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这”、“那”类的预指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那”类的预指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这”、“那”指示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与回指相反。预指是对下文将要出现的内容或者词项的指代,它总是替代项在前,被替代项在后。尽管“这”、“那”在预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低,它们在语篇中仍然具有衔接功能。通过对一百万字语料的考察,本文主要讨论“这”与“那”类指代词对下文中出现词项的预指规律或者倾向性规律。

关键词:回指 预指

一、引言

指示是人类语言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任何语言都有一些特定的语言手段用来指示或者代替语境中的某一成分,使话语与一定的人物、事物、时间、空间、事件等发生直接联系。汉语也不例外。汉语中最常见、最灵活的指示词语是“这”、“那”类指代词。在不同语境中。“这”、“那”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时间名词、地点名词、量词、数量词、事件名词以及表示性状的词等搭配,用来指代上文或下文中的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小句。甚至一长串的话语、篇章等。在自然语言处理中,这类现象是篇章理解的关键之一,也是阻碍我们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难题之一。虽然近来在这方面陆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比较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篇章指示研究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计算机篇章分析时一个重要依据。面向信息处理的篇章研究必须强调它的标记性。本文主要讨论“这”与“那”类指代词对下文中出现词项的预指规律或者倾向性规律。

本文采用的语料是实际使用的倾向于口语化的语料或书面语语料。我们希望,我们从不同作家多种多样真实文本中发现的样例能够大致反映“这”、“那”类在篇章中预指的全貌。

二、有关预指的概念

Buhler根据先行词和指代项位置的先后,比较早的区分了语言中回指(anaphora)和预指(cataphora)两种情况。同样,我们把“这”、“那”以及“这”、“那”等的组合形成的替代项代替上文中出现的词语称为回指中,回指项“那人”是对先行词“有个人”的替代。与回指相反,预指是对下文将要出现的内容或者词项的指代,它总是替代项在前,被替代项在后。如:例(2)中的被指代项“光看你的作品,人家就会爱上你的!”是指代项“这样的玩笑”的具体内容。

(1)有个人把汽枪对准它开了一枪。那人躲在黑暗里谁也看不见他。(苏童《井中男孩》)(回指)

(2)和她很熟悉的一位作家喜欢开这样的玩笑:“光看你的作品,人家就会爱上你的!”(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预指)

语言中对于已经提到过的某先行词的所指要比对于后面提到的某词的所指要常见得多。也就是说,回指替代的出现频率比预指要高得多。故前者通常被看成是语言的无标记现象,后者是标记现象。

我们调查的语料字数共1038416字。语料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指示功能的“这、那”类共有12201例。占“这”、“那”总出现率的92.1%。不具有指示功能的有1040例,占“这”、“那”分布的7.9%。其中。具有回指功能的有10503例,占86%。预指289例,占2%。统计结果证实了语言中回指的出现频率比预指高得多。这主要是由于代词一般都用作传递以前曾提到过的已知信息。无论是回指还是预指都是篇章衔接重要的手段。尽管“这”、“那”在预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低,它们在语篇中仍然具有衔接功能。如:

(3)奇怪的是这个:我们俩吵架,院里的人总说我不对。(老舍《柳家大院》)

(4)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永远在心里头活着。(曹禺《日出》)

例(3)中的代词“这个”指的是下文“我们俩吵架,院里的人总说我不对”这件事情。例(2)中预指词“这么一个人”的所指。必须在下面的动词性短语“永远在心里头活着”出现后才能确立。Quirk et al研究发现。英语人称代词与句中另一成分构成预指关系时是有条件的,即预指通常出现在代词所在结构等级低于先行词所在结构的场合。这里的等级指夸克等的语法等级,即句子由高到低的单位次序:句子(sentences)分句(clauses)短语(phras-es)单词(words)词索(morphemes)。刘礼进指出,在特定的语境中,汉语人称代词在句法上能预指下文中名词或人称代词。其人称代词预指所出现的场合、语域及其修辞效果和英语非常相似,它们通常高居篇章之首,多用于新闻故事、文学作品中,而且以在读者心中营造阅读悬念为效果。徐赳赳认为,篇章中预指的用法是起一种修辞的作用,为的是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吸引读者往下看。

三、“这”、“那”类预指

吕叔湘指出,“这”指上文,用“这”和“那”都可以:指下文。用“这”不用“那”。如:

(5)要说她到现在还一点不知道,那,这就怪了。(指上文)

(6)你给我评评这(那)个:我的车他随便骑,他的车我骑也不让骑。(指下文)

从语料中我们发现“那”类指代词仍然可以用于预指。“这”类的有148例,“那”类的141例。我们统计出来的数据与吕先生的有出入,“这”与“那”类指代词所引起的预指,主要指代下文中的具体事件。

(7)他更不能忘记漫漫风雪中被敌人追捕时的那一幕:他拼命地奔跑。身后枪声不绝。(尤风伟《诺言》)

上面例句中划线部分进一步补充、说明了上一句中“那一幕”的含义。补充关系是用句子的相补进一步解释前句的语义。使之前后连贯。这种预指的实质是要用含义比较笼统的词汇来指出下文的内容,从而使读者,听话者对下文有思想准备,同时也激起了他的兴趣。实际上,预指所代替的成分可能无限制的长。所指的单位与“这/那”类指示词之间可间隔多少距离是无法确定的。

语料中有65例指代项与被指代项之间有冒号相隔,指称距离为零的现象。日常交际中,判断“这”、“那”短语的所指,听话人只需听清全部话语,不必参照谁说这句话、说话人与听话人的时空关系等语言外因索。在书面语语篇中。读者只须通过冒号这一形式标记,判断出冒号后面具体补充出来的完整语义内容即可。如:

(8)我现在随手翻开桌上的史料就见到这样一条记载:明宣德八年。一次有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到东北,但死在路上就有三分之二,到东北只剩下五十人(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

用于提议用的“这么着”、“这样”等也可在篇章中预指。这些替代项的后面往往有语气词或者破折号,出现在对话语境中的预指项和指代项之间的语气词,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它们的指称距离为零。语料中有14例。如:

(9)“我还以为你喜欢在街上逛来逛去呢。这样吧。以后到我家去。”(王朔《浮出海面》)

书面语的对话中,有时预指项和指代项之间有插入语,但由于属于同一话轮。因此上述规则仍然成立。

(10)“这样吧。”吴胖子指着两个海外中国人说。“你们两家一家给我们每个人出本书吧,稿费开高点,用你们

的货币支付,到时候我们也好为你们说话。不搞满门抄斩。”(王朔《一点正经没有――“顽主”续篇》)

除了指代下文出现事件之外,现代汉语中“(象/像)……那样”类指代词所引起的预指。还可以指状态。“那样”后面的动词性短语进一步补充说明是怎样的状态。它们通常在故事和小说中出现,其目的也许是为了制造一种“悬念”。这语料中“这”类指代词22例,“那”类指代词84例。

(11)也许我不必想这么许多。我们可以照大多数的家庭那样生活下去:生儿育女,厮守在一起,绝对地保持着法律所规定的忠诚……(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这么/这样、那么/那样”除了指示性状以外。还可以指示程度。一般出现在“象…+那样+形,动+(名词)”的句式里,“那样”所指代的部分就在“像……”和“那样”的中闾用来比较的事物。如(12)中的“那样”指代的“阳春三月的晴天”。

(12)阿眉回来时。像阳春三月的晴天那样开朗明媚。(王朔《空中小姐》)

这类比较结构中常见的形式是“(像)+下位名词+这样/那样/这么/那么/这种/那种+上位名词”,前面的“像”有时可以不出现,如:

(13)……并解释,“我的意思是说阿兰・德隆那么差的形象都能一部接一部地拍戏……”(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有时“这”与“那”类在篇章中作为衔接手段时,兼有回指和预指两种功能。这种两可的情况,使语篇更有衔接力。如:

(14)我和夏雨结伴而行去本市最新潮的康乐舞厅跳舞。在这方面我和夏雨气味相投。我们异口同声地计伐交谊舞的种种可恶之处,又异口同声地说我喜欢踩着杰克逊的音乐蹦迪斯科。(苏童《井中男孩》)

(15)“我只能向你保证,如果你谨遵医嘱,我们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控制你的病情不致持续恶化,这段时间也可能是三年、五年、七年或更长的时间。”(王朔《永失我爱》)

在(14)中“这方面”既是对“我和夏雨结伴而行去本市最新潮的康乐舞厅跳舞”这个事件的回指,又是对“我们异口同声地讨伐交谊舞的种种可恶之处,又异口同声地说我喜欢踩着杰克逊的音乐蹦迪斯科”的预指。后者是对指代项的说明。(15)中的“这段时间”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回指,对“三年、五年、七年或更长的时间”来说是预指。回指和预指的交替使用,使篇章的衔接更紧密。

四、小结

预指把目前的表达式和上文、下文出现过的表达式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我们所选的语料不只用一个句子,而是上百句或更多一些。因此在很多的篇章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指示交叉使用的现象使语篇经济而连贯。

贺 筠: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道英: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