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学科协作组对信息系统架构的要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学科协作组对信息系统架构的要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MDT(多学科协作组)是针对某一疾病进行的临床讨论会,通过多学科参与讨论制定出治疗方案。从影像学上来说,现有的PACS、三维后处理如果想满足MDT的需求,影像系统的整体架构就需要进行革新。

首先从诊断流程上来看,现在的高端CT和磁共振设备在给患者做放射检查时能够产生非常清晰的薄层影像,每次检查后得到的数据大到上千GB,而大部分PACS不会存储这些影像数据,医生在做诊断时也不可能浏览所有图像。这就需要通过后处理工作站来三维重建找到病灶点,而传统的后处理工作站本地存储空间有限,固定时间期限内原始图像就会自动删除,这对需要进行多次长期检查数据对比才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如肿瘤患者非常不利。

医院的后处理工作站增多后,薄层影像的管理、为MDT提供多种影像诊断支持、长期的肿瘤情况对比等,都对系统的架构提出了挑战。超声、内镜、病理等非DICOM影像和放射DICOM影像同样需要在统一的平台上浏览查看,方便医生查看。如何满足MDT的信息要求以提供及时准确的影像等信息,需要通过调整医院原有的系统架构来实现。MDT的影像系统架构应该有以下部分组成。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在需要访问多种信息系统的情况下,身份认证将会是一个大问题,每套系统都有一个身份管理,对于MDT用户来说,统一身份认证将是整个架构的基础。

采用统一身份认证后,用户只需要使用同一用户名、同一令牌就可以登录所有允许他登录的系统;管理员可以很方便地统一控制每个用户的身份以及每个应用系统的使用权限,使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集成平台

通过一个完整的信息和影像集成平台,医生能够在统一的界面中快速访问到患者的所有影像资料和诊断报告,通过支持DICOM、XDS和IHE标准,能够方便地管理和共享患者的影像及非影像数据,管理影像生命周期,用户还可以随时随地移动、压缩和删除所有影像。

DICOM数据流架构

在传统的后处理流程中,每个后处理工作站单独服务于一个影像设备,当患者完成扫描后,影像数据会自动发送到后处理工作站,如果有数据需要特别操作,也可以手工选择DICOM传输。

在新的高级影像处理平台上,整个平台上的所有临床功能要服务于多个影像设备。而如果人工选择DICOM传输的话,可以实现精确的DICOM传输,但是会带来大量的人工工作量,这时,智能化的路由系统是一个关键。

薄层存储架构

每一个后处理系统的内部存储空间是有限的,而现在需要后处理的患者影像数据都很大,而在后处理工作时,经常会出现查找患者历史影像信息、对比等操作,这就需要一套影像数据系统为后处理系统提供长期的薄层影像数据。

这个薄层图像归档系统将会为MDT提供长期的患者影像数据,当系统需要患者过往的薄层数据时,将可以从这个系统中获取数据。

服务器架构的高级三维处理平台

该平台能够服务于多种影像设备,兼容CT、MR、MI、AX和US,提供服务器自动预处理功能,自动匹配患者数据到应用引擎,所有运算都会基于服务器资源进行自动匹配和运算。软件是一个平台,医生需要的所有应用功能都可以模块化添加和购买,放射科医生和临床医生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协作沟通,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西门子医疗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