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诗经?郑风》看新郑建设中的文化支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诗经?郑风》看新郑建设中的文化支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郑风》涉及古代花草树木,婚姻习俗,河流域文明,古人的生命情怀以及“仁”的思想提出,道家思想的孕育以及交通商业贸易等等各个方面,这一切融合起来彰显了新郑深厚的文化底蕴。展望2014年,不难发现新郑的发展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支撑。

关键词:《郑风》;新郑;文化;经济

诗经中的《郑风》是产生在郑州市辖区溱洧河流域的民间歌谣,是东周至春秋之间的作品。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古都之一,其拥有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郑人东迁后,在今新郑建都,将这种先进文化带到了东方,并很快和溱洧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和当时列国不同的生活情调。

溱洧文化――千年前的繁华古城

溱水、洧水是中原古代两条有名的河流。溱水源出新密东北部东南至新郑县洧水汇合,也就是今天的双洎河。同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河一样,溱洧浸满了历史变迁的苦难与血泪,滋润着新郑这片古老土地,成就了这方土地上的特殊文化。

东迁后的郑国,是一个带着先进文化,如旭日东升,文赋纷华的新兴国家,一片繁华景象。《郑风》中主人公的市民身份,以及其中所呈现出的开放风气和先进文化,使之得到印证。《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切都!有女同行,……”即为贵族青年男女的恋歌,城市市民生活的一隅。《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有关城阙的最早记载。《出其东门》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描写了城东的繁华景象。历史只是对过去的大笔泼墨,而诗歌是对过去的细处描摹。文化是一种无形存在,是一种生活方式。《郑风》正是以诗歌形式和丰富的情感内容,展示出春秋时郑国作为新兴城市的文明风尚,展露出璀璨的文明之光。

郑韩古城地望的发掘以及出土的各种历史遗存也证明郑国在当时的地位。当时郑国的影响很大,不仅韩国迁后,人们仍将韩国的都城称郑,而且连现今河南省会郑州得名,也同郑国有着直接联系。今郑州市区在古代即为郑国地域,隋朝史称郑州。一千五百年后的1954年,郑州成为河南省会。

今天,溱洧流域已不仅是《郑风》的产生地,更是中华文明的孕育、发展和壮大的核心地区,承载着三皇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三代以及封建百代的文化。它像一朵盛开的奇葩,绽放在中原大地上,直到今天仍盛开不谢。

爱情之歌――千年前的生命传唱

水是文明的摇篮,而爱情――这一生命的永恒的主题,又常常依伴着河流。溱洧不仅是历史之河、文明之河,而且是诗歌之河、艺术之河、爱情之河。

《诗经》中的婚姻习俗受当时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的约束,与后世受封建礼仪、三纲五常等众多禁忌下的扭曲变态不同,呈现出坦荡直率、大胆纯真的特点。《周礼》规定:“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奔者不禁竟来自官方法律条陈。无怪《有女同车》男子对女子钟情,就大胆表白,不妨视为先民的火热情书;《褰裳》中对情人语带戏谑中近于满不在乎的语气;《子衿》中女子的大胆告白,一日不见如隔三日的坦率倾诉;更具代表性的便是《溱洧》中初具规模的男女幽会,竟是集体性质的爱情活动。男女爱情,本为人之本色。这种大胆纯真的态度,自非后世所可以想见。当然除了婚外爱情诗以外,也有婚内夫妇之间的诗篇。像《缁衣》中为丈夫缝补操劳的妇人,洋溢着家庭的温馨;《遵大路》则是弃妇的不舍与对“二三其德”的丈夫的谴责;《出其东门》中丈夫对婚姻忠贞不二的表白,若是女子对婚姻忠贞不二的表白,一定是正常的,而这里一男子的大胆表白恐怕连现在也有些难以适应。

不可否认,《郑风》提供的丰富的爱情婚恋模式在中华传统文化上对中国爱情诗文的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此外,其在婚恋制度上的率性恣肆,朴实天真,既于了解周代婚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可窥视上古婚姻的遗风遗俗。

花草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光

《郑风》中的诗人们往往借香草美花或比兴,或抒情,让自然中的花草等植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婚恋、祭祀等联系起来,挥毫出一幅幅先民与自然和谐亲密的优美画卷。在这里,“花草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宗白华《美学散步》)

这里有“颜如舜华”的美人,有鲜艳欲滴的茹,有肌肤若“荼”的妇人云集,有上巳之日,手执兰草的男女,有互赠芍药的恋人。芍药一名最早见于《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芍药又名江蓠,古代情人在将离时互赠此草,表示彼此即将离别。而最有名的芍药诗句莫过于姜夔的《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时至今日,一提起芍药,人们便会想起扬州芍药,殊不知郑人在两千七百多年前已经识得其绰约风姿,娇艳红颜。三月正值寒冬刚去,阳春到来之际,万物复苏,三三五五的男男女女,说说笑笑,手执兰草祛除不祥。迟迟春光,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戏鱼弄花,看云卷云舒,听莺歌燕舞,春花烂漫的溱洧河畔,互赠芍药,以结情好。《郑风・溱洧》将这生动热闹的场面活现出来。由于兰长在水边泽畔,清幽高雅,虽处幽涧,仍暗自散香,深得后世文人雅士的赏爱。从屈原香草自喻到孔子“芝兰当为王者香”,乃至后世历代诗人,赞美兰之清雅高洁的不计其数。其甘处幽僻,暗香浮动的品格,不愧为“花之君子”。

《郑风》中《有女同车》、《山有扶苏》、《东门之》以及《溱洧》各篇出现的舜、桥松、荷花、茹、兰草、芍药等众多香草,虽未与人品形成某种程式化定式,无疑其以花比人,或以人比花影响了屈原之香草美人意象。今天,花草中有我们先祖的爱情见证,有绵绵不绝的忧愁,又有无可奈何的壮志未酬,有对故土的炽热情怀,更有我们先人久咏不衰的爱国之情,花草文化汲取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孕育而成。或许《郑风》之“花草”也可顺古老的溱洧河流而下,成为今日新郑的一段佳话。

我们不难看出,《郑风》涉及古代花草树木,婚姻习俗,河流域文明,古人的生命情怀以及“仁”的思想提出,道家思想的孕育以及交通商业贸易等等各个方面,这一切融合起来彰显了新郑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后,要充分展示新郑文化的魅力,发挥新郑文化的潜力、增强新郑文化的吸引力,才能形成推动新郑崛起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2] 刘玉娥.溱洧之歌:《郑风》与《桧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9

[3] 杨景龙.试论《诗经》作品的意境[N].集宁师专学报,2001-06-23(2)

[4] 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N].河南日报,200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