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5种药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对比试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5种药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对比试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于2012年在六安市金安区进行了5种不同药剂对小麦穗期蚜虫田间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小麦穗期蚜虫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10%吡虫啉WP速效性好,持效性差;25%吡蚜酮WP速效性差,但持效性最好,持效期达14d以上;25%噻虫嗪WG速效性好,持效性一般;25%环氧虫啶WP和10%烯啶虫胺SLX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一般。生产中应注重不同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

关键词:药剂;小麦;蚜虫;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83-02

随着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以及种植结构的调整,当前六安市小麦种植面积超过26.67万hm2,较以前增加近1倍左右。小麦蚜虫常年发生面积10万hm2左右,尤其小麦穗期蚜加重发生态势明显,对小麦产量构成了潜在威胁。为有效控制小麦蚜虫的危害,以及为小麦蚜虫防控药剂和技术提供依据,笔者于2012年开展了吡虫啉、吡蚜酮、噻虫嗪、烯啶虫胺、环氧虫啶等5种药剂防治小麦蚜虫的田间防效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0%吡虫啉WP(山东力邦化工有限公司)、25%环氧虫啶WP(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25%吡蚜酮WP(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25%噻虫嗪WG(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0%烯啶虫胺SLX(江西众和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10%吡虫啉WP25g/667m2、(2)25%环氧虫啶WP12g/667m2、(3)25%吡蚜酮WP16g/667m2、(4)25%噻虫嗪WG4g/667m2、(5)10%烯啶虫胺SLX10mL/667m2和(6)清水空白对照(ck)。每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间隔保护行50cm,小区面积30m2。试验于2012年4月27日在六市金安区翁墩乡汪墩村汪庆成农户承包田进行,小麦品种郑麦9023,2011年10月25日人工撒播,播种量12.5kg/667m2。土壤为黄沙土,有机质含量16.5g/kg,pH值6.0,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面积约3 335m2。前茬为水稻田,施肥、管理与当地生产水平一致。

1.3 试验过程 试验用药时试验田小麦处于灌浆初期阶段,长势一般,药前基数调查平均百穗蚜量约1 000头,无翅蚜平均占97%左右,有翅蚜约3%,以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等混合种群发生,其中麦长管蚜约占85%。施药机械采用山东卫士牌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单个可调雾喷头,工作压力0.2~0.4MPa,喷孔口径为1mm,流量0.8~1.2L/min;用水量30kg/667m2,空白对照区先喷等量清水,药剂处理区按试验设置的药剂剂量计算出各小区用药量,采用二次稀释法,和所需水量充分混匀后采用顺风单侧平行推进法由低浓度向高浓度匀速对准小麦植株匀速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

1.4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施药当天晴到多云,东南风2级,气温16.2~25.7℃,平均20.5℃,平均相对湿度62%。整个试验期间日平均气温22.5℃,最高温度36.6℃,最低温度12.5℃,日平均相对湿度58.9%,药后第5d、6d分别有一次降雨,降雨量分别为5.9mm和0.1mm。。

1.5 防效及安全性调查

1.5.1 调查时间 施药前(4月27日)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分别于药后1d(4月28日)、3d(4月30日)和7d(5月4日)各调查1次,共调查4次。

1.5.2 调查方法 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固定5株有蚜株(穗),调查定株(穗)上的活蚜数。施药前调查蚜虫基数,施药后1、3、7d各调查1次残留活蚜数,统计虫口减退率,计算防效。

1.5.3 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数据,按下式计算各药剂处理区的防治效果,并采用DPS数据处理对防效进行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差异显著性分析。

1.5.4 安全性调查 药后1d、3d、7d观察各处理小麦有无药害,分析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防治效果 田间防治效果(表1)调查表明,5种药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均较好。药后1~3d,25%吡蚜酮WP处理防效明显低于其它各处理防效,速效性较差,25%环氧虫啶WP和10%烯啶虫胺SLX处理防效相当,速效性次之,10%吡虫啉WP和25%噻虫嗪WG处理防效相当,速效性最好;药后7d各处理防效均在86%以上,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但10%吡虫啉WP处理防效较药后3d开始下降,说明持效性较差,其它各处理防效具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25%吡蚜酮WP处理防效增加幅度最大,与25%环氧虫啶WP和10%烯啶虫胺SLX处理防效相当,防效差异不显著;药后14d,除25%吡蚜酮WP处理外,其余各处理防效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吡虫啉防效下降幅度最大,防效最低(74.9%),与其它各处理间防效差异极显著,25%吡蚜酮WP处理防效最高(91%),显著优于25%环氧虫啶WP、25%噻虫嗪WG和10%烯啶虫胺SLX处理,说明吡蚜酮持效性最好,而25%环氧虫啶WP、25%噻虫嗪WG和10%烯啶虫胺SLX处理间防效相当(85.2%~86.5%),差异不显著,持效性次之。

2.2 对小麦安全性 药后1、3、7和14d观察各处理小麦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各药剂在所试验剂量下均无药害发生及其他不良影响等,对小麦生长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5种试验药剂对小麦穗期蚜虫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10%吡虫啉速效性较好,持效性差;25%吡蚜酮WP速效性差,但持效性最好,持效期长达14d以上;25%噻虫嗪WG速效性好,持效性一般;25%环氧虫啶WP和10%烯啶虫胺SLX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一般。

噻虫嗪、烯啶虫胺和环氧虫啶都是继吡虫啉后的一种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等特点,对刺吸式害虫有良好的防效。其中噻虫嗪、烯啶虫胺是近年来国内推广的一种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的新品种;环氧虫啶则属于高新低毒绿色农药,具有超高活性和独特作用机制,极低的交互抗性使其在防治对传统烟碱杀虫剂产生严重抗性的害虫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噻虫嗪、烯啶虫胺和环氧虫啶都可作为防治小麦蚜虫的交替使用药剂品种,但由于烯啶虫胺和环氧虫啶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一般,因此生产上应和吡蚜酮一样在小麦蚜虫初发期使用,噻虫嗪则在小麦蚜虫初发期或始盛期均可。鉴于目前吡虫啉推广使用年限较长,且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呈逐年下降趋势,生产上需避免单一长期使用。随着吡蚜酮近年在小麦蚜虫防治上的大量使用,也极易导致小麦蚜虫对其抗性的产生,为防止或延缓害虫对药剂抗性的产生,并延长药剂的使用年限,生产上要注重不同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S].北京:国家标准出版社,2000:2-4.

[2]王顺建,刘光荣,王向阳,等.12种药剂防治麦蚜及对天敌安全性田间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3(1):26-28.

[3]朱坤余,张福远,安媛媛,等.几种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79-180.

[4]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02-204.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