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蓝厅的新面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蓝厅的新面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许多媒体都在热议外交部发言人队伍中的新面孔――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新任发言人洪磊。自从发言人秦刚调任中国驻英国公使以来,人们就期待和猜测着新面孔的出现,并希望他的出现能带来更多的新意和惊喜。

春风般的温暖

2009年4月,北京的初春乍暖还寒。然而,当洪磊戴着和煦的笑容向我们走来,料峭春寒似乎顿时减退了许多。这是外交部邀请京城各大媒体参加的一次联谊活动,也是外交部新闻司与媒体界朋友的一次“亲密接触”。

初见洪磊,同行们大都觉得眼前一亮――不仅长相一表人才,而且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精练、优雅的气质。在闲谈时,我和《世界知识》另外一名年轻记者猜测起他的年纪来,由于他肤色白皙,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看上去像个年轻的学者,我们都认为他不可能超过35岁,所以,当他说自己年届40、进入外交部工作已近20年时,在座很多人都不敢相信。

在共进晚餐时,这名英俊儒雅的外交官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开始,洪磊并不在场,由于席间大多数人是初次见面,难免偶尔有些冷场。不一会儿,作为东道主的新闻司派出了一些代表来陪大家,时任新闻司参赞洪磊被“分派”到了我们这一桌。洪磊一到场,气氛顿时变得暖融融的。他微笑着与每个人握手、交换名片,亲切地聊上几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他似乎有一种独特的禀赋,能与每个初识的人如老友般攀谈:他能与一些资深记者探讨类似“如何有效地通过媒体,使老百姓更加理解、支持外交工作”的话题,也能与席间的年轻人聊聊李宇春、张靓颖等“超级女声”,而无论说起什么话题,他自始至终都是笑呵呵的,兴起时还会爽朗地笑出声来。我注意到,他在起身祝酒时,会用一只手挡住西服的下摆,时刻保持整洁的仪容。这种在亲切热情中流露出的严谨与自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蓝厅首秀

“很高兴能在这里与记者朋友们见面。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与大家共同努力,让世界和中国公众了解中国的和平、和谐发展,以及中国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政策。我期待着和大家的合作!”当身穿深蓝色西装、戴着金边眼镜的洪磊走上外交部蓝厅的讲台时,他的笑容一如我记忆中那样温和可掬。

洪磊以新发言人身份的首次亮相可说是比较低调。10月28日的见面其实是洪磊的“暖场”秀,当天的外交部例行会仍旧由马朝旭主持,洪磊是在会接近尾声时才登台的。而深蓝外套+天蓝银纹领带+白色衬衫,也是标准的外交官装扮――虽然以他的肤色和气质,在服装方面的可选余地很大,大可不必这么保守。

11月2日,洪磊履新后首次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这次他想低调也低调不成了――所有到场的记者都想趁机结识他呢!整场会大约20分钟就结束了,洪磊一共回答了12个问题,涉及中英关系、伊朗核问题、上海世博会的外交成果等。他的表情比平时严肃,尤其是涉及比较敏感的中日关系问题时,他在简短的回答中两次强调和菅直人的会面是“寒暄”,给人一种“柔中有刚”的感觉。会结束后,记者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而洪磊显然早有准备,顺手从西服口袋里拿出一沓名片,一边与记者们交谈一边交换。现场的摄像机几乎都没有停机,把记者们争相与洪磊交换名片的场面记录了下来。

外交部一般常设三位发言人,自今年9月发言人秦刚被任命为驻英国公使后,谁来接替秦刚就成了外界关注的话题。当10月28日马朝旭将洪磊引荐给在场记者时,马朝旭说:“相信洪磊一定会与媒体朋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我对此深信不疑。

走近发言人

外交部自1983年首设新闻发言人,是最早设立固定新闻机制的部委之一。现年41岁的洪磊已经是外交部的第25位发言人了,他出生在浙江省,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在近20年的外交工作中,有13年是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曾担任新闻司欧美大处处长、外交部信息中心主任、新闻司参赞。据编辑部同仁介绍,早在十年前,他和他的一批同事就与《世界知识》有过密切合作。

在所有部委的发言人中,外交部发言人可能是受老百姓关注最多的之一。他们频频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声,因此显得有些许“神圣”意味。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外交部发言人既是高不可攀的,也是神秘莫测的。据说外交部一位部领导有一年回家探亲,村里的老人都嘱咐他:“继续努力,争取当个外交部发言人!”

类似的笑话俯拾皆是。有一次,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与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参加完活动后步行回外交部,路上一个行人惊喜地对同伴说:“那个人是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那同伴却说:“不可能,他旁边的那个人根本不像保镖!”还有一回,章启月骑车下班回家,路遇几个骑自行车的人,其中一个人兴奋地说:“快看!刚才骑过去的是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其他几人却都讥笑道:“亏你想得出来,外交部发言人能骑自行车?”其实,外交部发言人既没有保镖,也不配备专车,好几位发言人都是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外交部发言人的工作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而细数外交部历任发言人,也会发现他们身上一些共通的特点。

首先,他们普遍年富力强,但又拥有外交工作的经验。曾有媒体统计,外交部发言人中最年轻的是37岁,最年长的是55岁,平均年龄在40多岁。他们在外交领域有一定的阅历,熟悉外交业务。很多发言人都曾在新闻司、国际司,亚洲司等部门任职,或在驻外使领馆工作多年。其次,他们一般都具备绝佳的口才、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形象气质。最后,他们的语言能力都出类拔萃。作为外交官,本身就要求有很高的外语水平,而发言人尤甚。有几位发言人不仅在国内学习语言,还有过留学经历,他们不仅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而且普通话也很标准。

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中最首要的位置。在谈到履新的心情时,洪磊如是说:“随着国家的发展,外界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关注,此时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如何准确地向世界和中国公众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让世界接受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我将竭尽努力。”

发言人背后的小团队

在接触外交部新闻司之前,我一直以为发言人是天生就会出口成章的,然而对新闻司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发言人的身后,是一支严谨的团队,有人说“台上一个人,台下一大帮”,这丝毫都不夸张。

还是那次与新闻司的工作人员共进晚餐时,有几名年轻人给我的印象非常独特――他们和我概念上的“外交官”不同:虽然名片上的头衔都是副处级,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没记错的话,席间那几人没有超过30岁的;如果以“想象中的外交官”的标准来看,他们可算“不修边幅”,着装随意而舒适,用餐时的样子也和邻家男孩没什么区别;最后,在交际应酬上,他们也不像洪磊、秦刚等发言人那样炉火纯青。后来,还是经洪磊曝料,我才得知,他们就是秦刚身后那个“团队”的成员。

平日里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新闻工作者有几分类似,要注意搜集国内外的热点、焦点议题,每到新闻会临近,他们不仅要将近期的资料汇总,还要进行模拟演练,把记者可能提到的尖锐、刁钻甚至充满敌意的问题一一罗列,并且准备应对方案。新闻会前夕,所有这些资料都被拿给发言人去研读。我当时十分惊讶:“那你们得准备多少东西啊?”其中一位用拇指和食指比划出了约三四厘米的厚度:“每次都有这么厚。”

当然,不是所有情况都能够被预料到,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不同的发言人就各有因应之道了。比如章启月的第一次登台,一上来就遇到个没准备的关于北京申办奥运会的问题,章启月不仅没慌,反而趁机阐明了奥运会对中国的意义,赢得了赞誉。而李肇星显然不走这一路线,他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次登台就碰上了外国记者提出“问题”,当即厉声反驳,原则问题毫不含糊的气势令人过目不忘。

虽然背后有一个如此强大的团队,但“发言人”依然是最辛苦、压力最大的工作之一。为准备记者会,发言人每天要阅读大量文电、报刊,掌握大量信息,甚至休息时间也不免要琢磨记者的提问。刘建超曾说:“每天我和我的同事们要读很多的东西,大概算下来,粗读细读合起来有两三百页文件。”

为了方便记者提问,新闻司2000年设立了发言人移动值班电话,由新闻处的几位处长轮流携带,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节假日无休地受理记者提问。这一令媒体叫好的做法,却曾在超市闹出过笑话。

有一个星期天,一位处长正在超市购物,突然手机响起,原来是一名美国记者打电话采访中方对美国向台湾出售一批先进武器有何反应。这位处长当即回答:“中方坚决反对美方严重违反中美《八一七公报》,不断提高售台武器的性能和数量,严重损害中国、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中国政府已多次就售台武器问题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此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一番义正词严、慷慨激昂的讲话结束后,他发现周围有一圈顾客在“围观”他,还有不少人对他指指点点。谁能想到,这个手提菜篮、脚踏凉鞋、穿着短裤的人,居然正在就中国政府的立场做严肃的表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