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沪深股市联动性的协整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沪深股市联动性的协整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运用1995年1月23日—2011年5月19日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指数的日收盘价进行调整后,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因果分析,并进行了模型设定和初步回归,消除了序列相关性,并且最终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模型显示我国沪深指数具有较大正相关性质。

关键词:沪深股市联动性;协整模型

一、引言

我国沪深交易所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发展。两市开市以来,我们发现,受制于我国股市大环境的影响,我国两市股指往往具有相同的影响因素,因此具有同增同减的性质。对于二者的同增同减性,我们称作联动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想弄清以下两个问题:一、二者联动性是否存在,谁是因谁谁是果;二、该联动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为了探究这两个问题,本文运用近17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相应建立了基本模型和协整模型进行研究。

二、数据描述与基本模型

(一)数据描述

选取了1995年1月20日—2012年5月19日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的日收盘价指数序列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指数,是因为二者拥有较长历史和最为重要的受关注度。接下来我们对两个交易所的原始数据进行调整,剔除因特殊原因休市无数据的日期。用SH、SZ分别表示上证指数、深证指数日收盘价构成的时间序列;并且,我们取了二者的一阶差分D(SH)、D(SZ)。

(二)Granger因果检验

为了便于设定模型,我们先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发现,在滞后200—400期后,都大致产生了如下结论,深圳成指(SZ)不是上证指数(SH)的格兰杰变化的原因,因此,我们考虑用SZ作解释变量,SH作被解释变量。

(三)模型设定

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选取上证指数(SH)为被解释变量,而以深圳成指(SZ)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模型:

SHt=0+1SZt+t

(四)初步回归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二者的拟合优度只有0.025,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具有较大解释力,拟合很差。为此,我们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

(五)序列相关性检验

从残差序列的自相关图来看,原数据应该存在较强的一阶自相关。相关图省略。

(六)序列相关的消除

鉴于以上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我们打算采用科克兰—奥科特迭代法消除一阶序列相关,重新进行回归,也就是在原方程中加入ar(1),但回归结果依然不是很理想,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序列不平稳所造成的,所以我们接下来将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

(七)序列平稳性检验

对上证指数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发现,其ADF检验t值大于10%显著性水平的t值,故存在单位根,因此我们考虑进行一阶差分后重新进行ADF检验,并且我们经过多次实验,决定选择既不含截距项也不含趋势项的模型一。

我们采用Eviews3.0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ADF方法,结果表明,SH的ADF值为—1.540537;D(SH)的ADF值为—28.66670;SZ的ADF值为—1.482750;D(SZ)的ADF值为—28.75476,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该临界值为—1.940904,由此可见,时间序列SH、SZ都是一阶单整的,即I(1)序列。

(八)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ctionModel,简记ECM)的成功建立意味着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该方法适用于将因变量进行适当调整,寻找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短期看,被解释变量的变动是短期因素和长期趋势共同影响的结果,短期内的波动可能与长期不符;而从长期来看,则二者关系具有较大程度的协同,这种关系可以用计量经济学里的误差修正模型来衡量。

三、本文结论

1样本原数据存在单位根,这说明,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序列并非平稳。并且两个序列符合随机游走特征,这也意味着我国股市并不成熟,股市的有效性很弱甚至是无效市场。

2误差修正模型表明我国两大股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述为:二者长期以来具有同涨同跌的特性,二者互为因果。其之所以会有这种协整关系,主要是因为两市具有相同的制度环境、经济环境,两市交易规则,上市公司结构,投资者组成都有很大的共同点,而且,投资者对两市的投资可以在一个证券账户中进行,这意味着,两市资金可以无障碍流通,两市具有长期协整关系也很正常。(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5:53—56.

[2]李军,李阳.我国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J].预测,2001,4:68—71.

[3]李子奈,陈绍业.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程振源.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6]于俊年.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的使用[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