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这些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和鉴赏就是要学生亲近文字,使学生能够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感知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一定的审美能力。显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审美情趣本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确实需要教师好好动一番脑筋。笔者认为用实实在在的材料,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化抽象为具体、训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文本是训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载体,如何利用文本这一有限的载体,培养学生无限的审美情趣,使审美情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发掘审美素材、有意识地加以点拨引导。浓缩概括的字词、工整优美的句式、个性鲜明的对话,等等,自然都是值得开发利用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绝好素材;而文本中有许多看似普通平凡的字词、语句、段落,因为其不起眼,往往会被教师、学生忽略,而错失了良好的进行审美情趣培养的好机会。教学活动时老师针对这些内容尤其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更能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

一.推敲普通词语的意蕴,感知画面之美

文本中有一些看似普通平常的字词,却在特定的语境中折射出非同寻常的光彩,比如一角园林、一缕青烟、一叶孤舟、一片落叶、一阵清风、一丝忧愁、一捋白发,甚至一堆废墟、一捧枯草,简单的一组数量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仅巧妙地绘出了景物的情态,还能恰当含蓄地传达人物的心境,起到一字传神的审美效果。像这样的语言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推敲,揣摩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一句描写了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把“月光”比作“流水”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泻、浮、洗、笼”这四个字相互依托映衬,营造出了一个特别的境界。

“泻、浮、洗”都和喻体“水”有关,描写出了此时“月色”的状态:“泻”写出了月色朗朗、普照万物;“浮”写出了水汽袅袅和月色交融;“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完全浸润在月色和水汽中的情态;一个“笼”字又使读者的思绪不知不觉地回到“月色”上,既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色和水汽中的情态,更突出了月夜荷塘的静美,一切似乎都沉浸在梦幻般的遐想中。

引导学生推敲这几个词语的表意作用,想象四个普通的字在特定的文本、特定的情景中,是如何把静态的月光转化成了动态的月光,描绘出了月光的动态之美。作者把月光的皎洁、朦胧、轻盈、静谧融合在四个普通词语的理解中,荷塘上特有的月色也就显得有声有色,情意盎然了。对这四个字的推敲,自然会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新、静谧的画面,获得阅读的愉悦,经历一段不同寻常的审美历练。

二.品味家常化的言语,欣赏人性之美

人物语言是人物性格的直接体现,日常交谈的话语看似平常,往往是他(她)一贯性格使然;他(她)讲的每句话都有意无意地凸显人物内在的潜意识,越是家常话的话语越能反映人物的特征。仔细咂摸家常话的语言,直接有助于理解人物特点,欣赏到人物的人性之美。

《荷花淀》中当水生告诉水生嫂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军时,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普通的一句话似乎没什么深意,但仔细咂摸,这样一句话包含着许多情意,含蓄而深沉,只有水生嫂这样身份的人才能说出。面对自己的男人总是不和她商量什么就自己决定,她不会像一般泼妇那样怒目生气,也不会像娇小姐那样拐弯抹角地暗示,水生嫂只是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质朴的农村妇女,温和顺从、贤惠善良,一切依顺丈夫;同时又是一位受到抗日革命思想熏陶的民兵家属,她深明大义理解支持丈夫,表面似乎有不满的口气,实质是内敛含蓄地表达了对丈夫总是率先做表率感到非常自豪,而这自豪也是从话语中嗔怪的语气表达出来的。一句话就把水生嫂质朴、善良、理解支持抗日的心理刻画出来了。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揣摩,正是像水生嫂那样千千万万个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默默地用自己所能,支持着抗日大业,水生嫂身上不正折射着中国劳动妇女人性美的光辉吗?一句最普通不过的家常话,却把水生嫂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她们勤劳的品性,温顺善良的德行,深明大义的豪气,纤毫毕露地表现出来了。

自然理解家常话的语言必须理解人物家常化的生活背景,学生生活阅历不深,对一个家庭中男女关系地位的了解,特别是旧时代农村家庭中女人的地位知之甚少,在探知这句话的意蕴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了解一点当时中国北方农村家庭中劳动妇女和丈夫的关系,自然很容易理解女人在选择问题上一切以丈夫为轴心的原因了。

三.探究普通场景的深意,领悟形象之美

由于学生文化积淀的不足、生活经历的简单,自然会和文本内容产生隔阂,往往无法领悟文本中的精妙。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破除隔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

面对一个普通的场景描写,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也许会从中读到文字以外的意蕴,文字越是朴素,读到的情感越是浓烈,从中获得的审美愉悦就越是醇厚。但一个普普通通的场景描写,对学生而言也许就这么一晃而过,根本没留下什么美的印记,纵你各种评论文章如何的评价,也无法激起学生一丝一毫的审美激情。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让学生进入审美的境界呢?

朱自清的《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父亲爬月台过铁道的描写,成年人都认为写得传神,惟妙惟肖催人泪下,但学生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感知父爱如山吗?不是有学生认为父亲的动作不仅不雅,而且近乎丑陋吗?如果教师一味按着成年人的思维硬拽着学生往美的方向思索,学生是不会从内心感受到美的。对学生来说父亲的动作确实有点夸张、有点搞笑,教师如何让学生从这近乎夸张、搞笑的攀爬动作中领悟父亲内心深沉的爱意?这是引导学生获得审美趣味的关键。

作为一个胖子走路、弯腰、蹦跳、攀爬都是比较艰难的动作,更不要说一个已经上了年纪腿脚不利落的人。动作会协调优美、迅速吗?不会!那他为什么还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去显摆?显然是为了给作长途旅行的儿子买解渴的橘子。他为什么不叫年轻的儿子去买呢?因为在父亲眼中总觉得已长大成人的儿子还是个孩子,自己亲自去做才会觉得安心欣慰。如果这样一引导,学生自然会明白父亲动作尽管不雅、艰难,但行为本身是高尚的、心底是柔软的,两相一比照还会认为父亲的动作不美观吗?细细探究一番,父亲那不雅艰难的动作便定格在学生心中,父亲那深厚热切的情意自然在学生心中汩汩流淌,“父爱如山”就不会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标签,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感呈现。

无须文字的装饰,父爱本就体现在普通平常的小事中;也没有激情的诉说,作者对父爱的感知、对父爱的理解珍视,也都体现在平平常常的言语诉说中,朴实无华,却催人泪下,这就是审美感知的功效。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领悟到朴实无华文字背后的情意,让学生确有自己深刻的体验,否则就无从获得审美的愉悦。

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一项漫长艰巨的工程,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关注文字,进行审美教学仅仅是培养审美情趣的一个个例子而已,真正的情趣培养还须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体验中自己去感受、体悟。审美体验是个性化的,只有自我阅读自我体验,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审美情趣才会越来越浓,才能体会到浓浓的审美愉悦,才能产生恒久的审美动力,从而逐渐完成审美阅读的终极目标。

钱美娟,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责任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