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强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社会,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而前进的,由社会决定,而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方向。因此,我们须结合陶行知先生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学,与时俱进培养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以这样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光明的道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他这种教育情怀不断激励着我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努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强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社会,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而前进的。现今社会,充斥着大量的数据与信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球迅速应用并不断发展、快速更新,信息技术也渗透我们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故而,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评价与管理技能的掌握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与技能素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以满足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就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与“因材施教”两种教学思想,就教学实际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做合一”——探索性学习

1.“做”为中心——任务驱动

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他看来,“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则,也是一种教育法则,意思是说“教”要根据学的方法,“学”要根据做的方法。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和学都应该以“做”为中心。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鲜明,同时又富有创造性与时代性的课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则可谓是“百看不如一练”,特别强调以“做”为主,这与陶行知提出以“做”为核心的教育理论非常契合。在常用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中,最能体现以“做”为核心的莫过于 “任务驱动法”了。

如今,任务驱动教学法如一股热潮般席卷各地的信息技术课堂,大家将其在教学和论文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到:“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通过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再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体验,能够明确已知知识和技能,清晰缺失的部分,同时也对学习目的和要求有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而获得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更容易被牢记并得以强化,在完成任务这个“做”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比在传统教学中看教师示范操作后再模仿完成的效果要明显得多。例如,在《网页制作》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使用封闭式的任务驱动法。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一个目标网页,让学生分析网页中的各元素及其布局,再引导学生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进行实践探索,在得出“用表格规划网页”的基础上,与目标网页进行对比,学生进行表格属性的修改以达到要求,进而在完成网页完整性的条件下,逐步思考并尝试实践添加各类网页元素的方法与操作技能。这种“任务”推进的方式,正是体现了“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以“做”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整个课堂中充满了探索,学生都能通过不断地挑战,获得进步,肯定自我,充满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形成自我学习的方法,这为学生以后面对更多未知领域能够独立探索、不畏困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与生活的结合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他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结合。他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以“生活”为前提,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信息技术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更需在课堂中结合“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相辅相成。

(1)使用生活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生活应用性,决定我们的课堂必须能为生活服务,被生活所接受,这样生成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在课堂中,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体验“技术服务生活”,拉近学生心中课堂与生活的距离;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消除对课堂本能的畏惧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乐于探索。如讲授多媒体工具Photoshop的使用时,可就地取材,在课堂中实时拍摄学生照片,再利用Photoshop体验并学习其处理技术,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体会到课堂的生活实用性。

(2)构建生活化课堂。时代的发展在推进生活的变革,因而,在使用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同时,还需构建紧扣发展的生活化课堂,跟随生活的变化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且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本身就很迅速,我们的课堂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跟随时代与生活的发展,那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必定是陈旧的、低效能的,甚至是无用的。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外,可延伸介绍一些新兴的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接触到新兴的技术与技能,跟紧时代步伐,这样“教”“学”“做”才不会脱离生活,才能够学以致用。

二、“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这句话清晰明了地阐述了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特点。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堂里的学生特点更为鲜明,同一课堂中,有编程技术超出老师的“IT天才”,也存在连打字都不熟练的“雏鸟”;又或者有的学生不会任何计算机语言却能够利用软件处理图片;也有学生熟知理论知识却对操作实践束手无策。在这种学生的起点、特点以及特长都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套上传统教学的模式,按部就班,讲什么就学什么,教与学同步的话,势必出现“牡丹会瘦死,松树会烧死”的情况,课堂的效率与价值性便得不到体现。故而,信息技术的课堂,需摒除其他学科“同步”授课的模式,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与学习、接受能力相结合,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与学不能拘泥一格,从“同步”转换成“异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汲取养分,并能展示自身的特点与个性。

根据这样的分析,我认为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将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小组合作制”与陶行知先生极力推行的“小先生制”相结合,在课堂中各取两者特点,共同发挥作用。“小组合作制”是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颇受信息技术教师的喜爱,这种分组模式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要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不同智能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增强自信和激发学习动机,而组间同质有利于开展公平竞争。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实施“小先生制”,可在组内实施,也可以在组间推进。在组内,学生互帮互助,通过竞争机制的促进,激发每个人的不同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在组内发挥特长,学生之间既同为“战友”,又互为“先生”,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可以从其他组员那里获取经验,帮助学习,对于自己熟练掌握的内容,可以做“先生”,为他人提供帮助,又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而在组间,可以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取长补短,提高学生整体水平,促进课堂效率的达成。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学生不再有孤独感,不再“饿饱不均”,更主要的是能够各尽其能,彰显个性;且亦学亦教,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非常深刻。

每个教育者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是充满兴趣和活力的,我相信如果教育者把每节课的宗旨定位为“探索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那我们的课堂必定会富有激情,充满生命力,学生也必定会由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主动求学,且能逐渐掌握良好的自我学习技能。以上仅是我对陶行知先生两种教育思想在教学实际应用中的一点认识,其教育思想精髓还需要继续学习和理解。

陶行知先生不仅留给我们杰出的教育思想,还为我国近代教育树立了典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毕生都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先生的教育思想深邃博大,我需继续学习、研究并努力实施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