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借助区域地理学习模型,优化区域地理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助区域地理学习模型,优化区域地理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区域地理范围广、内容多,若学习不得法,就会事倍功半。为切实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率,我们提出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模式(见图1)。本文结合这一模式提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空间定位,准确识别区域

识别区域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即“是哪里”。只有准确定位区域,才能运用自然、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来分析和理解区域特征、解决区域问题。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首先,将经纬网和重要的地理事物相结合进行综合定位。单一依靠经纬网定位,记忆难度大且遗忘率高。若将经纬网与河流、湖泊、山脉、大陆轮廓、岛屿、海峡、特殊城市等联合起来进行记忆,通过点、线、面结合进行综合定位,会大大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减少机械记忆的负担。如可借助地中海定位纬度(30°N~40°N),借助艾丁湖(89°E,42°N)定位中国南疆,借助秦岭一淮河(34°N)定位中国的南北方,借助安第斯山(70°W)和大陆轮廓定位南美洲等。

其次,关注重点区域。一是教材中提到的重点国家,如日本、美国、印度、德国等。二是热点区域,高考中多以热点区域作为命题载体。如叙利亚战争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北非,伊朗核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西亚等。

二、把握核心特征,建构思维导图

识别区域后需要运用图文材料说明区域特征,即“有什么”。高考试题通常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区域内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特征。区域地理从自然到人文要素繁多,这就要求地理学习要围绕核心特征,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首先,要抓住区域典型特征建构区域各要素的思维导图。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可借助“干”建构如图2的思维导图。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分别借助“暖湿”和“高寒”人手理解。对西亚地区可围绕“石油”、“水”、“民族宗教”、“战略位置”展开分析。总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围绕核心特征,抓住要害,以点带面,提高区域地理学习的实效性。

其次,要强化区域差异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常用于比较的区域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地理位置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二是地形、气候等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我国南方、北方。三是经济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比较时要理清比较的对象和思路,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与迁移运用能力,进而为区域间的资源调配、产业转移、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三、联系自然、人文地理,探究特征成因

高考试题考查的不是区域地理的具体知识,而是需要用自然、人文地理的原理来分析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中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为什么”。因此在分析区域特征时,需调用自然、人文地理的原理,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运行灵活变通。

常见的区域特征成因的分析思路有:从地理位置入手,结合大气环流和区域地形、洋流等分析气候成因;结合地壳运动原理、板块学说和地质作用理论分析地貌成因;结合气候和地形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结合气候类型和地形、地势、洋流等因素分析自然带;结合区位因素理论分析区域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交通和商业布局等。

四、结合区域特征,评价发展现状

在区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事实判断,对区域发展现状作出“怎么样”的客观评价,这是地理学的社会使命和实践价值所在。要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与地的协调程度,为下一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对区域发展现状评价,通常需要结合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去衡量。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可根据区域发展的阶段或特征进行归类,以达到“学一例会一类”的效果。

五、基于人地关系,提出发展方向

区域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要求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区域特征和发展现状,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即“怎么办”。区域发展方向建议从两大主线来考虑。一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着眼于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如西北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主要从现象、成因、危害、措施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可从三大产业入手,遵循区域优势、经济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这一分析思路。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大主线是有机结合的,不能截然分开,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谋求可持续发展。通常的分析思路是首先从区域优势出发确定三大产业的发展方向,着眼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从区域问题出发,分析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着眼于区域发展的综合效益。

总之,区域地理学习模型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区域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学生学会了区域分析的方法,将使区域地理学习变得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区域地理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