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西安软件产业集群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为基础,从政府、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三个驱动因素分析陡西省西安软
件产业集群,并同时指出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西安软件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
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钻石”模型;产业集群;驱动因素
1 产业集群的含义及波特模型的介绍
产业集群,基本定义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Sehmitz(1995)受意大利产业区鞋业产业群的启发,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群及其竞争优势和发展规律时,将产业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从而,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并拥有参与本地市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Rosenfeld(1997)定义的产业集群是为了共享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同时共同面对机遇、挑战和危机,从而建立积极的商业交易、交流和对话的渠道,在地理上有界限而又集中的一些相似、相关、互为补充的企业。J・A・Rolelandt and Pim Den Hertoe(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1998年迈克・E・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研究目标的新竞争经济理论。波特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通过波特对产业集群含义的理解,他提出了“钻石”模型,其思路就是对集群进行分析,将焦点集中在产业集团内部和产业集团之间的联系上,分析地区生产结构的竞争力,并最终规划宏观层面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范围的专业化模式。此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取这些集群在逐步取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驱动因素,尤其是关注它们与其他进行创新或取得出口成功的参与者之间的纵向(买主―卖主)和横向(消费者、技术和分销商)的联系。波特“钻石”模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促使西安软件产业集群成功的驱动因素:政府、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2 西安市软件产业集群分析
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国防科技工业基地,是全国人才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因而实施人才智力资源依托型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以软件产业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成为陕西跨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以西安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为例,现有软件从业人员3.1万多人,在全国排第7位,其中软件专业人员2万人,其中硕士、博士生占21%。软件产品和系统集成的销售收入有1996年的2.4亿增加到2003年的47亿,年均增长80%左右。随着陕西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加入WTO,现已有20多家国内外软件企业投资西安,一批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和国内上市公司也纷纷将资本投人陕西的软件产业。
2.1 政府
西安软件产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如表1所示。
2.2 人力资源
软件产业被称为智力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软件技术和软件市场的竞争更集中地反映在人才的竞争上。西安作为科技和教育发达的城市,在软件及相关专业人力资源供给方面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这主要反映在软件人才的供给数量、知识劳动力的素质、人力资源成本以及软件人员的流动率等四个方面。
2.2.1 软件人才的供给数量
西安软件从业人员充足,后续供给培养渠道畅通,软件开发及服务人员结构合理。据保守估计,西安目前从事软件产业的技术人才至少有2万余人,从数量上足以满足西安大规模发展软件产业的需要。西安是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全国国家高等院校数量第三多的城市,为数众多的国立高等院校与发达的民办教育体系和软件人才培训机构一起可向软件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出相关专业的软件人才,并形成西安高中低层人才分布均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比例适当,不同等级的软件开发分布合理的软件专业人才队伍。
2.2.2 知识劳动力的素质
西安软件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西安的高等院校普遍学科建设先进、课程要求严格、学校学风扎实,且都具有理工科背景,学生须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和产业背景方面知识,并积极参与包括计算机等级考试、微软认证考试、Ciseo认证考试和软件程序员考试等各种认证资格考试,以提升知识更新速度和实际操作水准,因此,软件企业普遍反映西安毕业的软件专业学生基础扎实、功底深厚、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2.2.3 人力贵源成本
西安人力成本较低,对以智力密集为特点的软件企业(特别是对于从事软件编码和测试的软件企业)来说,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西安软件专业人才人力成本低廉主要归因于以下因素:西安的物价指数和生活成本较低,尤其是购房成本和交通成本,和中国东南部地区相比,较低的工资水平也可以确保较高的生活质量;其次,西安教育资源的发达导致了软件人才总体上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的格局。从较长一个时期看,西安软件从业人员成本低廉的优势将长期存在。
2.2.4 软件人员流动率
西安软件人才的流动比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合理水平,一般在10%以下。较低的流动率保证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这对于人力资源不可替代性要求较高的软件产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西安软件业人才较低的流动率主要归因于以下三个因素:其一是西安软件业人才的个人特性决定的,西安软件技术人才追求职业上的稳定发展,对自身的职业定位较长远,这是西安软件产业维持较低人才流动率的内在因素;其二是目前西安软件人才相对供过于求;最后,西安的软件企业、软件人才多与高校、研究所有密切关系,软件人才科研与企业相结合的特点确保了人才的相对稳定。
2.3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西安在传统产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是西安把软件产业作为以后产业发展重点的重要原因。西安地处内陆,偏离全国市场中心、缺乏交通便利优势,传统产业对物流水平、物流成本要求较高,
西安不具有优势;西安在传统产业上缺乏较高的积累,其在机械制造、军工产品等产业上的优势由于产业的衰竭而难以发挥;最后,西安企业历经多年的国有投资、国有经营的投资经营格局,难以同东南部沿海地区高效灵活的运营机制展开竞争。因此需要扬长避短,在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发达的地区展开竞争。
西安发展思路和软件产业的高度符合,也是西安重点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原因。软件产业是个全球的新兴产业,在中国也是刚刚开始,竞争格局充满变数,使得西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接触市场、跨越地理空间上的不足,与国内经济发达省市具备同步竞争的机会。其次,软件业应用广泛,能够极大地提升和改善传统产业的产业竞争力,西安有机会以软件产业为龙头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
西安的资源配置、行业基础足以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要素需求,成为西安发展软件产业的有力保证。西安具备丰富而低成本的人才资源、高素质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研究体系、蓬勃发展的民营教育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以及深厚的科研技术积累,这些优势将成为西安快速度、高起点打入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条的有力保障。其次,软件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经济产业,资金投入、自然资源投入要求低,可有效避免西安资本缺乏、自然资源不足的劣势;最后,西安相对较低的物价指数,相对稳定的研究开发队伍,成为吸引软件产业投资入住的又一重要因素。
西安市政府规划以软件人才教育培养和劳务输出、软件出口加工和软件研究开发为切人口,把软件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点,全力以赴,聚集和整合其所有有效资源全力支持和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以点带面带动整体经济的提升。
3 结 语
根植于西安软件产业集群的政府、人力资源、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等驱动因素的影响,使西安软件产业集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长足的发展,但是西安软件产业集群正在发展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企业大多还处于成长发育期。企业规模偏小、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核心技术,多年来一直是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发展的瓶颈。②市场规范及市场体系的残缺。缺乏市场规范使得信息产业投资风险增大,而且使业界假冒伪劣、非法经营和恶性竞争活动泛滥。这就必然会影响投资者对软件产业的投资信心。③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据CSIA统计,2002年在全球软件业总额中,美国和西欧分别占据40%和31%的份额,而中国软件业在其中只占有1%的份额。美国软件的本国提供率高达97%,而中国目前仅1/3左右(信息产业部《2002年我国软件业发展公报》)。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冲击下,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将更为艰难,西安软件产业自然也不例外。要使软件产业在西安的经济发展中真正发挥支柱产业应有的作用,西安软件产业界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要走的路还很漫长,怎样培植驱动因素使西安软件产业集群现有竞争优势得以提高,这个问题有待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骆静.产业集群及其政策研究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
2003(2).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向苒萌.发展中国西部软件产业的对策研究[J].软科学,
2004(1).
[4] 刘春草,周迎.论软件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陕
西省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2.
[5] Michael E,Potter.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
制比较,2002(2).
[6]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
经济,2001(11).
[7] 严正.班加罗尔与印度的软件业[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8] 李新春.企业集群化成长的资源能力获取与创造[J].学
术研究,2002(7).
(收稿日期:200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