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从“心”开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3月1日早晨,73岁的李庾南像往常一样,沿着濠滨的道路,走进了南通市启秀中学的校园。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太太,并不是放不下心去探望孙子,而是去上课、带班。她面色红润,步态轻松,看起来像是六十,又像是才过五十,精神矍铄得叫人感叹。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充满了磁性与底气。
她的底气源于学识,她的磁性来自内心。
从1957年开始,她已经当了54年的中学数学教师和班主任,从未中断。
她是功勋卓著的特级教师,捧过全国中学数学教育的最高荣誉“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创立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先后获得了“全国中小学教育改革金钥匙奖”和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她是闻名遐迩的班主任,不仅任职时间最长,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内功”也极为深湛。
她说:“能够将职业做成一辈子的事业,并享受事业追求中的艺术感受,是我今生的最大幸福。”对她而言,美好人生从“心”开始,教育就是面对心灵的事业,充满了心灵沟通、心心相印的幸福。
用心灵领跑
1957年,高中毕业生李庾南初出茅庐,走上了南通市启秀中学的讲台。
那年,李庾南才17岁。她想,教师是个不错的职业,一定要捧牢这个饭碗,站稳这个讲台。于是她给自己定下了“安分、认真、勤勉”的准则。虽然家离学校不远,步行只要十多分钟,可为了迅速胜任教学工作,李庾南选择了住在学校,早上和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晚上走进办公室备课,向老教师请教。当时,李庾南一周要上21节课,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她铆足了劲儿向书本学,向老教师学,向学生学。这种珍惜与投入,很快就得到了老教师的认可与帮助,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与欢迎。她像一个“大姐姐”融入学生中间,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李庾南发现,学生最佩服那些课上得好,真正能让学生习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老师。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课上好,要让所有的学生喜欢上她的数学课。因此,每一堂课,她都认真研究和推敲每一句教学语言,力求准确、清晰、简洁。学生的作业,她常常是要面批的,她认为,批改再认真、及时,总没有当面评价指导来得亲切、高效。
渐渐地,李庾南的课堂由生涩到成熟,从平淡逐渐走向精彩。学生服气,家长也乐意接纳这个“娃娃头”。
1978年,李庾南年近不惑。经过的洗礼,她人生无惑;面临教改的思潮,却教育有惑。知识爆炸、信息时代、科教兴国、终身教育……各种新鲜的事物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她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考学生的未来,日渐觉得教师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一个饭碗,更是大有作为的事业。她意识到,“我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三年,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三十年乃至一生,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国家的未来。所以我站在三尺讲台上,就应该心怀学生,放眼未来,既然这样,那我就要有所追求、有所建树,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
怀着这样朴实的想法,在领导、专家和同事们的支持下,从1978年起,李庾南毅然投身教学改革。她站在学生的立场关注“学”的行为,先后经历了“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创建”、“优化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结构”、“学程导进技艺研究”、“主体性教育研究”、“学生学力的形成及其发展”六个阶段的探索实践,实现了由单纯研究教师“教”到研究学生“学”的转变,由数学学科到各学科、由初中到高中、由校内到校外的延伸,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一研究与实践,和后来的新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一开始,李庾南也跳不出教师“满堂灌”的怪圈,认为学生是靠老师教会的。老师多讲,学生多得;老师少讲,学生少得;老师不讲,学生就可能无所得。她虽然温柔亲和,却也迷信于“讲”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在“讲”上花工夫。她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几乎不管学生欢迎不欢迎。她不考虑这些,也不懂得这些,好在一直研究学生,心理距离并不遥远。
通过学习、反思,李庾南知道了自己与理想的教育的差距。她泡在教学实践中,抓住一切机会去试、去摸索、去闯新路子。她逐渐体会到,学生不是靠老师讲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指导、帮助下学会的。于是,她开始在引导学生学会上下工夫,先是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做题,结果任务多,负担重,效果不太好。由此,她进一步认识到,学生要学会,还得讲究方法,又开始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这样一来,找到了路子,不仅有效地改进了教法、学法,还获得了“江苏省普通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奖”和“全国中小学改革金钥匙奖”。后来,她还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优化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结构”的探索实验,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科研的“门外汉”尝到了教改的甜头,更加坚定了科研兴教的信念。她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更为深刻地回顾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全过程,反思有效课堂与无效课堂的区别,经常与同行切磋,与学生座谈:什么样的课、怎样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快、更长久地获得知识。
实践―反思―实践,反复的研究与实验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问世了。“自学”,强调学生自主、自信、自为;“议论”,强调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交流、合作、竞争;“引导”,强调点拨、促进、升华。这一教学法能将教法和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主体性可得到发挥,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作用也得到尊重。这一课题在南通以及更广的范围进行了实验、推广,其成果获得了江苏省教学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学校看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并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更在于对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师生、生生心灵的互动。李庾南解决的,不仅是数学教学中的学会问题,更是学生学习的动能问题。她的课堂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终极目的是,促使学生自我开发,在学习活动中自主、自动、自由地发展,成长为善于学习的“世界人”。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研究实验中,李庾南看起来是在用智慧试验,其实,她是在用心灵领跑。
作为班主任,李庾南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还有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甚至不想学习的孩子。在人的教育中,光靠学科教学的睿智和犀利,远远不能解决问题。
她说,美好人生从“心”开始,教育就是面对心灵的事业,应该发生在心灵距离最小的时刻。她认为,德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的小数点集合成德育的数列。她确信每个学生都会有进步,要平等地对待他们,给予机会,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中自觉历练。
在一个个青葱的成长队列中,李庾南从来不放弃“最后一个”。她说:“每一个学生和我的孩子一样重要,我也是他们的母亲。”
李庾南把心灵的养护和智慧的培育作为教育的两翼,支撑着孩子们跑起来、跳起来、飞起来。
在她这里,一切不好的形容词都被清零,学生全部还原为“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要的孩子。如果非要在这些“孩子”的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她只选择“成长中”。
邻班有一个叫小理的孩子,是爸爸从路上捡来的。爸爸收入不高,也没有结婚。小学阶段,小理成绩不好,同学欺负他,老师不喜欢他,邻居也把他当成病菌,不许孩子跟他玩,怕被带坏,光是在小学,他就留了两级。小理听说李老师非常关爱学生,就央求要好的几个老同学说情,希望能到李庾南班上去。李庾南一听小理的情况,实在不情愿他来增加压力,影响教改实验的成绩,可心里又可怜这个孩子。小理再三请求,并表态一定会努力学习,几个同学也帮着说情,表示今后大家一起帮助他进步。出于怜爱,李庾南收下了这个孩子。
小理的知识基础确实差,也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李庾南认为,首要任务是帮助他树立自尊、自信,明确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指导学法。李庾南还放弃周末休息时间,让小理到家里来,帮他消化、理解、巩固一周所学,再借课外参考书给他,指导自学。进入初二,小理不再需要李庾南的个别辅导,他已经成为一个能够自觉、独立学习的学生了,还成了班上第一批共青团员。初三毕业,他品学兼优,升入高中后,学校还让他向全校同学介绍自己成长的经历和感悟。
从学困生到好学生,这样的奇迹,李庾南创造了很多、很多。
心的言传、爱的身教,让李庾南拥有了学科名师之外的神奇力量。
用心灵领跑,她无须号召,就赢得了无数真诚的追随。
让内心敞亮
作为特级教师中的“实力派”,李庾南教的班,每一届都很优秀,她的学生你追我赶,许多人考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有的还出国深造。但作为班主任,李庾南却兼收并蓄,从来不抛弃那些智商、品质有瑕疵的孩子。她相信,自己虽没办法改变学生的智商,但起码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自尊、友好、和谐。
李庾南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能面对自己的生活,走向自己的生活,坚守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生活,最终创造自己的生活!”在她眼里,什么样的成功,都比不上内心的敞亮!
班上有位小马同学,家境贫寒,父母没有文化,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就靠父亲一人做工来维持。初一第一学期开学不久,她就走访了小马同学家。了解了小马家的情况后,她决定多关心、帮助这个孩子。后来,她帮助小马向学校申请,减免了全部学杂费。
小马小学学习基础差,思维速度慢,语言表达和交往能力不强,进中学后难以跟上。这使本来就衣着寒酸、拙于言辞的小马更加没有地位和尊严。甚至在课堂上,当小马回答不出问题时,有些同学还会哈哈大笑。这让小马越发自卑、自闭。
李庾南发现了这一情况。她及时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和那些幼稚无知、逗弄小马的同学个别谈心,教育他们要有爱心、同情心,尊重他人,乐于助人。
她多次和小马促膝谈心,谈自己的成长历程。一次次的交流,让小马打开了心扉,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由于班级环境改善了,自己的心态好了,小马学习的自信心、自觉性和主动性都被激发出来了。他勤问勤学,一学期比一学期有进步,终于成了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李庾南不以分数论英雄,不以家长论贵贱,在学生心中种下了健康和谐的种子,使他们走向“自己的生活”,成为“内心敞亮的人”。
作为班主任,李庾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更是青少年心灵的维护者、关爱者。在她的思想中,教育的底线是健康和谐的心,这样,未来的人生才能走向安宁与幸福。
在李庾南成名多年后,有人总结她的班主任工作艺术,认为她有这样几种基本的策略:
首先是以身作则的人格垂范策略。教育的实质就是以人格影响人格,以人格塑造人格。李庾南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和无痕的大爱,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人总要有一点精神的。”她时常这样勉励自己,勉励学生和年轻教师。她重“言传”,更重“身教”。老师和学生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早晨七点,李老师准时笑吟吟地站在教室门口迎候每一位学生,接下来,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和青年教师交流、指导徒弟上课,下午准时到教室送学生放学,有时还要接待一些外地访客,或外出讲学,但她一节课都不肯落下。工作量之大、强度之高。私下里,大家都敬佩地称呼她“超人”。
作为开宗立派的中学数学教育专家,李庾南的渊博学识和高超技艺固不待言。她长期致力于教改,创立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她潜心进行“学力”研究,让学生从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开始生成自主获取、自主构建、自主发展、自主超越的态度、知识和能力。她的课堂不但气氛和谐、配合默契,呈现出一幅妙趣横生的智力活动场面,而且果实丰厚,效果显著。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一件事,李庾南做了几十年:用无痕的爱,做有益的事。对学生,她怀有无限的亲子之爱。怀着这份爱,她从容地面对班务工作,充实地走过流淌岁月中的每一个日子。初涉教坛,担任副班主任,她以“大姐姐”的姿态,深情地走进学生心里。随着自己子女的出生、成长,她用母亲的心来面对学生。岁月推移,她进入了祖母行列,对学生又多了祖辈的慈爱和包容。但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她都保持着与学生一样的脉搏和温度。她说,自己离不开孩子,和他们在一起,心里才踏实,才快乐。班主任工作已成为她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则是她的生活方式。
其次是由点及面的细节放大策略。天下大事必成于细,李庾南54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工作细致、细密、细腻,那精到的细节管理令人击节。
她乐于褒奖激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李庾南擅长等待学生、鼓励学生,擅长做“催化剂”,给他们以充分的信心和勇气。她从不吝啬赞美之辞,总是及时褒扬,与学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成就的光荣,从而催生更大的信心与动力。学生小张说话口吃,课上也不发言。这个细节,李庾南时时放在心上。她通过观察发现,小张的口吃主要来自心理障碍。于是,在一次数百人观摩的示范性公开课上,她以过人的胆识,指名要小张回答。她和蔼地微笑着,用真诚和信任的目光,缓解小张的紧张;用等候和期待的时间,激励小张思考;甚至用语气和教态,凸显问题的关键。在上千道关注的目光中,小张终于回答了出来,居然也不口吃了!从此,小张的口齿和思维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欢畅。
李庾南擅长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有的放矢,一针见血,明确指出症结所在,往往收到极佳的效果。她经常告诫年轻的班主任,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纠偏,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错误,要讲究对学生心理的分析,要讲究语言的分寸,严而有格、宽而不松,使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改正错误。
有一段时间,李庾南班上常有学生的笔尖、笔套、圆规等学具零件“销声匿迹”,她没有放过这个细节,先后召开班委会和班会放大细节,引导全班同学讨论。当获悉一系列“细节”事件的主人公小王和小陈以捉弄同学为快的动机时,她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心理问题,当晚就约请两位同学及其家长到她家中,语重心长地剖析心态,并以当时某优秀青年教师因为心态不健康而走向犯罪深渊的现实为例,学生受到了巨大的震动。
她精于阐发提升。李庾南与学生的谈话处处体现教育目的,突出教育意义,而且贯穿整个谈话过程,它既是谈话的出发点,也是谈话的追求和归宿。她擅长现身说法,经常把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经典”细节放大给学生听,阐发其内涵,提升其意义。延安窑洞的革命遗迹、北京第二二五中学某班的烛光欢送会、“踩着石头过河”的教改摸索、一次12分钟的全国学术会议发言,成为学生丰富充实、健康活泼、洁净高尚的“课程资源”,进而促使他们切身感受自强不息的意志,汲取反思批判的精神,领略逆境自奋的气概。
她长于牵引诱导。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交流。班主任应该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她非常注重理解式诱导,擅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作适度放大,一句贴心的话语,往往胜过几十句道德说教。小王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欠佳,成绩总处于班级下游,但她人品好,自己掏钱为班级买抹布和肥皂盒等,主动帮助生病同学就诊。李庾南得知这样的细节,第二天就会在全班放大,让每个学生都关注他人之长,鼓励他们自尊、自信、自立地发展。
细节是魔鬼,也是天使。李庾南实施细节放大策略,或以个别谈话,耐心开启;或借群体优势,全班讨论;或用经典故事,持续浸染;或以活动聚会为语境;或借旅游参观为契机;或化家庭个性为资源……从她一个个的“细节”中,学生得到的不只是一时一事的表扬或批评,更是养护一生的心灵滋补。
李庾南说:“教育不是雕塑却胜似雕塑,把心灵或德行上的瑕疵和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塑造出文明和谐的大写的人。”
54年来,她做的,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晒太阳。
思想道德的太阳,让心灵越来越敞亮。
心灵的幸福
李庾南经常会产生一种艺术创造的。
这位著作等身、教艺精湛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微笑着,每当上好一堂精彩的随堂课,她会快乐得像个孩子。不过,还有更快乐的。李庾南说:“教师的艺术不仅来自于教学的喜悦,更来自于塑造灵魂的成功。”
她是乐于当好“经师”的,但更看重的还是“人师”。特别是20多年来,她以一位母亲或祖母的心态,从“假如我是学生”想起,从“最后一名学生”关心起,无微不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们成长的心灵。她用情感的触角,而不是名师的权威,轻轻触及学生敏感的心,轻轻地帮助他们调整飞翔的方向。
她总爱走近学生,在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达到生命的交流与融合,在引导学生奏响生命交响乐的同时,从中体会到生命的自我价值,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
年过古稀,如今,李庾南最大的享受就是无数学生成才了,成家了,立业了,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了。当接到电话、收到贺卡,她内心的喜悦无法用言语表达。每逢这样的时刻,她都会忘记这些年来所有的辛劳、烦恼、汗水甚至泪水,感到至高无上的幸福。
她说:“我一直认为,我的幸运就是选择了当一名教师。”
风来雨去,寒来暑往,54年来,送别了多少学生,李庾南已无法记起。她只是常会遇到,有的家庭祖孙三代都是她的学生。
年龄是一种“代沟”,73岁的李庾南如今面对的该是“代代代沟”了。但好像,这代沟里尽管波涛汹涌,却有一道心灵的虹桥飞架南北东西。
2007年,在李庾南圆满地送走了又一届初三学生,再次取得辉煌成绩的时候,小张同学的一篇回忆文章,写出了学生心目中的李老师的风采:
“来到启秀中学,我是幸运而幸福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遇到了这样一位伟大、负责、严格、体贴的好老师。她指导我们自学,鼓励我们思考和讨论,让我们从数学中学会数学。她不仅教我们数学,还教我们怎样做人。李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追求最好,她实际上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她都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力求做到最好。神圣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她不停地寻求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而顽强拼搏的精神更是她永葆青春的秘诀和奋斗不息的动力。”
从小张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做李庾南的学生,有着怎样的幸运与幸福!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辛苦,学生痛苦,学生的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李庾南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能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发展。不解决这个问题,再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李庾南的成功,就来自于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力”为内核的教育思想。
当学生成为主体,当进步成为主题,学习与生活的幸福,不言而喻。
李庾南是名师,却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低自己的姿态。在她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是教师的老师。为此,她追求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师生的共同成长。
初中班主任最头疼的,就是学生早恋问题。“老祖母级”的李庾南,却好像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无解的问题。她的秘诀只有两个字:理解。
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就能找到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李庾南明白,青苹果还需要成熟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她从不粗暴地打断孩子感情的成长,而是在问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后,轻轻地告诉他们成长的方向。高明的教育者不是轻易去指责和打断什么,而是提醒该去的方向。
她认为,教育起于生活,止于生活,教育,就是生活。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必然要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的背景,如何让德育扎根于生活土壤,是德育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教育者把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去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她希望,学生能够实现多方面的智能发展,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更是具有丰富情趣、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不管升学压力有多大,她总是坚持寻找生活中的德育源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生活。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的入团宣誓,复旦大学图书馆里的学术体验,军营里学生们席地而眠、长途拉练……她一向亲力亲为,和学生一起集体活动,投入课堂里难以实现的教育和回味。
李庾南深知,学生每天都重复着“学校――家庭”的单调生活,身体和心灵的空间都不够开阔。对此,她摒弃以往德育追求“高、大、全”的做法,从培养学生最基础的品德做起,一点点地拓展生活德育空间,通过长时间的养成教育,逐渐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如通过开展发扬传统美德活动,让孝心走进课堂;开展建设诚信活动,让诚信进校园;开展“一日常规”教育;开展节约一滴水,爱护一株花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焕然一新。帮助父母干农活,体验父母的辛劳;让每一位学生轮流“做一天值日班长”,体验常规管理的重要性等。她还注重学科的渗透,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她常常教导任课老师“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这样,通过语文课、社会与生活课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熏陶,形成最基本的“礼、孝、节、义”的道德品质;通过数学课、自然课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咨询,树立学生健康的人格。
“生活处处皆德育”,“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李庾南打破教学活动中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传统陋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她开展寓教于乐的“课间游戏”,让学生乐中学;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做社会的主人;开展求真务实的管理自我活动,让学生在校园中做“伙伴”。
德育和现实生活的无缝链接,让德育实践生活化,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能感受到心灵与世界的交流、碰撞与相互丰赡。
李庾南说,让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是“艳阳天”,对生活充满自信和阳光,这才是班主任的成功!
54年来,从起步到摸索,再从成熟到精湛,李庾南以生活化、生动化、创新化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撰写了一部青少年思想工作的简写本。
如今,李庾南还在一步步地向前走着。
在教育的理想之路上,她不断迈进,乐在其中。
左脚是期盼,右脚是幸福。
而心灵,正享受那轻快而有力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