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南:飘荡在心中的诗情画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南:飘荡在心中的诗情画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访张永祎先生,是我数十年采访生涯中最轻松最惬意的数次之一。虽是初识,犹如老友。感受相仿,见解相似。采访变成了交流,访问变成了对话,情趣盎然,诗情画意。

外表英俊的张永祎先生可是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近年有600多万字问世。面对这样一位“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指说话前和说话后的神态)的儒雅之士,笔者当然心生崇敬之情,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采访他的。可访谈之中,情况忽然变了,我们的交流多次碰触出文学的火花———这,全赖江南文化这个永恒的主题。

江南文化情结

话题从海峡两岸第一刊《东方潮》说起。张永祎正一期一期地为这本两岸文化搭桥的精美杂志开设了《江南名镇》专栏。

笔者大致浏览了一下,从标题到内容,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浓浓的江南情结。如《锦溪: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宁静的同里》、《西塘:梦里水乡》、《木渎:穿越时空的古镇》等等,一篇文章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叫你看了不忍释卷。不管你到没到过这些江南古镇,当你阅读之后,总会有一种遗憾。这遗憾就是,你没去过的是遗憾怎么会没去过这么美的地方?你去过的是遗憾作者笔下所写的优美之处当时我怎么就没发现呢?笔者当然也有类似的遗憾。

随便举个例子,如苏州的木渎古镇,笔者几十年前也曾去过,当仓促浏览之下,自然未能尽兴。像镇名“木渎”的由来;灵岩山馆娃宫的故事;曾经接待过乾隆皇帝的虹饮山房;原“总统”严家淦诞生之地严家花园;被称作“榜眼府第”的冯桂芬故居。在作者优美的笔触下一一铺陈,娓娓道来,就像一位充满激情的导游,把你从纸上领到这江南古镇神游了一番。特别是作者那“一刹那的感觉”,最是你体味、咂摸的动人之处!

笔者读张先生的江南名镇系列,感触最深的是,他文中优美的文笔、透析着作者观察至真至细的笔触、深厚的文史知识,以及扎实的驾驭文字的功底。如《朱家角:风情万种透一角》,只看这标题就美极了。这“一角”就能叫你窥透到上海朱家角的风情万种之美。你若要身临其境,那还不知道要怎么美了。再瞧瞧作者的小标题:“水在这里更具有缠绵之致”、“名人留着传说”、“明清建筑冻结了时间”,分明是在“引诱”你探寻古镇的奥秘、阅读深藏其中的故事么。

实际上,诚如张先生所言,每期《东方潮》上的江南古镇系列,每篇都有六七千字,这在读图时代文字已经是不短的了。写江南古镇,也算是张永祎重新认识江南文化的过程。重新回顾、梳理江南美景美人美事,并聚焦在人物身上。不管他是名人大家,还是柔弱女子,抑或草芥之民,他们的柔情似水万古流淌,他们的不畏强权不向命运低头依然震天撼地。

张永祎其人

张永祎是江苏北部滨海人,他来到这个世界时,出身书香门第、文学造诣颇高、身为当地宣传部长的父亲,为他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永祎”。“祎”乃美好之意,“永祎”则为永远美好之意。这个名唐僧用过,唐僧的俗家名字即叫陈祎。三国蜀汉名臣、蜀汉“四相”之一费祎用过。看来,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和寄托还是颇高的。

1959年出生的张永祎,少时生活的县城东坎镇是个数百年的古镇,虽无江南古镇那么悠久、曲折,倒也青石板铺地,也有桥有水,可谓江北的小江南。更主要的是他所出生的这个家庭是个书香门第,从小就饱受着传统文化的浸润,因此国学功底扎实,古典诗词运用自如,这从他的各类文章中即可看出。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张永祎往往为了说明某种境界,即常常引经据典,对于唐诗宋词更是张口即来。

张永祎从小就喜欢写作,这当然是受父亲的影响。在学习成绩上他的语文总是“一马当先”,老师常拿他的作文当范文。1978年,张永祎如愿以偿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如他自己所讲,那是进一步领略到了文学牵心动魄的种种胜境。后来在屡退屡投、屡投屡退中,一叠摞得高高的退稿信给了自己一双“慧眼”,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当然其后又是一番天地了。一次张永祎意外地收到了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的通知,同意他的论文留用。那天张永祎感到看天天是格外的蓝,看水水也是格外的清。其后《天津社会科学》刊登了他《论意境美学特征》,再后来他的文章用他自己的话讲,那更是“一路发”了。

张永祎有个习惯,每每写完一篇文章,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到自家阳台,抬眼遥望满天星斗,在那漫天群星映照之下,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人们都说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张永祎却说:“创作既是一种自我体验的分娩,更是一种更好感情的传递。”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唐诗宋词以及历朝各代的优美散文,强化和放大了他胸中的绮丽柔软的情愫,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他多少次梦中的江南。久居南京,自然为他游历考察江南文化有了太多的帮助。张永祎说,江南文化不仅仅是优美,还是有品位的。这个品位落实到古镇上来,启发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思考。江南文化大气磅礡,起点之高,开启了他的东方文化的美感,以及深具全球化的东方文化性格。他讲,他胸中的江南文化情结,实际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执著追求。

如今,张永祎供职于某省级机关,业余时间里,他凭自己的文章实力挣得了一级作家的荣誉,这在整个省级机关还为数不多。张永祎和笔者畅言:写江南古镇系列,我仅仅是一个发现者,发现江南或民族文化特有的美,然后用美的语言、美的文字向读者传达应有的美感,以再现江南美景的客观状态。展卷捧读之余,笔者深感张先生笔下的语言适应两岸民众阅读。因为半个多世纪的隔绝,文字审美出现一些差异,那么怎么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文字以飨两岸读者?当然,古典诗词,传统文化当中所散发出来的南国风光所提炼出来的优美辞藻,两岸是不可能有隔绝的。

据《东方潮》杂志主编介绍,他们后来在台湾召开过座谈会,台湾读者对张永祎的散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说,张先生介绍江南古镇的文章是:以美求美,以美观美,以美选美,以美现美。

张永祎对江南文化深有感触。他讲到江南这块地方很特殊,地域特点突出,加之有水灵动,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中国的数千年农耕社会,形成了水乡布局。两岸人家,枕水而居;粉墙黛瓦,有桥、有阶、有石坊、有驳岸,当然也有现代文明。张先生打了个有意思的比喻;北方博大,出武士;南方柔美,出文人。正如当年康熙多次游历江南后所感言:“东南财富地,江左文人薮”。

特别江南古镇、名镇,多与名人、名山、名桥、名水相关,金庸、徐志摩、茅盾、鲁迅,都是江南文化陶冶出来的大家。检索唐诗宋词,描写江南的诗词歌赋比比皆是。当然,江南缠绵的诗意中,也柔中有刚,他们外圆内方,通透着刚性,迸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什么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江南总能成富庶之地,应当与此息息相关。

散文随笔中江南味

张永祎十几年前就出过一本艺术类散文集。这本集子可惜我是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才有幸读到。但虽是后读,却也深有感触。正如作者自己在书的自序中所说:“秋水像秋云一样清澈,‘点秋江,白鹭沙鸥’描绘的是这份明丽,‘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也画出了这份清澈,静影沉璧,璧可鉴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特别是在几笔极淡极淡墨痕渍成的远山和几片白帆映照之下,秋水的纯清见底、秋云的高远缥缈,更增添了几许一尘不染的姿态”。这虽是作家在检索展示他的大作文集时说的这番话,可是却在他的话语和文字中下意识地流淌出了江南味。在第三编的《心旅幽径》中,更是篇篇洋溢着浓浓的江南味。在《周庄的意蕴》里,我们可以和作家一道品味:“周庄好似一壶苦涩的茶,需要悠悠地品;周庄好似一杯清纯的酒,需要慢慢地酌;周庄好似一首极品的诗,需要细细地读。这里有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居寓钓游……有南社发起人柳亚子、陈去病等酣酒赋诗的‘迷楼’……”;“然而,在这种恍兮惚兮的感觉中总可以提炼出一种基本印象。有人说是清幽,有人说是淡泊,有人说是悠远,而我则认为是‘古朴’:正因为有了‘古’,才会有恍若隔世的感觉;正因为有了‘朴’,才会有民风淳厚的意境”。

张永祎在第四编《立交时空》中,在比较了古今中外建筑之美后,也不忘记“藤萝掩映的流水小桥,似轻笛低吟;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如清音缭绕;一泓碧水畔矗立着飞檐小亭,简直是一段浸透了情感的、在刚性上刚柔相济的乐音。巍巍高墙耸立,似乎如活剧一般,道道云墙,又给人以逶迤飞动之美,屏风与照壁等空间隔断,几乎是一个个有力的休止符。不同的雕花饰刻与不同的装饰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么?”你看,这岂不是活脱脱的一幅江南小景素描?

江南文化的另一面

说到张永祎的江南文化情结,并非说只是写得一手好散文,而是涉足的领域非常广泛。他还对中国的电影、电视文化十分关注,并写出多篇深有影响的极有分量的文章。看看他的简历和头衔就知道,他的博学多才,他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所写出来的影视评论,即可窥一斑以知全豹。他学的是中文,也是经济学研究生、社会学博士;他是一级作家,又是著名文艺评论家。他不但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天津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创作作品和评论文字600多万字,而且许多评论文章在全国和省一级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2000年还出版了文艺评论集《与我有约》,《审美灵感研究》和《江南美学》两本专著也将于最近出版。张永祎参加过《中国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评论六十年》、《全宋词分类鉴赏词典》等20多部书的编撰工作。

由于他的突出贡献,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和电影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影视评论学会副会长,他还作为特邀专家学者走进南京“市民学堂”,与市民大众共同探讨“大众电影塑造大众世界”,受到一致好评。张永祎还应江苏省文联和省电视台之约,只用了两个晚上就将8000字的音乐电视片《风从延安来》解说词拿了出来,令这部反映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中国大众文艺影响的音乐电视片大大增辉。为此,这部片子还为江苏省的文化建设赢得了2004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星光奖的殊荣。此后,他又成为了“陕北民歌南京演唱会”、“平安江苏政法晚会”等大型电视直播晚会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