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四大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艺术分析和发展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四大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艺术分析和发展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电影已经成为国家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很多中国影片,都在各国举办的电影节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为中国电影争得了荣誉。本文选取了在威尼斯、戛纳、柏林和奥斯卡四大电影节上获得较高评价的影片,对其进行了艺术分析,并由此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电影;四大电影节;艺术分析;发展思考

伴随着中国国家整体实力的发展,中国电影也逐渐成为世界影坛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电影在四大电影节上频频获奖,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同时,四大电影节作为电影评选的权威机构,其选出的影片,包含着他们对于当代电影发展的认同,也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新时期下,中国电影要把握好当下良好的契机,以四大电影节为平台,创作出更多的有着鲜明中华民族特色,并且能够为世界影坛所充分认可的作品。

一、世界四大电影节概述和中国电影的表现

(一)威尼斯电影节

威尼斯电影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影节之一,于1932年在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创办,这个电影节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那就是鼓励创新,鼓励世界各国的导演们拍摄出题材新颖和手法独特的影片,只要是有所创新,其他方面略有缺陷也可以接受。所以威尼斯电影节为电影创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中国影片来说,威尼斯电影节一直都是一个福地,包括张艺谋、侯孝贤、蔡明亮、李安、贾樟柯等多位导演的十多部影片,都曾在该电影节上有所斩获。在世界电影都开始注重电影商业性的时候,威尼斯电影节还是坚持着对艺术本质的追求,给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以很大的启示。

(二)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于1939年在法国的戛纳创建,最高奖为“金棕榈”奖,戛纳电影节比较青睐于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影片,即电影是时代的记录者,优秀的影片应该是时代的客观反映,在电影艺术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作为中国电影人,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王小帅等人,都先后在此电影节上获得过不同的奖项。

(三)柏林电影节

柏林电影节于20世纪50年代在德国的首都柏林创建,这个电影节十分重视对年轻导演的关注,认为他们是电影发展的核心力量。一段时期内,不设评委会,而是将评比的权力交给观众,是最亲民的电影节。1988年,张艺谋拍摄的电影《红高粱》,一举拿下电影节的最高奖——金熊奖,这也是中国电影在世界A级电影节上获得的最高奖项。此外还有吴子牛、谢飞、李安、王小帅等,都获得过不同的奖项。

(四)奥斯卡电影节

奥斯卡电影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影片。于1927年在美国创办,每年举行一届。奥斯卡电影节的特点是评选较为公正与客观,分为提名和评选两个阶段。每一个影片都会得到认真细致的对待。张艺谋、李安、鲍德熹、赵小丁等人的作品,分别获得过各种不同的奖项。

二、四大电影节上获奖影片的艺术分析

(一)柏林电影节上的《红高粱》

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一举拿下了金熊奖,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其获奖意义,已经超出了电影本身,随之而来的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大发展,之后很多影片开始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出现,并屡有斩获。现在看来,这部影片在柏林的获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开端的作用。或者说,这部影片为中国电影打开了一个窗口,使得外界对中国电影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为中国电影之后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最先的垂范。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却总让人感觉这个奖的获得不是那么纯粹,像是有短处握在别人手里一般。本质原因在于,包括张艺谋后来的作品和其他导演的作品,都是以中国最底层的人物为主要形象,以反映中国的底层社会生活为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最底层社会的生活还是十分贫苦的,在这种贫苦的生活下,难免会产生一些落后的、封建的、愚昧的行为,这些人物和人物的行为是评委们之前没有见过的,给了他们以很大的视觉震撼和心灵震撼,然而伴随着此类影片数量的增加,这种震撼也渐渐趋于平淡,逐渐演变为一种猎奇和刺激,加之很多国家对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没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在影片的作用下,他们认为影片中的人物就是东方人的代表,客观上形成了对中国人的误读。导演们本身所采用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是却在客观上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读,实在是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

(二)奥斯卡电影节上的《卧虎藏龙》

2000年,无疑是被华语电影载入史册的一年,因为《卧虎藏龙》在奥斯卡电影节上的大放异彩,这一年也被称为“卧虎藏龙年”,华人导演李安凭借着这部影片,一举拿下了当年奥斯卡电影节的四项大奖,引起了世界影坛的轰动。作为美籍华人的李安,绝对是一位智者,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成功地找到了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那就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现在看来,这种展示和融合是成功的,但是在最初,远不是那么简单。中西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多个思想层面,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差距,这部影片之前的诸多获奖的影片,是以描写底层人物的底层生活为主,主要还是以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为主。一方面,这种猎奇心理早晚会有失去兴趣的一天;另一方面,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导演,在意识到了这种现实之后,就会积极地进行改变,他们深知自己的影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电影的形象。所以李安大胆地采用了中国武侠文化这一素材,武侠在西方人眼中一直都很神秘,但是一直也没有一个深入了解武侠文化的渠道。《卧虎藏龙》的出现,满足了他们的神秘感,同时,也将中国的武侠文化完整地展现在了世界人面前。其中包含内向、含蓄、隐忍、克制、坚忍等,还有影片中的荒山客栈、青冥宝剑、深宅大院、郁郁竹林等,都是典型的东方文化的诠释。在这样一个东方语境中,影片展示出了东方人在面对人性、爱情、生死时所做出的选择,而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基点,并不是东方人才有的,而是全世界人民都要面对的,或者说这就是整部影片作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关键点所在。李安凭借着武侠文化这座合适的桥梁,以人性、生死、爱情、亲情等人类所共有情感和心理,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所以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三)戛纳电影节上的《青红》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界中都有着的一个特定的称谓——小成本电影。所谓小成本低电影,是指投资额较少,一般都难以公开放映的影片,电影导演都是一些对于电影有着独特理解和执著追求的新锐导演,作品呈现出和中国主流电影完全不同的风格。像张扬、贾樟柯、王小帅等人。在国际上,也被称为“中国独立电影”,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则是,这类影片有的在中国,甚至都没有公映的机会,但是又能在国际电影节上有所斩获。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拿王小帅的《青红》来说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不得不从繁华的上海举家迁入偏远贵州的故事。主人公青红像是一个无根的浮萍,游弋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最后甚至不惜用极端的手段,要求返回上海。这类电影对于普通人的关注和特殊人群生存状态的展示,与20世纪80年代那批作品是不同的,那段时期的作品,尽管经常出现一些封建、愚昧的内容,但是影片的主旨精神的还是积极向上的。这些“中国独立电影”,则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产物,即导演的主体性精神更加的强烈,他们在创作中,较少去考虑影片本身所具有的民族责任感等附加因素,而是多从影片自身出发,执著于自己创作思想的表达,同时不为西方电影媒体的喜好所动,这种创作的独立性,在西方是较为推崇的,所以能够获得西方很多电影媒体的认可。

三、从获奖影片探析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

(一)侧重于国家和民族正面形象的塑造

针对《红高粱》《菊豆》等20世纪80年代的那批作品来说,这些作品在将中国推向世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电影的误读,要知道第一印象往往是最为深刻的,这并不是诸多导演的本义所在,他们也无需为这种误读自责,情况的出现是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的。但是事实既然造成了,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来消除这种误读。中国的发展新月异,和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通过对于小人物的关注引出大主题,完全可以选取那些有着较好条件的人物和事件,一样可以反映出大问题和大思想。这一点中国电影人已经开始觉醒,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影片中的主人公确实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一样,而不是之前受苦受难的,连中国人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各种典型。通过我们常见的、正常人的刻画和描绘,反映出现实的生活,同时也向外界真实地反映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所以说,用最大限度的真实,塑造最为普遍的中国人形象,展示中国的风貌,侧重于国家和民族正面形象的塑造,是下一步中国电影要努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努力寻求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卧虎藏龙》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电影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可能性,更多的是给我们了以信心和借鉴。这种融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融合的渠道问题,一个是融合的内容问题。作为融合的渠道来说,李安选择了中国的传统武术这一载体,借助于武术文化在西方人眼中的神秘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元素,都可以作为电影中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如中医、禅宗、音乐、中国画等,《刮痧》就是以中医为内容,来表现影片的主题的。所以在渠道方面,还有待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其次是表现内容的问题。现在看来,还是表现人类所共有的心理和情感特征为主,这些因素因为其共有性,所以能够激发起更多数人的共鸣。待条件成熟之后,或者说等中国电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世界对中国电影有了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再进行某一个方面,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或思想情感的表达,相信到那时候,中国电影一定能够获得正确的、积极的认可。

(三)小成本电影的适当调整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充分鼓励和支持每一种理念和风格,尝试电影创新,对于小成本电影的发展也是如此。从整个国家电影事业的发展角度来看,目前主流电影和小成本电影之间,还是对立性因素较多。其实两者之间本就没有什么矛盾冲突,要想使两者都获得发展,就要两者都作出适当的调整。一方面,主流电影能够给小成本电影以更多的关注和展示机会;另一方面,小成本电影也适当从主体性理念表达的固守中走出来,担负起一定的使命和责任,将纯粹的技术试验和电影创作区分开来对待。小成本电影自身进步和发展了,获得的关注和展示机会就会增多,为下一次的再创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真正成为中国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国际影坛上呈现出鲜明的风格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邱宝林.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J].现代传播,2004(02).

[2] 黄式宪.世纪性文化整合及其当下的现代性抉择——兼论21世纪初全球化与本土化之抗衡及其必然的历史走势[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 刘也良.全球化过程中的跨文化传播思考——以华语电影冲击奥斯卡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08(05).

[4] 肖路.华语电影——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J].当代电影,2005(03).

[作者简介]陈丹(1961—),男,重庆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动画制作、传媒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