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明清紫砂壶的设计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宜兴紫砂壶,享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它没有御窑生产,也没有被官府垄断,前后众多文人参与设计、制作,因此具有相对独立的设计思想。文章对明清紫砂壶的设计思想进行分析,旨在让今天的我们去深入思考如何传承与创新,而不仅仅只是流于“文化”的表层。
关键词:宜兴紫砂壶 设计思想 整体造型 文人思想
中图分类号:K876.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中叶,盛于明清时期。它之所以享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是因为它所具备的优越的实用功能和它在材质、造型、纹饰、色泽上所体现的审美欣赏功能。明清时期的紫砂壶,没有御窑生产,也没有被官府垄断,加之前后众多文人雅士参与设计、题诗、绘画、刻章,因此使它具有相对独立的设计思想,塑造了它质朴、简练、飘逸、古雅的风格特色。纵观明清紫砂壶的历史,制作技艺上它不断精进,审美上它经历了从质朴之美到精致之美再到典雅之美三个境界,成为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和谐统一的工艺品。明清紫砂壶的设
计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明代,虽然“程朱理学”处于正统地位,但道家思想在文人士大夫的思想里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末清初,道家文化有着世俗化的趋势,在民间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清代,由于道教文化清静无为的表征,甚至得到朝廷一定的扶植。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宜兴制陶人和参与制陶饰陶的文人名士的审美观念,继而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创作。
道家思想强调“师法自然”,这种自然包括不事人文造作的物质本体和自然环境、山水花鸟。这种道家哲学的“自然”艺术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宜兴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从草创期供春的树瘿壶到明万历年间的时大彬、徐友泉的筋纹器再到清初陈鸣远的自然形壶(花货)无不体现了崇尚自然的艺术思想。以花货为例,花货是紫砂壶的一个重要品类,主要取材于花草树木、瓜果蔬菜、鸟兽虫鱼这些自然形态,以提炼、取舍和夸张为造型手段,追求神韵而不唯形似。清康熙年间的陈鸣远是制作花壶的一代宗师。他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菱角、荸荠、慈菇等自然形体入壶,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自然天真、趣味盎然的艺术品。其传世作品南瓜形壶、包袱壶、束柴三友壶构思脱俗,深得自然物事的精髓,充满自然韵味。另外,紫砂壶以本色特性著称,它重视自然,重视材质的本身特色,讲究素色素饰,这正是道家“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所体现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具体体现。再则,紫砂陶讲究简单、素朴。器形简洁、大方;色彩沉着,没有火气,所谓“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①其高温烧成后的颜色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等等都是自然原色,浑厚质朴。这种简单朴素的特征正是道家所主张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十九章》)这种朴素思想的体现。
二、注重实用与整体造型的思想
实用性和陈设性并重,技与艺并重的设计思想贯穿于明清紫砂壶的设计中。作为一种细陶器,紫砂壶所具有的优越的实用功能体现在诸多方面,它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透气性;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说法;使用一段时间后,即使在空壶里贮水也会有一股清淡的香味;紫砂壶还能经受冷热急变,即便隆冬使用,也不用担心它会爆裂,还可用文火炖烧等等。
生产工艺的进步、完善是器物实用性的保证。从万历年间起,就采用了陶轮拉坯和修坯的制作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器形的规整。明万历以后,紫砂工艺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从选料、炼泥、制坯、成型和入窑烧制,生产工艺日益完善,进入了名匠辈出的兴盛时期。在明代中期,宜兴紫砂陶人就已掌握了运用自然泥料或化工原料配泥的方法。可根据制品大小厚薄的不同,采用甲泥、甲泥绵头、嫩泥等混合配比方法。②同时,其使用的成型工具和烧造技术也有明显的改进发展。明正德年间卓越的匠师供春所制之壶,造型新颖精巧,自然天成,质地薄而坚实,所谓“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反映了当时紫砂壶所达到的工艺成就。明万历年间制壶大师时大彬所作的朱砂六方壶(扬州博物馆所藏)就已体现出他已注意到壶嘴、壶把与壶口的取平,另外,还体现出他已注意壶体的稳定感和壶身、壶嘴和壶把的空间均衡感。时大彬的另一传世珍品调砂提梁大壶则充分反映了当时在原料选炼、造型艺术、工艺过程方面的高超水平。③到了清代,紫砂壶的制作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不少创新,新品种不断增加,式样和风格屡有变迁,工艺及造型艺术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清代乾隆年间时,紫砂壶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为确保紫砂壶的实用性,在许多细节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比如:1.口盖缝隙要求严实。这就要求盖与口之间的空隙越小越好,要能够通转不滞。甚至能够做到用手摁住盖上气孔,倾壶时壶嘴便流不出水来。另外,紫砂壶盖的子口一般较高,这就使壶盖倒水时不易跌落。2.壶嘴出水要求流畅。要求壶嘴中空与壶身通孔的关系合理,壶嘴造型要适合水流曲线,壶嘴内壁要光滑流畅,壶身出水网眼要多要爽,壶盖上的通气孔大小要合适,气孔要内大外小成喇叭形,这样不容易被水汽糊住,注茶时空气能及时进入壶内。3.壶把端拿要省力、舒适。这也是衡量一把紫砂壶价值的重要方面。4. 壶口与壶嘴要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因为,如壶嘴低于壶口,往壶里倒水时,壶水未满壶嘴就会先流水;如壶嘴高于壶口,倒茶时,壶嘴未出水壶口就会先出水。④
局部服从整体也是明清紫砂壶设计、制作的一个重要设计思想。它充分表现泥料所具备的本色之美,将壶体的色泽、肌理、造型、纹样进行有机的结合,呈现和谐统一、朴素雅致的艺术风格。紫砂壶主要是通过其造型结构来表现其外观美。壶的口、颈、盖、钮、嘴、把等细节之处的造型及装配形式都是为了与主体相协调,壶体外型于壶体本身所形成的虚实空间均在整体造型的考虑之下。紫砂壶的刻画装饰一般采用粉料上色,以便其呈现古色古香的色泽。壶体的造型也会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前提下为适合装饰而做出改变。清嘉庆至光绪年间,为便于在壶面进行刻画装饰,几何形壶体(光货)式样变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渐趋简单的造型,使壶的造型与装饰浑然一体。在紫砂壶的历史上,也曾受宫廷用器繁缛之风的影响,采用过彩釉装饰和抛光工艺,尽管其效果流光溢彩,但终因有违紫砂壶的本色之美而仅仅成为一个历史印记。
三、文人思想对壶体装饰的影响
明清紫砂壶的刻画装饰是彰显其人文精神的重要工艺手法,而文人雅士无疑是给紫砂壶涂上浓重的文化色彩的重要参与者。明末,在紫砂壶上开始进行书画诗词雕刻,清嘉庆以后,逐渐成为紫砂壶的典型装饰,甚至一度发展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境地。这些诗词、绘画清雅淡远,耐人寻味,极大的拓展深化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许多壶铭都是文人处世哲学及人生态度的体现,使紫砂壶成为文人“以壶寄情”的载体。
紫砂刻画装饰是由制壶艺人署名落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如供春之树瘿壶和时大彬制六角壶均在隐蔽部位刻有署名落款;清初,陈鸣远创造了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在清代形成了固定的工序;此后,不仅制壶艺人为追求书法艺术及铭刻韵味而工于书法篆刻,自己落款题词刻于壶上,不少文人墨客也介入紫砂壶的制作与装饰。书法多采用楷、行、草、隶、篆等字体,线条或飘逸、或拙朴,内容多选自《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芥子园画谱》等,以体现文人士大夫情操的松竹梅兰、菊、荷、山水、人物或诗词歌咏居多。从现存实物可以看到,清代文人、书画家如吴骞、郑燮、黄慎、吴大澄、陈曼生、汪淮等众多文人均曾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绘画。⑤代表人物首推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文士陈曼生,他精于诗文、书画及篆刻,把诗书画印与紫砂壶完美的结合起来,并设计了许多新奇款式。他与名工杨彭年兄妹等合作造壶,用竹刀在壶坯上题写诗文,雕刻绘画,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曼生壶”。 陈曼生创作的紫砂壶铭文意境悠远,典雅隽永。如:“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彭年紫砂大壶铭)“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碧山壶馆藏彭年粗沙方壶铭)正是文人与名工相得益彰的结合,才塑造了紫砂壶所独具的寓造型、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的“文人壶”风格。
四、依时依势灵活求变的设计思想
茶具的材质、型制、式样变迁无疑与制茶技术、饮茶方式的变迁有着必然的联系。紫砂壶的兴起、繁盛是与茶文
化的变化紧密相连的。唐宋时期,人们的饮茶方法为煮茶、烹茶,茶具以金属制器为多。到了明代,团茶已被散茶完全取代,而饮茶方法则改为冲泡法,茶壶与煮水的壶分开使用,茶具多选择陶瓷茶具。饮茶方法虽然简化了,但因为泡茶法对茶量、水温等十分讲究,故而对沏茶的重要器物―茶壶―有了更高的要求,紫砂壶就这样兴盛开来。
明清时期,因饮茶方式、饮茶趣味、茶叶种类的不同,紫砂壶有着容量大小、器形高矮之分。从器形大小上看,大体说来,明万历以前,多为大壶,万历以后,壶形日渐缩小。被奉为紫砂壶鼻祖的供春所制各式壶均为大壶;万历年间的一代制壶大家时大彬在早期时专仿供春,所做多为大壶,后在他游娄东与著名的文人王世贞、陈继儒结交之后,“闻陈眉公与琅、太原诸公品茶之论”才突破樊篱,改作小壶,这与“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且自斟自酌,愈小愈佳”的文人士大夫的饮茶风气有着重要关系;⑥以后至徐友泉、陈子畦、惠孟臣等皆长于制作小壶。像惠孟臣制作的小圆壶就是华南一带喝“功夫茶”所用的水平壶的前身。就细节而言,紫砂壶得出水眼有独眼、网眼、和半球体滤孔几种形式,这通常因饮茶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另外,明清紫砂壶造型式样的变化也体现了制陶人勇于求变的设计思想。比如前面提到的康熙年间的陈鸣远,他力变明末的筋纹器形,从寻常生活寻找创作思路,以自然形体入壶,开创了紫砂壶的一个重要品类“花货”。在清乾隆年间,紫砂壶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筋纹器和花货器形极为丰富,制陶人和参与制陶的文人名士不安于现状,极大的拓展了紫砂壶的形式和内涵。一方面由于需要在较空阔的壶面上刻画题咏,“光货”类壶型就变得渐趋简单明朗,另一方面造型取材也更为广泛,制作了取材于自然现象的“却月”、“饮虹”等壶型。
“素面素心”的紫砂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天的紫砂壶,一派繁荣景象,但它同样面临着传统全手工技法的失传、原本文化属性的背离等问题。分析明清紫砂壶的设计思想,不仅是让我们回忆那段历史,那些艺师,那些参与制壶的文人墨客,也不仅是让我们品位那些传世名壶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气质神韵,更重要的是让今天的我们去深入思考如何传承与创新,而不仅仅只是流于“文化”的表面。
注释:
①②③⑥韩其楼.紫砂壶全书.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第31页、第172-173页、第168-169页.
④⑤徐秀棠.紫砂入门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页、第257页.
参考文献:
[1]高丰.中国设计史.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