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有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有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笔者个人读书经验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来解读《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这本书,所得的一些心得,归结了这本书对城市规划理论所做出的贡献及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雅各布斯;人本主义思想;城市规划理论

Abstract: This paper attribute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book 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some problems through to explain my personal reading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life "Life and Death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This book, derived from some experience.Key words: Jacobs; humanistic thought; urban planning theory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建筑学的阅读经典中,多次看到《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这本书,最近有幸得此书,心里非常的兴奋。阅读经典是建筑规划师的必修课,我心中有些惶恐。数月以来我一直也没完成这篇文章,我认为,不是随便了解一本或者几本关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经典理论著作之后就能有所觉悟,写出很好的文章这绝非易事。我只想把自己看书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心得记录下来。

雅各布斯(Jane Jacobs)曾经是为自由撰稿人,助理编辑。在建筑师丈夫的影响下,她逐渐关注城市问题,并以女新闻记者特有的洞察力和视角,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城市和街道。雅各布斯曾发表过很多文章,1961年,在洛克菲勒基金的支持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得以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引发思考,集中批判美国城市的实际问题,平民化但切实有效,可以总结出以下四方面特点:第一,该书并无高深的理论和专业性的论述,而是运用极其细腻的生活化语言,表述通俗易懂,易为大众接受;第二,书中严厉批判当时美国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观点鲜明,一针见血;第三,书中展现大量基于城市表象的直感体验,引用许多市民经常接触的媒体(报纸、杂志)资料,例证鲜活,平易近人;第四,文字犀利且夸张,煽动性极强,显现出新闻记者特有的写作风格。

1、城市规划理论的贡献

人本思想的体现是雅各布斯认为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场所。雅各布斯对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情有独钟。“一条城市街道要想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能确保安全,就像那些很成功的城市街区那样,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线分明,不能像郊区的住宅区那样混合在一起。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它们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行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没有人会喜欢坐在门廊里或从窗子里往外看空荡荡的大街。几乎没有人会这么做。相反,很多人常常会通过观看街上的活动自娱自乐。”

另外,雅各布斯认同城市的多样性[2]。雅各布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本质”。指出产生多样性的四个条件:首要功用相混合,街区要短小,要保留一定的老建筑,要具有一定的密度。 同时雅各布斯提出“城市芭蕾”是对多样性的赞同。雅各布斯是通过大量的生活中的现象描述,进行表现的。

再者,雅各布斯将城市看做是复杂的有机系统。认识到物质空间背后各种相互作用的人文因素,决定着城市发展。比较反对柯布西耶提出的光明城市(辐射城市Radiant City) [3]为模型的集中式机械理性主义规划,反对把规划看做是一项工程技术,简单地进行物质形体设计。

雅各布斯认为大城市是多样性的发动机,是各种新思想和新企业的孵化器。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大城市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机会。大城市拥有众多人口,人们有各自不同的兴趣、品位、需求。这样千姿百态,纷繁多样的城市生活正是雅各布斯所青睐的。

雅各布斯其实还无情地批判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4]为原型的分散主义理论,把芒福德的思想,认为是逃避主义[2]。”他们不尽力为快速增长的人口解决住宅,却想着重新分布静态人口。并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规划目标:在田园城市的模型中,任何细节都要在开始时就得到控制,这是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并且会使得城市丧失活力。另外,分散式的城镇群只会把城市搞得越来越大,无法真正控制。

雅各布斯的著作措辞强烈,煽动性强。虽然某些部分有所偏见,但其影响范围较广。它取得了出版发行上的骄人业绩,在普通大众中产生强烈共鸣。同时,这本书批判性论点对规划界产生很大振动。直到今天,一些著名院校,如MIT、哈佛大学等的相关专业仍将这本书列为学生必读书目[5] 。

2、时代和个人观点的局限性

雅各布斯虽然也提倡系统地看待城市。但是雅各布斯比较注重大城市内部的有机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从某种意义来说,她心目中的大城市是被孤立的,因此是片面的思维方式。

雅各布斯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一方面,她认为在周边用地功能多样的前提下,绿地公园、开放空间并不会比街道营造出更为出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在她的描述中,公园成为犯罪猖獗的区域,而街道才是孩子们最好的游乐场所。尽管她承认位置合理的绿地会是很好场所,但是她认为这样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另一方面,雅各布斯不承认绿地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的作用。她极端地认为“一定量的绿地并不会比同样大小面积的街道更能为城市增加更多的空气”。应当承认,绿地建设不应无限度削减街道面积,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抹杀绿地生态作用的理由。

她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是机械地静态地看待城市发展,更反对国际主义无所不摧的疯狂举动,坚信城市旧区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良好地运作下去[6]。但是她提出的旧城发展计划没有得到人们真正的理解,结果与她的初衷大相径庭。雅各布在书中把城市发展的病弊全部归咎与城市规划工作者对于田园城市理论以及国际主义的盲目崇拜,回避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其实,普通城市规划工作者在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能起到的作用是很小。

她特别地反对大型超市、高度集中购物中心、房地产公司以及金融公司等新兴的企业,除了当时这些事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外,还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感情因素:多年的老邻居面临失业,老街区面临拆迁。但时隔多年以后,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角和动力,几乎现在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这些现象。

格林威治村是否为一个难得遇到的特例。美国的公共住宅、大型高速公路项目和城市建设这些大型项目对政府而言是过于庞大和复杂。政府无力应对城市快速的新陈代谢,事实上,几乎就在雅各布斯写《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同时,这些由政府主导的计划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原因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就反映出来,这也是城市令人苦恼的地方。而这些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并因特殊国情我们正处于规模与速度都令人惊异的城市化时代。

3、结语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受到很大的启发。当今我国城市发展比较迅速,城市建设过程与美国的相似,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问题。城市快速扩张致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大规模拆旧建新和单一功能的街区导致城市丧失活力,不断扩大的道路尺度为汽车横行提供了平台,如火如荼的城市美化运动忽视了普通百姓的需求。而且,我国还面临着美国不曾面对的挑战和威胁:与美国相比,我国城市普遍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另一方面,在更为先进工程技术的支持下,城市建设速度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不及时纠正目前的误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将走不少弯路,我国城市的前景将不堪设想。希望可以从这本书上借取以下经验:

第一,关注人性,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城市本就是人生活的场所,满足人的需求应作为规划建设的首要出发点。象征权力的轴线,空旷无人的广场或草坪、宽阔无车的“景观”大道,这些毫无实际功用的景观时至今日还在我国城镇建设中作怪,它们实际上是设计者错误价值观的体现。

第二,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文明逐步取代工业文明的今天,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肆意破坏自然资源的做法理应为城市领导者和建设者所唾弃。然而,几乎所有中国城镇的脱贫致富都遵循着对环境“先破坏,后补救”的模式。这不仅危及自然健康,而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国外近两年发生的几次灾难已经给人类敲了警钟。

第三,系统地理解城市机体。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大量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过程。因此,任何单一目标的理性方法,工程技术都无法规划和控制城市。割裂城市机理――机械的功能分区是荒唐的;将城市当做建筑的放大――简单的物质空间规划是幼稚的;追求城市终极目标――理想的蓝图规划更是错误的。正确的规划不应简单地控制城市,而应该引导城市发展,并适应于多变的发展过程。规划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协调多方利益的妥协与辩护过程[7]。

第四,重视城市与区域的联系。缺少周边乡村和小城镇的支持,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不可能健康发展。因此,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是保持区域活力和城市持续繁荣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 [美]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 ―起源,演变和前景,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法]勒・柯布西埃,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 方可、章岩,《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之魅力缘何经久不衰[J1],国外城市规划,1999(4)

【6】 [英]尼格尔・泰勒,李白玉、陈贞译,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华中建筑,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