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综述及其案例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综述及其案例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当今,社交焦虑障碍越来越广泛存在于青少年中,严重困扰了青少年个体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产生各种情绪和心理障碍,使学生出现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的下降的现象。本论文主要根据青少年的现状对社交焦虑障碍进行总的概念概述和原因分析,同时对社交焦虑障碍的预防及干预方法进行阐述,并进行相应案例进行分析,旨在能最大限度地加强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认识。

关键词 青少年 人际关系 社交焦虑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9.7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人际关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社交焦虑障碍又是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焦虑障碍,并已成为继抑郁症、酒精依赖之后的第三大精神疾病。保守估计,10个人中就有1人或多或少遭遇过社交障碍困扰。因此,对于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我们更应该予以关注和重视。

1.2 概念界定

社交焦虑障碍,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并且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美国心理学教授艾瑞克逊认为,在青年期,发展关键是自我统合,容易出现的心理危机是角色混乱。青少年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时期,尚未发展出固定的性格和身份定位,加上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及交友模式的变化等,使青少年开始积极地寻求精神层面的自我,寻求与家庭的独立,但同时又在很多方面依赖父母的矛盾时刻。同时,同伴关系开始成为青少年最为看重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同伴冲突和压力、如何处理异性关系成为他们生活的关注点。

研究表明,患社交焦虑障碍者有对社交行为能力差的害怕,增加了焦虑感,比如说“我肯定会做不下去”“我肯定不行”等, 及他人的负性评价,包括“他们会不相信我”和不能控制的焦虑“我会一直发抖”等。因此,社交焦虑患者进入社交场合,如参加聚会,在公共场合讲话,与陌生人对视等时总是希望负性期待不要发生,并对此保持警惕,出现脸红、出汗、浑身不自在,甚至会并发抑郁、惊恐等其它精神障碍。

2成因探讨

2.1 社会人口学因素

在性别方面,普遍认为,女性由于社会期望与男性不同,更易形成社交焦虑障碍。在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方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低的个体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患焦虑症。在经济状况方面,家庭经济不佳的个体更易形成社交焦虑障碍。

2.2 环境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社交焦虑障碍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父母的教养特点不论拒绝或过度保护都与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相关。孩子从幼年起就不断遭受各种不良精神刺激的侵袭,或经常受到家庭成员的惊吓,甚至打骂,都会严重阻碍儿童对正常社会交往的学习,破坏孩子的适应能力,使孩子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逃避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很容易导致社交挫折,而社交挫折又进一步加重了逃避行为,最终形成社交敏感或社交焦虑症状。

同时,负性生活事件如围生期及儿童早期母亲的紧张性生活刺激,包括母亲产前压力过大、经济困难、离婚、儿童疾病等,能显著地预测儿童青春期的焦虑障碍。儿童中期同伴侵害中的关系侵害与身体侵害也与社交焦虑的发生显著正相关。

2.3 应对方式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同时,当个体的内隐自尊高于外显自尊水平时,也可能会出现社交焦虑。

一项长期追踪研究发现,性格内向孩子更容易患分离焦虑,比例为9.1%,外向的孩子为5.3%。同时,据研究,社交焦虑的儿童对社交情境的负性评价非常普遍。

3社交焦虑障碍的预防及干预方法

3.1 社交焦虑障碍的预防

3.1.1 转变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

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为预防社交焦虑症的发生,使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应重视父母对子女早期的家庭教养方式,因此预防社交焦虑障碍要从改善家庭教养开始。国外曾有人这样表达社交恐怖症的发展历程:社交焦虑由「习得性焦虑、遗传因素、父母的过度保护-儿时缺乏适应能力的锻炼+「父母的排斥或批评、令人难堪或耻辱的特殊经历-预期性的焦虑得出。

3.1.2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等团体活动,使学生陶冶情操,使师生融洽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学生差异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1.3 重视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都应加入组织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实践活动中,比如说创设有利于儿童与人交往的儿童乐园等,使广大儿童特别是独生儿童,在同小伙伴们的各种交往和游戏活动中,逐渐增强辨别、理解他人的情感,产生移情的能力,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冲突的能力,增强儿童的“群体性”功能。

3.2 社交焦虑障碍的干预方法

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及社交技能训练。

3.2.1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法。其获得疗效的关键因素在于让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暴露于其所惧怕的环境中,通过适应、重复暴露躯体症状使患者逐渐适应环境,当他在现实中再遇此情景时,也能减轻焦虑程度。因此,CBT 包括提供信息、认知重建、逐步暴露或联合使用。

提供信息主要是帮助患者了解后续治疗干预的作用,使患者在合作治疗中发挥积极的参与作用,也就是使患者对自身的焦虑经历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

在让患者学会识别在社交场合中的歪曲的认知和思维上的逻辑缺陷之后,思维自我监测在焦虑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认知。这种认知重建提供了一种克服和减少负性期待和自我挫败的夸大性认知的手段。

接着,让患者进入小组实践, 逐步暴露。暴露干预的内容是帮助患者进入社交场合并通过恰当的行为和坚持呆在社交场合使害怕消除。

暴露疗法通过适应来达到治疗效果,让患者适应当前的情境,例如让患者在商店里试穿件衣服,然后一件也不买,在熙攘的街道上问路,在餐厅里要一杯桔子汁等。通过重复暴露, 病人学会了不管主观上的焦虑而去努力接近客观行为的目标。随着后续的暴露时信心的增加, 对负性期待和焦虑的激活也越来越小。成功的暴露可以产生良性的记忆并使患者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有恰当的期待。

反过来,认知重建也可以通过帮助患者更好地指导其注意力和认知能力使之用于关注相关的各种线索或暗示而不是关注于焦虑想法来增加暴露的疗效。

3.2.2 社交技能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是为了培养社交焦虑患者所缺乏的相应的社交技能,包括治疗师的指导、示范,其重点在纠正社交行为的语言和非语言缺陷。

社交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非语言技巧训练及语言技巧训练。非语言技巧训练主要是改善目光接触,提高音量等。语言技巧训练主要是要求障碍者积极倾听,学会如何开始、继续和结束谈话,在谈话中学会提出并接受批评,适当表达感情和观点等。同时在恰当的时候,扩展为难度更大的技巧,包括模仿、行为演练、反馈和角色扮演。

实验证明,认知行为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虽起效较晚,但疗效持久。认知行为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都有对社交情景的暴露和脱敏,认知行为治疗重于纠正错误认知,社交技能训练重于利用社会技能训练应付焦虑情境。两者如能配套进行,方可取得最好的疗效。同时要我们也要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拒绝冷漠,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的社交焦虑障碍问题。

4 案例分析

4.1案例

一位来访的2011级大三学生学生,身体健康。小学的时候曾受过3 次被人误会、冤枉的委屈,从此,性格敏感、自闭,消极。其家教严格,家长一心想他考出好成绩,不太愿意其和身边的同学尤有过多交往。2013年5月初和寝室同学发生争执,从此和寝室同学相处时便感到浑身不自在,甚至出现恐惧情绪,甚至一见到寝室同学就肌肉发紧,心跳加速,呼吸困难。为了缓解压力,他尽量避开寝室同学,只有到寝室熄灯的时候才回去。其在意身边人的眼光,总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喜欢他,也害怕班级其他同学知道自己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害怕一个人的时候遇见同学,因为那样会让他不知所措,紧张,甚至恐惧。若单独遇见同学,则还会在和同学分开之后长时间处于极度焦虑、恐惧之中,学习和睡眠无法正常进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来访者的问题困扰时间达7个月之久,但他能清楚自己的反应是不正常的。2013年12月初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4.2治疗步骤

(1)首先确定来访者确实具有心理问题,并对心理问题进行分类。来访者“见到寝室同学时肌肉发紧,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属于心理问题躯体症状,尤其是来访者出现此障碍的时间长达7个月,干扰到了自己的正常工作和学习,但来访者清楚自己的反应是不正常的,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因此判断来访者的心理疾病是社交焦虑障碍。

(2)针对来访者心理疾病着手进行治疗。首先,重建来访者的认知,让来访者明白行为的改变要通过认知结构的改变来实现,因为认知结构掌握着思维的各个要素,而思维则又监控着认知。让来访者认识到,她的问题是一系列过敏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自己和同学相处时的恐惧,总是担心班级其他同学知道自己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等,这些都是属于自己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3)干预条件性情绪。根据条件性情绪干预法原理,采用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对来访者进行脱敏,使其在紧张的情绪中学会获得轻松、宁静、舒适等积极的心理状态,比如说让来访者首先想象和同学接触的场景,当来访者出现紧张、心跳加速的情况时,再让来访者想象美好的风景, 建立积极情绪,塑造积极情感,从而迅速减弱以至于消除来访者焦虑、恐惧的条件性情绪,于此同时快速呈现和同学正常交往的暗示性引导语,建立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促进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改变,以致消除症状,完成脱敏。

(4)布置作业。在平日的自我练习中,要求来访者记录和同学相处时自己的表现,并体验当时的情绪,出现积极情绪时,给予自己积极的肯定;出现负性情绪时,及时用深呼吸、简单肌肉绷紧放松调节情绪。每晚坚持做深呼吸和体育锻炼,以保证良好的情绪,同时每天都要复习咨询笔记,巩固调整好的正确认知,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

参考文献

[1] 曹羌琴.青少年依恋、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 陈霞,马妹娟,戴关林.农村中学生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

[3] 李桂云,林芝.心理疏导治疗社交只障碍[J].华中医学杂志,1999,23(4).

[4] 李霞.青少年儿童社交焦虑障碍成因的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10).

[5] 王凯.苏林雁.7-10岁儿童焦虑障碍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13).

[6] 王丽颖,杨蕴萍.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9).

[7] 张宁.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