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特性与环境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特性与环境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环境与行为研究,大都离不开运用基础研究开展建成环境设计(主要指物质文化方面)的途径。该研究还有个前提,那就是设计要为使用者而不是设计者服务。要理解这种有利于使用者的环境属性,就要明白“文化”的作用,这是环境与行为关系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文化 群体特征 环境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J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90-02

文化在环境行为学脉络中至关重要,这种重要性表现在包括环境设计在内的许多领域中。如: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发育障碍学、语言发展学心理咨询、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经济学商贸、组织行为学、工作与就业、市场营销与广告产品开发与包装、法学、政治学、军事战略与安全学、第三世界发展学(经济、社会与物质)、精神病学、问题、普通医疗保健研究、人类生态学,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老龄化研究等。

环境设计与诸如此类的许多学科都有可能建立联系。例如对不同群体进行医疗保健研究,将涉及理想、价值观、生活方式、宗教、性等变量。这种关联也意味着设立特殊医护制度的需要。在设计中,有时还要考虑传统医学和巫医的可能影响。此外,医疗设施(如诊所和医院等)的设计恐怕也要因群体而异。

群体特征因为具有文化性或受到文化影响而不同,从而可以使相似的环境对不同人群产生殊异的作用。譬如原住民被迫迁移,或令游牧民族定居都会带来严重问题。高层公寓对某些人群而言殊为不适,却与另一些人群颇为相合。密度和拥挤对不同人群的意义完全不同,故而不能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单位面积内的住宅数,抑或每户的人口即使相近,但由于对其评价相距霄壤,结果也就不一样了。氛围也在环境对人的影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许多因素都与文化相关。例如,文化变迁的速度就显得举足轻重,因为文化突变往往会产生问题。群体的“认知距离”也是一项,由此可知定居人群要比游牧民族更易城市化,移民也容易发生在文化更为接近的情况下。氛围的另一个重要变量称为“弱势”,从而是临近生存极限的,它与上述两项亦不无干系。

“弱势”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指的是年龄、疾病或剧烈而破坏性的文化与社会变迁迫使特定人群去适应殊异的生活方式、工作和时间安排等,故其可用资源比常人少。以上弱点使他们在应对抑制性环境所强加的额外要求时,力量更显单薄。这些要求对强势人群无伤大雅,却会对弱势人群造成伤害,因为他们早已到达甚或超出了能力的极限。由此可见,环境对弱势人群的影响更甚。因为他们或者无力摆脱不适环境而寻找出路,或者无法仰仗各种相沿成习的社会与文化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更迫近生存极限,也就更需要高支持力(甚至是“修复性”)的环境。需知环境的支持力往往是间接的,并通过文化的社会及其他表现或要素体现出来。

有关环境行为学的范畴问题还有一种表述:环境行为学是有关场景、地点、用户群和社会与行为现象的学科。因为这种表述可以由上述三个基本问题衍生出来,所以我认为它的基础性更强。就眼下话题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三个问题全部都与文化相关。各式各样的群体将大千世界细分为不同的领域与场景,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用户群往往经由“文化”来定义,这种定义方法也最有效用。同时,许多社会与行为现象也同文化相关,受其影响或由“文化”来定义。

到目前为止的探讨表明,问题的关键似乎在于群体。例如用户作为一个群体就与设计群体截然不同,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造成了设计的多种可能性。而用户并非只是一群,它可以由各种不同特征分作许多群体,而这些特征则对具有文化针对性的环境设计举足轻重。相对上述文化的普遍重要性而言,这就涉及到文化在环境行为学领域的特殊重要性。针对相关群体属性的研究并不完备,而那些设计乃至环境行为学中常见的内容(如老人、儿童、病人、第三世界城市贫民等)却因过于宽泛而于事无补。

纽约的波多黎各移民,他们重新设计了自己居住的廉价公寓。这些公寓是依据建筑标准建造的,因其户型小而配备了经济型厨房。然而对相关活动的分析发现,这一特定场合需要大厨房,因为在女客面前以特定的方式烹饪可以确立妇女的等级地位。这里的烹饪实为一种表演,其间强调的是烹饪中的劳作。与此同时,一大群人也得到了招待。大厨房的必要性还在于许多厨具的陈列也有助于确立地位。最初设计的经济型厨房在此完全不合时宜,因为那是盎格鲁移民的文化表现。对他们而言,食物就像变出来一样,看不到烹饪的过程。印度人和新加坡等地的印度移民中,洁净法影响了厨房和其他空间的关系。正统犹太教要求分隔肉食与乳品,致使所有的厨具都要分作两套;摩门教徒则和许多同样是一夫多妻的传统非洲群体一样,为每位妻子准备一间厨房。

如前所述,烹饪的所有变化都与场景直接相关,并对相关场景产生影响。这种场景可以是单一或多个场景空间的组成部分,一个独立的组织,或在冬日成为居所组分、夏日则与之分离。它或者是露天的,或者在住宅中被墙体界定为“厨房”,而厨房的概念本身就具有文化针对性。“厨房”之产生也印证了此前的观点:一般来讲,当社会更趋复杂时,专门场景的数量将有所增加。厨房的面积、属性和组织明显随烹好的潜在因素而改变,如独特的烹饪方式、相关的活动以及烹饪的意义等。

仅就烹饪这一种活动,还可以深人剖析并列举出更多的实例。而其中的要点则是生活方式和活动的潜在因素易于同建成环境和设计挂钩。故而,伴随着生活方式和意义的变化,厨房也会发生变化。其关键点在于生活方式和活动的潜在因素为建成环境的组织提供了诠释,从而更方便地与设计联系起来。无论活动看来怎样简单,都有这样的效用。

同样,起居室及其面积、重要性和仪式性也随着活动的潜在因素而变化。起居室被当作“圣所”时需要远离人口,而正对起居室的人口设计就不合适了。在丹麦的风土建筑露天博物馆里有一个很小的船长别墅,其中一半都被难得一用的仪式性起居室所占据。而美国目前在住宅面积渐增的同时,起居室却趋于消失,甚或仅剩下一丝痕迹。正如波士顿的波多黎各移民那种具有文化针对性的“审美情结”那样,起居室的布置方式亦可成为身份的象征。

综上所述,活动潜在因素突出的变异性造成了相关场景的多样性以及包括活动系统在内的场景构成的多样性,进而导致居所类型等环境的变异性。作为对活动系统潜在因素的回应,环境也同与“文化”联系最密切,受“文化”影响最深的因素息息相关。

除活动的潜在因素之外,“文化”的各种表现和要素也是环境变异性的诱因。规范乃至准则的变异性就是这些表现中的一种。例如因文化而异的人体测量标准不仅取决于身材,还与活动的实现方式息息相关。在楼梯设计(踏步高宽比)、储藏室、整体与特殊房间的推荐温度和声光环境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同样是科技上高度发达的领先国家,对最高难度的视觉作业而言,美国的推荐照度标准要比瑞典、芬兰和瑞士高出10到20倍。类似的,香港人认可的住屋密度要比美国高出40至50倍,而美国又与西欧国家大相径庭。各国最起码的人均空间大小也千差万别。故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高密度”的含意全然不同。由于“拥挤”是对基地与住宅内部特殊密度的否定评价,“文化”便在密度与空间标准的定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的上述作用可以经由不同的方式与机制来完成,其中包括对渴望与厌恶的交往之界定,比如亲属或是陌生人。对亲属的定义也因文化而异。人们采用的各种防卫方式亦为变量,其中包括物质元素,或按时间、习惯和有关交往的规则来组织活动,也就是隐私机制等。特定场景构成的引入也会极大地改变对拥挤的评价。

【参考文献】

[1]G.T.摩尔.环境设计研究指南.PRAEGER出版社,2005.

[2]J.沃尔顿.变化中的城市:市区条件研究.ATLYN与BACON出版社,2001.

[3]A.拉普卜特.城市形态中人的因素.PERGAMON出版社,2003.

[4]A.L.KROEBER.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回顾.VINTAGE出版社,2003.

[5]A.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亚利桑那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