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方圆合璧,海大新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方圆合璧,海大新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建筑以环境为背景的同时又是环境背景的组成部分,在大连海事大学中心食堂的设计中,通过对场所特征的深入发掘,使其成为建筑合理性的产生来源,最终达到建筑与环境融合的目的。

关键词:大连海事大学 食堂 环境 融合

随着时展,高校食堂作为校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发成为校园中一处重要的交流交往平台,成为教室之外的另一个课堂。

1、项目概要

大连海事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决定建设一座高标准的现代化中心食堂。项目用地位于大连海事大学西山校区西北部,占地面积1.4万m2,总建筑面积1.3万m2。可同时容纳3000名学生就餐。基地西侧为正在建设中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北侧、东侧均为学生宿舍。场地周边景观条件良好,东南方向可望见体育场、凌水湖和图书馆建筑组团,西南方向为休闲广场和绿化带。

2、设计理念

用地西侧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采用了纯粹的方形体量,造型简洁独特,如何能与之和谐共生成为设计的一个切入点。经过多体型推敲比较,最终,圆形平面以其富有张力的流畅曲线和内敛的形态成为优选,二者一方一圆,相得益彰,并被赋予“方,圆壁”的精神内涵,寓意生活学习在这里的学子们能形成美玉般的高尚品格,成为栋梁之才。此外,还要考虑到校园空间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行人的感受,使食堂成为西山校区一个重要的景观节点。

以此理念为基础。方案首先关注了基地中四条空间轴线的关系:其一为平行于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横向轴线,其二为垂直于南侧学生宿舍的竖向轴线,其三为垂直于北侧学生宿舍的竖向轴线,其四为东南方向岭南路延伸而来的道路轴线。以四条轴线交点作为食堂圆形平面的圆心,将建筑的内部轴网系统与四条空间轴线联系在一起,在轴线局部做镂空处理,构成开放、连续的空间层次,很好地解决了用地不规则及周边道路与建筑肌理互相冲突的问题。简洁的几何形体带来了建筑应有的标志性,而圆形平面强烈的向心性和各向均好性也起到了融合周边建筑的作用。

3、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越来越向着开放化、多元化方向转变,空间的多样性成为高校建筑设计的趋势之一,不同品质的空间可以满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并且增强环境的空间趣味性。

建筑入口处强调了界面的开敞性、通透性与可停留性,4层通高的柱廊、玻璃雨蓬和凹进的入口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的界面和开敞的过渡性灰空间,既能遮风挡雨,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短暂停留的场所。通高的玻璃幕墙使得食堂的室内环境与周围室外环境形成良好的交流,正如《园冶》所述:“园虽别内外,得景则不拘远近。”入口大厅内,在临近玻璃幕墙处设开敞楼梯与自动扶梯,供使用者在此处汇集步上二楼,上下楼的人们均可欣赏到外面的景观,并与外部场景及内部活动取得不间断的联系,形成连续的空间感受。

在造型方面,建筑师力图营造一个严谨、朴实而富有活力的校园建筑形象,借此体现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质。立面设计理念取自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窗格,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柱网和房间分配等基本尺寸的分析,以900mm为模数将窗户分隔方式进行模块化处理,通过模数的错位平移和加减等手法得到一定的单元组合变化,以简洁而理性的方式,形成了变化丰富的立面效果,同时也暗示了建筑的文化特征。需要强调的是,最终的立面形式是设计手法的结果而非目的。建筑局部通过直曲、凹凸及质感处理,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光影效果,入口处的玻璃幕墙使建筑虚实相间、灵动有致,同时又减小了大体量带来的压抑感。虚实对比的外立面增强了建筑的节奏感,红色面砖、钢架与金属遮阳百叶的运用使建筑富有丰厚的文化意蕴,同时也与西侧大学生活动中心取得了良好的呼应。

4、功能设置

基于功能分析的实用性考虑,食堂的空间应具有良好的视线通达性,餐厅空间形式采取了“一”字形布局,桌椅的摆放有利于人流从候餐区向进餐区疏散。柱网采用7.2m×7.2m的形式,每个柱网间可横向放置4排桌椅,间距0.65m,满足通行要求且不浪费空间。

厨房设计中将粗加工、主食、糕点制作、库房及设备用房等集中组织在地下一层,并在西北侧利用地形高差设置下沉式庭院,既满足局部的通风和采光要求。同时又是主要的后勤货物运输和分拣处理的场地。粗加工用房位于地下层,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食堂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加工后的净菜及主食通过专用电梯运往上部各层厨房独立的副食烹饪制作区或出售区,保证了上部厨房的卫生整洁。厨房功能的“合”与“分”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体现了集约化生产的优点,另一方面又确保了各餐厅的特色。

5、流线分析

5.1 就餐流线

食堂主入口在东南侧,正对道路交叉口,方便从东侧、北侧及南侧过来的人流就餐。在主入口处设置自动扶梯及开敞式楼梯,引导部分人流直接上二层就餐。最大限度减小人流的交叉干扰。东、南、西侧各设置疏散楼梯一部,南侧次入口处设客梯一部,方便去三层就餐的人员使用。

5.2 后厨流线

货物沿北侧坡道进入下沉式卸货场,少量的粗加工原料直接运送到首层的厨房准备间,而大量的粗加工原料及成品分别通过两部货梯直接运送至二、三层的厨房加工间。在东侧设污物电梯一部,各层的厨余垃圾可由污梯送至首层,并从污物出口直接运走。整体流线设置的核心就是“洁污分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最大限度保证食品安全。

6、生态节能设计

项目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采用适宜性节能技术的策略,因此,充分利用建筑本身的形体特点及应用适宜技术来提高室内舒适度,便成为首要任务。以此为前提,确定将太阳能热水系统、遮阳、自然采光及自然通风作为主要的设计因素来考虑。

6.1 主动式太阳能设计

在屋顶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食堂后勤人员及用餐师生日常的生活热水。

6.2 遮阳

主人口玻璃幕墙结合立面效果设置可调节卷帘式外遮阳,易于清洁、保养与维护。夏季可防止过多的阳光直接照射室内,冬季将外遮阳收起,让阳光进入室内。其他窗口均为凹入式设计,自身即可遮阳,并能形成丰富的立面阴影效果。且在外窗立面上部1/3高度处设置遮阳反光板,防止西向阳光对室内的影响,减少空调能耗。

6.3 自然采光

整座建筑以自然采光为主,通过丰富的开窗形式,保证餐厅、走廊、厨房等各个空间均能获得适宜的自然光照。冬季,光线通过外窗上部的遮阳反光板及室内天花板反射到餐厅及厨房的内部,使室内光线更加均匀明亮。房间内装修选用浅色涂料,以提高灯具的利用系数。

6.4 自然通风

餐厅内采用穿堂通风的方式,可有效避免单侧通风中出现的进排气流参混、气流不能充分深入房间内部等缺点。本项目外墙窗户均为可开启窗,夏季可全部打开形成穿堂风;在冬季和天气恶劣时,窗户完全关闭,为防止室内空气污浊,在外窗顶部设置通风器,通风器在通风时能防止雨雪、昆虫、砂粒进入室内,与开窗通风相比,能降低室内热能损失。

通过建筑设计手段与适宜性技术结合的策略,使生态技术不再是独立的附加构件,而成为建筑形体的组成要素,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特征的建筑形象。

7、结语

每个建筑都不能孤立存在,它在以周边环境为背景形成自身存在的同时,也成为环境背景的组成部分。作为校园建筑,要尊重校园整体空间结构,呼应环境要素,完善其所处场所的空间肌理,最终成为根植于校园环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