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经济转型方向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经济转型方向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十一五”规划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课题,然而为何要转型,沿着什么样的道路转型,在政府报告中并未详细说明。本文从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论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和必要性,并立足国情分析出未来可能适合的两条发展道路。此外,分析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注重资本密集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城镇化作用,以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关键词】现实问题 经济转型 发展道路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国际竞争的主战场逐渐转向经济领域。经济实力是国家地位及话语权的主要依托,因而,经济的长期良性发展成为各国战略构架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了长达35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辉煌的背后,我们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关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客观全面地审视自身优劣,探索长期、稳定、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

放眼现实,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受阻、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未来发展受产业结构的制约……如此种种,不禁引发对未来经济涨势的担忧,甚至产生经济下行压力的恐慌。为此,解决经济面临的客观问题、探索科学的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目前我国政府必须重视的课题,而解决之路便是推动经济转型。

二、推进经济转型的原因

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议题,主张对现行经济运行方式进行调整、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然而让普通民众不解的是,在经济涨速仍能保持8%左右较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为何一定要进行经济转型?答案不在现实经济的外在表现、而在于未来经济的发展忧患。

(一)经济转型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如果维持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国际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将日趋下降、贸易状况终将恶化、经济增长将疲软无力,进而引发诸多现实问题。例如,如果经济出现停滞迹象,将严重影响就业和社保,这里所讲的停滞,不是GDP增长为零,而是低于某个数值(如大学招生增长率)。试想,如果GDP增长速度低于高校扩招速度,由于职位饱和将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就业不足现象,那么新增毕业生可能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从而加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再者,就业率降低,会使支付养老金的人数比例减少。面对中国已进入老年化的社会、老人越来越多的现实,为避免因养老金入不敷出、导致资金链断裂情况的出现,要么降低养老水平,要么增大年轻人的养老负担,进而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所以我国现在GDP增长速度一定不能过低。

(二)经济转型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

笔者将我国改革开放35年高速发展的历程,以加入WTO为分界点,划分为两个阶段:(1)入世之前,我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和扩建基础设施的带动,使得GDP成倍增加,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GDP增长的不竭动力;(2)2001年之后中国GDP的增速主要是靠出口拉动,甚至极端的年份出口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在57·4%,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中国出口锐减,GDP的增幅跌破8%,沿海地区大量企业倒闭,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找工作困难重重,为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中央政府迅速出台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使得GDP重新回到8%之上的高位。因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奇迹是依托重化工的道路。然而继续这样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速难以继续维持高增长,原因在于资源因素的制约和人口红利的消失。

1.资源因素的制约

维持旧的发展模式,并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速,资源不足将是重要约束条件。。假定与经济增长相对应的资源消耗增速也是8%,如果沿原模式再走八年,届时的资源年消耗量将是现在的2倍多,而日渐稀缺的资源储量和脆弱的环境状况将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消耗。以世界有色金属市场为例,现在中国占世界需求份额的30%,9年后的份额又将大幅增长。首先不论海外供应市场会不会像铁矿石一样提价,单是从资源供给能否跟上当时的需求就是问题。

另外,重谈一下水资源问题,水资源是工业的基础,生产钢铁需要水,发电需要水,就连现在开采页岩气也需要水。中国页岩气的储量是世界第一,但每打一口页岩气井需要1000吨水,多地区水资源短缺将如何支撑工业的高速发展,所以资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2.人口红利消失

近几年,我国的平均薪金水平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人均工资已超过了某些东南亚国家的水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已丧失了比较优势,许多跨国工厂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中国出口主要是靠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当没有人口红利时,我国要如何解决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导致贸易状况的恶化,以及招商引资的困难。

以上两大因素使得我国经济未来的高速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在激烈的国际资本竞争中,必须有效降低资源和人口红利对经济的控制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中突围,提升产业结构。

三、探索经济转型的方向

改变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发展状况,探索经济转型,笔者认为可以有两条发展道路选择,一条是消费主导型经济,利用消费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条是对现有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升级,把劳动密集的行业变为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

(一)消费主导型经济

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典型代表是美国,依靠庞大的国内需求消化本国生产及进口的大量商品,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首先,消费主导型经济将盘活中小型企业。如果消费占GDP的比重大幅提升,说明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大,小微及中小企业的生存将转危为安,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将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贷款主体可能从大型企业转向小微企业,这时银行的业务也会发生根本性地改变,中间业务会增多,贷款的比例会下降,大企业在贷款中的比重会下降,这是防范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将会决定了金融企业的稳定。

其次,消费主导型经济将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提高每个人的消费积极性,将有助于建立活跃而高效的交易市场。在市场手段位置资源的方式下,当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集体利益也就达到了最大化,识别每个人的需求成本非常低,这样经济会高速的运行。

但要实现这样的发展道路,除需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外,必须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在目前的中国,走这条道路似乎困难较大,关键是要引导和释放民众的消费能力,然而最大的困难是高房价绑架着民众的消费水平,而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效果并不让人满意,房价过高或过低都对经济发展不利,这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高房价已经透支了年轻人太多的钱财和精力,为了房子,新一代的年轻人终日生活在还贷的压力之下,这使得本应该有的消费能力无法有效的释放。对于这个问题,政府采取房产税试点、增加保障房建设、限制信贷等多种手段进行调控,防止房价的过快上涨。这种增加供给同时降低需要的双轨制调节方式,理论上既能保证商品房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下降,又能保证低收入群体住得起房,但实际操作中房价似乎仍处于波动上升的态势。

(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升级

事实上,所谓的第二条发展道路是在注重开发国外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强商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改变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最终完成经济转型。世界上采用此种道路的典型国家是德国,其通过高精尖的技术和卓越的管理制度,成就了欧洲的制造业强国。基于我国国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最直接、可控的途径便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节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产业发展方式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足够资本,在这个基础上,中国也很容易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进化到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在同发达国家比较时,仍具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价格优势,而且,这种模式不会被东南亚的国家轻易复制。就像中国长治市,这个资源型城市因煤而生,在面向资源转型的时候,他们引进的主要产业是LED产业,这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因为前些年卖煤,他们有了丰富的资本积累,LED又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这样对于很多转型的城市而言,这种模式不易轻易的复制,做到了先行优势。中国如果需要向这方面转型的话,需要大量的大企业,而企业可以通过财政部的拨款来解决。这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方面,美国没有华尔街,就不可能有贯穿东西的铁路,中国没有华尔街,但能建设一条条高铁,像韩日那样,以大企业为主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迅速地进行产业升级。因为这些大企业有着雄厚资本,对国际的定位也有着清楚认识,其可以运用其优势,改变现在国际分工,向着精细化去发展,此外,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国企,国家有着很强的控制力,其规模可以随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政府的可控性很强。

四、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相关建议

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是长期、细致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无论走哪条道路都需要先度过现阶段的经济下滑期,在目前出口受阻、消费不旺的状况下,投资似乎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将集中于资本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靠基建投入消化市场供给,稳定经济增长率,从而避免产生过多的社会问题。

(一)注重资金密集型基础设施建设

笔者认为,目前的基建投资应以修高铁、地铁、水利工程等资本密集型基础设施为主。在十几年前,中国没有这么多资金去修这些设施,但现在我国的财政收入已破十万亿大关。曾经,修三峡大坝时大概耗用了2000亿人民币,相关部门反复论证,前前后后50多年才将其落实,很大的原因在于政府的财政资金不足,现在京沪高铁修好了,京广高铁也已经通车,具不完全统计,仅这两项投入便在5000亿元左右,按照2.6投资乘数计算,由此创造的新增GDP超过13000亿元。

(二)充分发挥城镇化对GDP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提速发展阶段,总理曾反复强调城镇化的重要性,如果城镇化率顺利推行的话,中国又将增加40万亿GDP收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蛋糕。在此,笔者以天津市华明镇的发展为例加以说明,华明镇位于天津的东丽区,紧邻滨海新区,但以农业为主,为贯彻国家制定18亿亩的耕地红线政策,华明镇把农民宅基地收归集体,分给农民楼房,地集中起来的宅基用于构建产业园区,产业园区雇佣的工人主要是来自华明镇村民。当然,农用土地也不会闲置,镇里雇佣一部分农民去种地,因为大多数农民不种地了,这就相当于种地农民的土地多了,进而采用实现机械化成产模式,实现增产创收。使用这种发展模式,使得华明镇快速致富,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镇化案例。

参考文献

[1]范立夫,张捷.中国经济增长与净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10(06).

[2]刘琳.房地产投资对GDP贡献有多大[J].中国投资,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