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康熙皇帝的饮食养生主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康熙皇帝的饮食养生主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为大清帝国定鼎中原后的第二位皇帝,因其年号为康熙,故人们习惯上称他为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生于1654年。顺治十八年(1662年),年仅8岁的他荣登九五之尊,成为大清帝国的新君主。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康熙皇帝在历史上颇有作为,他是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同时也是一位重视自然科学、精通医道的养生家。他早年戎马征战,统一中国;中年日理万机,功高盖世;晚年注重养生,精力充沛,69岁时驾崩。康熙皇帝晚年深受皇权争夺的烦扰,就其生活的时代而言,他能够活到69岁已是不易。

康熙皇帝是一位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君主,他在饮食养生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对于饮食与养生之道二者的关系,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指出:“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认为要靠饮食起居的有序、有节、有度,来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并延年益寿,这是他“养生”之道的一个核心部分。对此,康熙皇帝还有一系列的主张和论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这样主张,而且还坚持身体力行。

康熙皇帝所提出的“节饮食”有饮食节俭的含义。康熙皇帝虽然贵为天下之尊,但在饮食上并不奢靡。他每日仅吃两餐,山珍海味之类的食物难得一见,就是鸡、鱼、羊、猪等肉,也是食不兼味,一餐只吃一种。他在《庭训格言》中称:“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令十四阿哥领兵在外,亦然。朕每食仅一味,如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味,余以赏人。”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康熙皇帝对饮食的节俭程度。曾与康熙皇帝过从甚密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白晋在所著《康熙皇帝》一书中,这样记述康熙皇帝的日常膳食:“康熙皇帝满足于最普通的食物,绝不追求特殊的美味;而且他吃得很少,在饮食上从未看到他有丝毫铺张浪费的情况。”另据《清史稿》记载,有一次南巡,康熙皇帝所乘坐的龙舟驻泊无锡县放生池,“江南百姓吁留停跸,献土物为御食,委积岸上。”这里的“土物”为羔羊和惠酒。羔羊为羊肉中最嫩、最美者,惠酒是用“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的泉水酿制而成的酒,为当时的美酒之一。康熙皇帝不取羔羊和惠酒,而是“令取米一撮、果一枚”,这充分反映了他体恤民情,提倡节俭。

康熙皇帝提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的饮食卫生习惯,绝不可贪食和多食,他指出: “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所谓“各择其宜于身者”,是指对身体有营养补益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指某些个人嗜好的食物,所以每个人都要选择适合于自身需要的食品。

康熙皇帝所言的“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可谓是对人们的一句忠告。对于自己特别喜欢吃的东西一次吃的过多,轻则腹胀肚痛,重则诱发病变。在同一次谈话中,康熙皇帝还指出:“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当永戒。”因为“人自有生以来,肠胃自各分别处也”。实践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有“各人不宜之物”,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千差万别,肠胃吸收的功能强弱不一。例如,有人对虾、蟹过敏,有人对香椿、香菜(芫荽)过敏,有人胃热能吃冷食,有人胃寒不宜吃冷食等等。这些均需自己时刻记住,加以控制,有的甚至要严加防戒。

康熙皇帝提出,凡果实最好在成熟时吃,而不要在未成熟时过早地摘吃,他指出:“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成熟之日寸食之,笺昧甘羹,亦且宜人。如我为大君,下人各欲尽其微诚,故争进所得初出鲜果及菜蔬等类。朕只略尝而已,未尝试食一次也。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实践表明,果实未成熟时,食之不仅酸涩难咽,有伤舌齿和肠胃,而且果实中诸多营养成分亦不易为肠胃吸收,故反伤脾胃和身体。可见,康熙皇帝的这段告诫是很符合饮食卫生和养生之道的。

康熙皇帝在这里所说的下人争进初出鲜果及菜蔬之类,是指大臣李煦经常采办他爱吃的一些江南名鲜果品、特产一事。在现存的康熙朝奏折中,即保存有多份李煦向康熙皇帝进献新鲜果品的折子。如康熙三十七年(1798年)十月,进佛手、香橼、荔枝、百合、桂圆、青果、木瓜、桂花露、玫瑰露、蔷薇露、玉泉酒;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月,进献茭白等时鲜蔬菜;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五月十三日,康熙皇帝“行幸口外”时,李煦进献江南新出枇杷鲜果,以供消夏食用;康熙五十年(1711年)九月十五日,进献南方洞庭桔子等秋令果品。李煦所献果品和特产都是康熙皇帝所喜爱的食品。而这些果品和特产,大都具有食性与药性两种功用,如佛手可以醒胃豁疾,辟恶解酲,消食止痛;香橼可以舒肝止痛:荔枝可以补肺宁心、和脾开胃;百合可以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木瓜可以平肝和胃,去湿舒筋;桂花露可以舒肝理气、醒脾开胃;玫瑰露可以和血平肝、宽胸养胃;蔷薇露能散胸膈郁气、疗人心疾。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性味寒,甘,无毒,解热毒烦渴,利大小便,除胆黄、止热痢、解酒毒。虽然李煦所献的果品和特产都是康熙皇帝所喜爱的,但由于它们多系“初出”,比一般的果蔬上市要早,康熙皇帝认为这些果蔬非正当之时,有违时令,常食它们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每次只是略尝而已。

康熙皇帝还主张每餐饭后应营造一个愉快谐美的气氛环境,他说:“朕用膳后必谈好事,或寓目于所作珍玩器皿。如是则饮食易消,于身大有益也。”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他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饭前饭后,人们若能保持欢悦的情绪,将大大刺激胃液的分泌,从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反之若处于抑郁、苦闷状态,势必会影响到胃液的分泌,胃液分泌过少不仅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噎食、厌食等病变。

康熙皇帝还主张老年人饮食宜淡薄。康熙皇帝所言淡薄有两种含义:

第一,少吃肉荤,多吃菜蔬,康熙皇帝指出:“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因此,他每次外出巡幸,沿途官吏和地方绅耆总要向他贡献本地所产的菜蔬,他都很喜欢吃。康熙皇帝提出的老年人宜吃菜蔬的主张,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考察是十分科学的。因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弱,肉类食物的脂肪含量过高,难以消化,而各种菜蔬不仅易于消化,所含的各种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的含量也较高,常食菜蔬对于预防和控制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是大有好处的。当然,农民中那些“至老犹健者”,并非完全靠饮食而长寿,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即劳动。他们岁岁劳作,终年勤劳,加之充足的日光、新鲜的空气、活鲜的食物等,才养成了强健的身骨和体魄。康熙皇帝虽然身居高位,仍能看出普通农民的健身之术、养生之道,并加以科学地总结和提高,这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精明过人之处。

第二,所吃食物的滋味要淡和,尤其是不应吃过咸的食物。康熙皇帝指出:“七十老人,不可食盐酱咸物,夜不可食饭。”康熙帝关于老年人不可多食盐酱成物的理论是很有道理的。据《黄帝内经》中讲:“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中医认为,老人脾胃一般多虚弱,脾开窍于口,反映到口味上即味觉不灵敏。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越来越少,味觉功能退化,导致味觉日益迟钝。所以,一般老年人喜食厚味、浓味的食物,但这样很不利于身体健康。老年人多吃浓厚味道的食品,会使脾胃功能受损,不能吸收营养成分。多食咸味的食品,则会伤肾,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肾气已虚,脾胃亦弱,若饮食不当,常吃盐酱咸物就会雪上加霜,使身体更加虚弱。此外,康熙皇帝提出的老年人“夜不可食饭”的主张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夜间食饭后,人们即上床就寝,肠胃活动比白天大大减弱,因此人们夜间食饭过多极易积食,而老年人的胃肠功能更弱,夜间食饭加重了肠胃负担,极易积食和消化不良,从而诱发其他疾病。

康熙皇帝主张要慎于进补,他特别告诫人们要合理服用人参。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条件各不相同,包括年龄的不同、身体状况的区别以及其所处的时间、地域等客观环境的差异,因此进补时一定要慎重,要综合考虑这些差异。不当补时进补,则对身体有害无益。五味、五谷、五畜、五蔬,对人的五脏各有所宜,也各有所伤。

满族起源于盛产人参的长白山地区,故于入关前常服用人参治病。人参是一种名贵补药,其味甘、微苦性温,其成分主要有人参皂苷、人参酸、糖类、挥发油、维生素Bl和B2、胆碱、烟酸、泛酸等。人参可以补益气血虚弱、增强抵抗能力、增强心肌功能、治疗心衰等症。对气不足者,常服人参可以轻身延年。人参中的人参皂苷为蛋白质的促进因子,有提高肌体代谢与免疫功能的作用。人参还有补气固脱、补肺健脾的功效,对于治疗元气虚弱所导致的大出血、休克,对于治疗因肺气虚所导致的声低、虚汗、呼吸弱、脉虚,对于治疗因脾气虚所导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都有奇效。清军入关后,满洲贵族仍沿用旧俗习惯服用人参治病。然而,关内、关外的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而地区、时令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在服用人参时也应有所改变。尤其是人参属热性药物,若在盛夏时节服用,不仅起不到治病的效果,还可能引起反作用。康熙皇帝对此有深刻的见解,例如他在评论曹寅的病时,就认识到合理用参的重要性。那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七月,江宁织造曹寅于扬州办理公务时,感受风寒,卧病数日不起,转成疟疾。苏州织造李煦得知此事,急忙到扬州探望。曹寅让李煦代自己上奏,请求康熙皇帝赐药于己。李煦见曹寅病势甚重,马上向康熙皇帝奏报。康熙皇帝接到奏折后,立即于折上朱批:“尔奏得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南方庸医,每每用补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金鸡纳专治疟疾。”令其不可再服人参,但因曹寅病势太重,于七月二十三日辰时病故。由于人参的属性较热,到雍正朝时,清代宫廷中对人参的服用量较以前大为减少。

康熙皇帝非常注意饮水的卫生,他指出:“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所以当人们饮水时一定要注意所饮之水是否干净卫生。康熙皇帝在郊游狩猎、外出巡视中,常常告诫左右随扈的大臣、侍卫和官兵,要注意饮水卫生,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对于当时的人们在山区经常饮用河水的情况,他指出:“平时不妨。但夏日山水初发,深当戒慎。此时饮之易生疾病。必须大雨一二次后,山中诸物尽被涤荡,然后洁清可饮。”康熙皇帝的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山洪暴发时,腐烂的动物尸骸、粪便、枯枝败叶以及浮在地表的有害矿物质统统被冲刷下来,流入河中。这时的河水当然是非常不干净的。经过几次冲刷之后,再流下来的水就比较干净了。这时人们饮用干净的河水才能避免生病,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康熙皇帝不饮山洪之水的理论或许是从山区乡民那里得来的感性经验。在他晚年时,康熙皇帝又把这一饮水理论推而广之,由不饮山洪之水发展到不饮雨后河沟之水,提倡饮用井水。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月,他在巡幸途中命令官兵:“断不可饮雨后河沟之水。晓示兵丁、执事人等,此处井水甚多,令食井水。河池之水,从此至立秋,暂停取用。”

康熙皇帝比较喜欢饮茶,由于好茶需要好水烹煮,所以,康熙皇帝对水质的优劣颇为关注。在评定水质优劣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水最佳者,其分量甚重”,他曾用“称其轻重”的方法,将各地的水加以区别和比较,以评其优劣。他的这一做法为后来的乾隆皇帝所效仿,只不过两人判断水质好坏的标准有异,乾隆皇帝认为分量越轻的水,水质越好。康熙皇帝认为,当烹茶时如果遇不到好水,可以把水加热煮沸,取其蒸馏水来烹茶。康熙皇帝的这个经验是从活佛泽不尊旦巴胡突克图那里得来的。这种制取烹茶用水的做法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不适宜烹茶的水,多是因为水中溶解的钙镁离子过高的缘故,而加热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提高烹茶用水的水质。当然,蒸馏水并非人们理想的烹茶用水,因为在蒸馏过程中也除去了水中溶解的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不过,康熙皇帝也并没有完全提倡用蒸馏水烹茶,他所说的用蒸馏水烹茶,只是在遇不到好水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而已。

康熙皇帝认为,少饮酒可以养生,但他一向反对酗酒,认为酗酒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还影响八旗军队的士气,这样会导致江山的灭亡。康熙皇帝曾多次告诫官兵不可酗酒,并曾查问地方官员有无酗酒之事。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清廷准备消除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三藩势力,康熙皇帝在听政时曾查问广西的尚之信有无饮酒情形。当时,康熙皇帝问员外郎席格见到尚之信时,“彼已醉否?”席格奏道,“彼时尚未饮酒”。康熙皇帝道:“伊乃每日纵酒之人,彼处不饮,想已知消息。”训诫席格以后不许纵酒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