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让学生在“聆听”中感悟音乐的“韵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让学生在“聆听”中感悟音乐的“韵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音乐,古书上有记载:“人情有所乐,则发之于声,寄之于音,故自生民以来,即有声乐。”可以说,人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倾注在音乐当中,音乐被赋予了血肉、灵魂,具有了生命力,它更能代表人的心灵语言,表达了人们的感情思想。由此可知,音乐的产生先于语言,同时音乐也反映了现实人们生活的一种状态。音乐作为一项纯粹的艺术,它的美是遮掩不住的,它流溢出来,点缀我们的生活,润泽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生命更富有张力和活力。因此英国学者海伦·辛普森倡导“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而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则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静心去聆听带给生命慰藉的音乐,在听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感受音乐的能力。

一、要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画面

音乐不同于语言,它是将一个个音符连接起来,才能构筑成一首首具有节奏、曲调等元素的音乐。我们可以从或缓、或急、或柔缓、或铿锵的音调中聆听到从心灵之中流淌出来的感情。我们用肉眼无法感知这种流淌出来的比较抽象的情感,所以相比于语言,音乐能给我们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无限遐思,在脑海中勾勒出音乐描绘的画面。这种画面与音乐中的情感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所以教师要利用音乐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聆听来感受蕴藏在音乐之中的画面,而后感悟这个浮现在脑海的画面要向人们展现的情感色彩。

虽然音乐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语言截然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是人们感情的语言,只是它用的是另一种表述形式。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情感思想,如有的人会被一朵花感动,有的人会在一粒尘土中体悟到人生,还有的人会在热闹的人群中感受到离别的悲伤、欢聚的欣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总会受到感情的召唤,无法抑制自己的书写欲,我们迫不及待地要将疾闪过脑海的灵感捉住,并用一种形式将其描绘出来,这就产生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音乐足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个画面、一个瞬间,甚至是欢欢喜喜或酸酸苦苦的一段经历记录下来。所以音乐教育不仅要“育”学生的乐感,还应该“育”学生的感受力,让学生通过音波的传递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继而感悟音乐中的感情韵味。

《 秋收 》是由陕西民歌改编而成的器乐曲,下面就以这首音乐的课堂教学为例,谈如何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画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欣赏陕西民歌《 秋收 》来感受它的曲调,感受唱词所流露出来的美,并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秋收景象,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很快被激发出来。接着,导入由陕西民歌改编的器乐曲《 秋收 》。《 秋收 》的旋律较为欢快、明朗,而且活泼、愉快的感情基调也极富有感染力。在高旋低回、流畅丰满的节奏中,一幅金秋谷满、在田间劳作中喜迎丰收的画面就会浮现在聆听者的脑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去听。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即使闭上眼睛,都会感觉得到眼前是金灿灿的一片。秋收的景象就像一个刚刚打开画轴的图画,人物清晰,笑颜浮现;无边的秋景,色彩明朗。随着音乐声的缓缓淡出,教师在这个时候要让学生慢慢地睁开眼睛,然后让他们把从音乐之中看到的场面用语言说出来。聆听与描摹画面是同步进行的,而语言的诉说会加强对音乐画面的记忆,使音乐画面更加的立体,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学会驾驭音乐所营造的画面美。

二、要通过画面去感受音乐情绪

我们总是习惯通过具体可感的东西,去关照看不见的东西,对音乐的感悟也如此。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我们通过想象产生的,这种画面具有直观性,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勾勒出的画面,来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绪。

音乐情绪既是音乐的感彩,也是构成音乐最重要的元素,同时,它也是音乐的灵魂。人无灵魂会成为行尸走肉,而音乐缺少灵魂,其艺术性及生命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画面去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绪色彩,继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同样以器乐曲《 秋收 》为例,前面在引导学生聆听的过程中,学生已在脑海中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学生已经了解了音乐的音调和音乐本身所要呈现给听者的场面。换言之,学生已对构成音乐的血肉有所领悟,只剩下对音乐灵魂的掌握。所谓音乐的灵魂,便是贯穿在音乐内的思想感情,这是音乐的“韵味”。如何让学生将音乐中所蕴含的这种思想感情挖掘出来呢?这是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学生通过聆听,描摹出一幅画面,又通过语言的描述,加强了对音乐画面的记忆和领悟。其实,学生在聆听、进行语言描述的时候就已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当中,与音乐内在的精髓产生了情感共鸣,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对音乐的思想情感有了初步的感悟。这是无意识的,教师只要将学生这种无意识的状态变成有意识的状态,并尽可能地将这种有意识的感知进行升华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学生用语言描述画面的情形之后,可让学生回答:“如果你现在如临其境,那么你的感受是怎样的?”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就会立即“身临其境”,体味音乐之中的感彩和韵味。

在通过画面感受音乐内在情绪这一环节,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可以播放一些与音乐主题相符的动画或者图片,然后再以《 秋收 》这首音乐作为背景,让声音与图片相互衬托。这时,声音就有了色彩和画面作依托,而画面也因为有了声音的配合而变得活灵活现,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把握画面的感情基调了。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主发言,说说他们通过画面感受到了音乐中有怎样的情感。随后再让他们怀着这种情感,闭上眼睛回顾这首音乐,并说说与起初听到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经过这一系列的问答,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注意发掘音乐中内在的思想情感之美了。

三、在“听”的基础上培养感受力

音乐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我们总可以沉醉在潺潺流动如澄澈之水的音符中,通过细心聆听去感悟蕴含在音乐当中的韵味。这种韵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一次次灵魂的洗涤,就如贝多芬所说的那样:“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所以我们要将聆听作为首要目的,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这种从胸膛迸出,又融入胸膛的情感抒发和对世界的描绘。

哲学家叔本华曾将音乐与世界联系起来,他说:“世界在音乐中得到完整的再现和表达。”音乐发觉了存在于世界当中的美,而世界又因为有了音乐的存在而更为丰富。以世界作为载体的我们,只有具备极敏锐的感受力,才能发现并领会音乐中所描绘出的世界之美。所以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这种感受音乐的能力。基于音乐本身的特点,我们必须将这种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听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喧宾夺主,不要过于偏重对音乐画面的描摹和对音乐情感的捕捉,因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聆听一首音乐,从而养成不错过任何响起在耳畔的天籁之音的习惯。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将乐曲的演奏形式、特点等一系列关于音乐基础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去浮现音乐画面,感受音乐的内涵。

总之,音乐之路不乏美的花朵,教师作为引领者,要将这种美指引给学生,同时也要把汲取音乐美的能力赋予学生。让学生静心聆听音乐的响起,描摹音符所构建的美丽画面,并通过情感的介入,感悟音乐内在的感彩。可以说,音乐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人类才华的彰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承接这种恩赐,并发挥才智以应答音乐美的呼唤。

(作者单位:赣榆县教育局,江苏 赣榆,2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