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温州日报》副刊求变三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温州日报》副刊求变三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如果囿于传统的理念和模式经营,副刊必定失去昔日光彩和众多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副刊要焕发生机,重塑辉煌,就必须求新求变,紧紧抓住“文化”这根主线,彰显文化魅力,助推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副刊成为时尚靓丽叫好又叫座的“后花园”“文博馆”和文化发展的“产业园”。

关键词:《温州日报副刊 文化 数字化

近年来,为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着力提升温州文化软实力,构建美好精神家园,在众多报纸纷纷减少专副刊的大潮中,《温州日报》副刊版面反而越来越多,领域愈加拓展,内容愈加丰富。从2002年开始每周4个版的瓯越副刊,到2010年推出每周4个版的《人文周刊》和3个版的瓯越副刊,到今年1月30日,又整合《人文周刊》和瓯越副刊,重磅推出每周一期八个版的《瓯越文化周刊》(以下简称“文化周刊”)和2个瓯越副刊版面。

《文化周刊》封面版主要反映温州文化热点。此外,还有通过相关图文、背景链接、历史溯源等角度延续热点话题的人文版;阐述文化观点、解读文化政策的视野版;搭设温州文化产业及文化温商展示平台的产业版;关注书市动态、出版信息,推介温籍作家作品的阅览版;讴歌新时代新风尚、抒写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笔版;介绍艺术精品,引导读者审美情趣的艺术版;及时呈现温州最新的文化动态的资讯版。《温州日报》根据办刊实际需要,成立了文化新闻中心,下设副刊部和文体部,以加强文化报道的策划和采编力量。

《文化周刊》至5月15日,虽然只出了15期,但已获得广泛好评,也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鲍洪俊在第一期《文化周刊》上批示:文化强省建设任重道远,媒体责无旁贷。厚待文化、呵护文化应当成为新闻媒体的文化自觉。《温卅旧报》创办《文化周刊》很好,值得其他媒体学习。《温州日报》要努力把周刊办成读者的灵魂栖息地、精神家园。

综观《温州日报》副刊这几年改革实践,主要在三个方面求得变化。

求变之一:围绕中心,深度挖掘,唱响副刊新闻大戏

据资料介绍,副刊最初是为补充新闻不足而产生。后来,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方面军,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影响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副刊偏重文艺性、知识性的天地越来越狭小,读者需要副刊提供具有新闻性、贴近性、现实性和趣味_生的内容。也就是说,副刊作品还须有新闻性!当然,副刊的新闻性是广义的,主要是指具有时代感和当下人们关心的新鲜事,而不是像新闻版那样一味追求“昨日新闻”。

《文化周刊》从一开始,就坚持在新闻性上下功夫,无论是人物、事件和评论,都强调新闻由头。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密切关注新闻事件,迅速跟进策划,将新闻资源二次开发,以新闻视角、人文情怀,努力挖掘出有深度的、有文化特性的报道,及时反映温州的文化建设成就。

2013年大年初六,第三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召开,《文化周刊》从不同角度予以报道。如视野版刊发了文化强市建设座谈会摘要,反映诸多温籍文化名家对家乡文化建设的赤诚之心;产业版对话嘉宾畅谈温州影视产业的未来走向;阅览版则约请著名海外华文作家张翎讲述她最具温州元素的作品《温州女人》……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报道,无疑是对新闻的补充和拓展。

对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新思路新举措,《文化周刊》及时做出反应。今年是温州建城2205年,《文化周刊》在第一时间刊发《我市将举办首届建城纪念日系列活动》,追溯东瓯文化的渊源,并对建城纪念日的确立进行解读;温州市图书馆外借量突破235万册,居全国地市前列,《文化周刊》通过数据分析,报道了《我市未成年人最爱读书》;第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名单公布之后,及时采写报道《温州民间卧虎藏龙》。

求变之二:立足本土,突出个性,烹制地方文化大餐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主席今年3月访俄时说的这番话,道出了文化和文化交流的特性和魅力。

副刊从诞生时起就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最能体现报纸的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质的构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氖围,是滋养副刊的丰厚土壤。

温州,以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名扬天下。然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精神,长期以来被掩盖在“经济模式”之下,不为世人所了解。当建设文化大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摆在全市人民面前时,作为地方党报,理应威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代言人”。

《文化周刊》围绕温州文化的大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紧扣本土的人文历史、产业特色、风土人情做文章,做出了浓郁的地方味、温州味,成为人们了解温州地域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各版面虽相对独立,却又时有联动,始终以“挖掘人文底蕴,留住历史记忆,传承优秀文化,彰显时代精神”为宗旨,走品牌培育之路,新闻性文学性兼顾,努力打造成温州新闻界名栏目。

今年元宵节前夕,《文化周刊》推出“四季八节系列报道”,开篇不仅介绍了温州城乡颇具规模的传统民俗节目活动,还特别绘出了温州正月节庆民俗不完全地图,盘点并预告了各县(市、区)颇具亮点的活动,使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参与其中,营造了热烈而浓郁的节日气氛。

温州是个书法大市,书法家频获大奖,新生代书家形成“硕博群体”,周刊通过大篇幅的报道,首次叫响了“书法的‘温州现象’”,并从这现象背后折射出温州人的文化追求。4月11日,代表着中国书法界最高荣誉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典礼在绍兴举行,温州市著名书法家林剑丹获艺术奖,并应邀前往领奖。为了配合一版显要位置的动态消息,副刊做了个专版——《林剑丹:搞艺术的人,心不能乱》,刊发了林剑丹的代表作和记者访谈。

新闻报道要落地,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就必须采取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眼球,耐人寻味。《文化周刊》非常重视文章的写作和图片的选择。刊发的大量文章均是以散文化的笔调,以平民的视角、人文的情怀来阐述,令人感到清新、亲切,可读、耐读。刊发的图片不仅画面美,而且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对那些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更是不惜版面。

求变之三:注重人文,拓宽视野,助推文化大市建设

今年是温州文化产业建设年,“培育发展文化产业”被写进今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文化周刊》以助推产业发展为己任,并设置多个板块、专栏予以报道,桕继干U发了关于瓯瓷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构想、电影产业如何做强、泰顺石的品牌提升、创意产业园的跨界融合、教玩具产业的转型整合等,有访谈,有评论,有面上的综述,有点上的实例,这些报道都颇给人以启迪,在业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文化周刊》对读者特别关注的话题,集中笔墨,全方位予以解读。非遗是这些年来从政府到民间都非常重视的内容,周刊第一期即推出“非遗进行时”系列报道,热点版以瓯绣如何摆脱传承困境为题,探求非遗的产业化之路;人文版聚焦瑞安陶山绣娘,从具体的“插花人家”反映出一个传统产业的兴衰;产业版则通过刊发新华社《2013年非遗保护着力何处》的综述稿,以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三个版的关联互动,使“非遗”这个话题更有纵深感。

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水平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指标。周刊不遗余力推介温州的文艺创作精品。艺术版常常拿出一个整版刊发高档次、有品位的书画、摄影作品,并约请专家撰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导读者的审美趣味。如《温州日报》获得荷赛奖的摄影记者镜头后的思考;民营企业家创办美术馆引进的当代艺术展等。

由温州市政府和浙江省文化厅联合出品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山水画境一富春山居图随想》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周刊不仅在资讯版预告消息,刊发巡演城市时间表,还在视野版刊发专家座谈会的侧记,从各个角度和层次使高雅艺术进一步为读者所了解。

民间兴建博物馆,特别是民企办馆也是温州很有特色的文化风景线,周刊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几易其稿,最后刊发了《温商的博物馆之恋》,写出了温商与众不同之处——他们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自觉担当起文化延续的责任,还以特有的敏锐在公益性的民间博物馆中觅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