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数学课情景创设的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数学课情景创设的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通过一节数学课的两点感悟,提出了数学课情景创设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要多研究学情才有实效的观点

关键词 情景创设 实际 学情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情境(情景),它是一把双刃箭,因为它在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促进知识迁移的同时,又在“占用”时间,如果运用得不恰当,就会使一堂课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效率低下。有些公开课情境丰富,表演精彩,但学生课后解决问题不知所措。那么,究竟如何创设并运用好课堂教学情境呢?下面以笔者执教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情境创设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和实际,知识脱离了实际就失去了血肉。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会富有吸引力和成效。今天,学生不仅从生活中接触实际,更多地从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中了解实际、获取知识。因此,可以从现实中、传媒中、历史中、经济与科技发展中广泛选取实际问题情境的素材。

这么多年的教学,教了这么多回的二次函数,我今天第一次采用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法。首先,我给学生放了几张照片和一些动画演示(配乐欣赏),有赵州桥、隧道、杂技跳台、跳水、喷泉、荡秋千、跳绳、踢足球、扔铅球等等,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最后画面定格在姚明身上,还播放了姚明投篮的场面,同学们身临其境为姚明呐喊助威。可以看出姚明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明星。等姚明投篮成功后,动画演示出姚明投出的篮球运动的轨迹—一条曲线(开口向下),这条曲线的名称“抛物线”是学生看了图以后脱口而出的。我佩服前人对数学名词命名的准确性和形象性。篮球投篮的命中率是决定一场篮球比赛胜负的关键,其技术方法是教练们和球员们辛苦训练的最终目标。这样学生明确了研究这条抛物线的必要性。研究这条抛物线首先要定位,定位的方法采用直角坐标系(学生说的),为了简单方便地研究,学生说把最高点当作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如图所示),根据已有的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已知这个图象过原点(0,0),学生得出了c=0,根据关于纵轴对称,学生又得出了b=0,(其中经历了讨论和计算),最终,学生们得出了具有这种图象的函数解析式是y=ax2,再从图象上由x与y的取值情况得出了a是负数。

接下来,好像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y=ax2的相关性质犹如一个个谜团被他们一点点揭开了……更加欣喜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轻松和愉快。

二、情境创设要多考虑实际学情

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拓展的内容不会太多,该如何拓展,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的素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接受能力。否则,我的拓展就会成为画蛇添足之举。在课前我会花心思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点拨和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了解学情、善于与人沟通的处事能力和较高的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他的课堂才有可能有不俗的表现。

首先,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们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们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学到了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二,这是一节有效率的课。这节课下来,对全部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第三,这节课是充实的。这节课不完全是我预先设计好的,我不能完全的预先知道他们头脑里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课堂中有的是我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今天真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真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能力,只有把学情了解“透”,才有可能采针对性教学手段,创设最佳的数学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喜欢”数学,才能更加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一节课的感悟,说明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快乐,又富有教学成效,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创设、认真积累和总结,有所创新地恰当运用。

(作者单位:公安县郑公中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3]翁伟斌.寻找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8期.

[4]吴松年.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