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汉明帝刘庄对确立封建服饰制度的贡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汉明帝刘庄对确立封建服饰制度的贡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东汉明帝刘庄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深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在位期间主持制定了众多礼仪制度,其中的舆服制度,为后世二千余年的封建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就刘庄在服饰制度建立过程中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展开研究探讨。

关键词:服饰制度;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礼仪

中图分类号:J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04-01

作为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一种有效工具,服饰礼仪制度最早始于西周。经过春秋战国、秦、西汉的发展,到东汉初年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东汉的“舆服志”是历代制定服饰制度的基础, 具有典范作用;在制定服饰制度的过程中,汉明帝刘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光武帝时期,作为巩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礼仪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完善,特别是其中的服饰礼仪制度,成为东汉初期礼制建设的核心。例如:即位典礼时皇帝的着装,便参照了周天子祭天的服装样式。光武帝的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群臣的支持,也深得百姓的拥护,为东汉建国初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刘庄于永平二年的“舆服令”则进一步完善了冕冠、衣裳、鞋履和组绶等穿着与佩戴制度。

一、少年时期深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

刘庄于公元58年至75年在位18年,是光武帝刘秀之后东汉第二位皇帝,也是刘秀的第四子。史书记载,明帝十岁能读《春秋》,十九岁学通《尚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议举南北郊,东平王苍议曰:“孔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为汉制法。高皇帝始受命创业,制长冠以入宗庙。光武受命中兴,建明堂,立辟雍。陛下以圣明奉遵,以礼服龙衮,祭五帝。礼缺乐崩,久无祭天地冕服之制。案:尊事神,洁斋盛服,敬之至也。日月星辰,山龙华藻,天王衮冕十有二旒,以则天数;旗有龙章日月,以备其文。今祭明堂宗庙,圆以法天,方以则地,服以华文,象其物宜,以降神明,肃雍备思,博其类也。天地之礼,冕冠裳衣宜如明堂之制。”

这里的东平王刘仓本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八个儿子,自幼好读经史之书,雅有睿智,深得明帝的信任,故而委以重任,拜为骠骑将军。他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常和明帝一起研究制定各项礼仪制度。

根据上述记载,东汉明帝时期舆服制度实为刘仓等人与明帝共同议定,其详实程度,严谨程度,在东汉之前的历朝历代是不曾有过的,这一点充分说明了皇帝对舆服制度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刘庄的影响。

二、继位后奉儒家服饰为经典加以推广

汉明帝永平二年“舆服令”,下诏采用《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中的记述,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后氏说规定了朝、祭服制度。永平二年,祀光武帝明堂位时,汉明帝和公卿首次穿着冕冠衣裳举行祭祀,这是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此诏令奠定了东汉服饰制度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礼制思想在服饰制度中占统治地位、主导地位的开端,这是两千多年来服饰制度礼制思想的根源。

《周官》、《礼记》、《尚书》都是儒家经典,当然宣传儒家礼制,而欧阳氏指的是欧阳生即欧阳和伯,是西汉今文尚书学“欧阳学”的开创者。世传尚书学到他的曾孙高,被立为博士。欧阳高也叫欧阳生,字子阳。

大夏侯氏指夏侯胜。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字长公,东平(今山东汶上附近)人。官长信少府,太子太傅。跟随夏侯始昌学今文尚书,又从欧阳生问学,称大夏侯。宣帝时立为博士,以欧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

小夏侯氏指夏侯健。西汉今文尚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字长卿,东平人。从夏侯胜和欧阳高学习今文《尚书》,称“小夏侯”。宣帝时立为博士,官至太子少傅。

刘庄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以及身先士卒的推广,极大的影响了东汉王朝的礼仪制度,使得东汉初期便确立了以儒家礼仪制度作为国家根本礼仪制度的原则,所以,服饰制度的订立也就顺理成章的沿用儒家礼仪制度了。

三、在位期间完善并确立东汉服饰制度

刘庄在光武帝的基础上, 任用董钧、曹充等儒生, 继续推进东汉国家的礼制建设。例如:“显宗遂就大业,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屦,以祠天地,养三老五更于三雍,于时致治平矣。”

所谓“三雍”, 是指明堂、灵台和辟雍。三雍之礼,是光武帝刘秀在执政的后期创建的。汉明帝即位后,从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开始,将三雍之礼付诸实施。《后汉书・儒林传上》载:“明帝即位,亲行其礼。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三雍之礼便是明堂、灵台和辟雍三种礼仪的合称。

汉明帝在举行明堂典礼的时候,要召集公卿、列侯与祭行礼并接受群臣的朝贺。这一过程,君臣都要在明堂这一神域圣地身着祭服、礼序尊卑,通过对皇帝的朝拜,强化皇权至上观念;通过行礼的尊卑次第,以明确爵秩高低的行政秩序。正如《舆服志》所记录:“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备五采,大佩,赤舄履,以承大祭。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祗服。五岳、四、山川、宗庙、社稷诸沾秩祠,皆玄长冠,五郊各如方色云。百官不执事,各服常冠玄以从。”文中将祭祀人群的顺序,穿着规范,出行要求都做了极为详细的规定。

《后汉书・舆服志》中还规定了参与整个祭祀活动的人的冠式,如:“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乐人服之。”的所带的冠,就是雀弁冠。还有“方山冠,似进贤,以五采为之。祠宗庙《大予》、《八佾》、《四时》、《五行》乐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

由于舆服制度的确立,使得车马服饰等生活上的差异,不仅调整好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而且也掩盖了阶级对立,确定了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不同等级的人,只有谨守上下尊卑的区别,认真实行礼对自己行为的规范,才能达到礼的极致,即一种既等级分明又互敬互爱的普遍和谐状态。在封建社会政治统治下,要维护皇帝的权威,又要养臣下有节,那就必须严格地区分等级,使不同等级的人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享受不同的“礼”。

汉明帝确实为礼制在东汉的恢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西汉王朝的延续,自东汉王朝建立以来,便努力恢复西汉旧制,积极制定各项礼仪制度,可以说是在西汉政治统治思想延续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革新。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适应当时的政治格局,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东汉前期,特别是明帝时期,政权进一步得到加,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正是由于这些完备的舆服制度,在以后的社会统治中各朝代纷纷效仿。

封建服饰礼仪制度,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中,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近代文明的出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封建服饰礼仪制度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种必然,也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体现。

天津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 52WU1012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秦汉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3]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4]齐志家,古怡.古代冠服制度与“礼”的关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4):30―32.

[5]齐志家.先秦礼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服饰的关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