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缓刑》的儿童视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缓刑》的儿童视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当今法国文坛上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缓刑》采用了儿童视角,通过“我”(十岁男孩)的眼光来感受、看待周围的一切,展现了既真实又充满疑问的世界,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当今法国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是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从第一部小说 《星形广场》 (1968)开始,他连续获得了包括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和龚古尔文学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他和路易·马尔合作的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1975)搬上银幕后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从而在当代法国文坛上为莫迪亚诺奠定了当之无愧的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缓刑》(1988)是莫迪亚诺的小说,小说通过我(一个十岁的男孩)的眼光来感受、看待周围的一切。在德国占领时期,因为我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所以我就和弟弟住在母亲的几位女友在巴黎郊区的一个村庄的家中。她们中有曾经当过马戏和杂技演员的小埃莱娜,有金黄色头发、面孔清秀的阿妮等人。她们较为细心的照顾着我们,接送我上学,带我们出去玩,送给我们一辆渴望已久的碰碰车,阿妮还告诉我把每天做的事写下来,这使我完成了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父亲有时会来看我们,带我们出去吃饭,给我们讲别墅和它的主人的故事。父亲曾两次被捕,第一次是因为德国人下令禁止犹太人20点后在公共场所逗留,父亲身上没有证件,但他利用警察的疏忽逃跑了;第二年他在住所里被拘捕了,但有一天被人释放了,究竟是谁放了他?这个人和父亲是什么关系?我后来去寻找过答案,但没有找到。

阿妮几乎每天都开着她的汽车到巴黎去,她回来很晚,还经常带来一些朋友,有的开着美国汽车,有的骑着大摩托车并戴着有许多按钮的手表。在我们被安排去睡觉后,还有其他的人在晚上陆续到来和他们碰头。阿妮常带我们去巴黎去和别人接头,她很温柔,但有时很严肃,很忧愁,根本忘了我的存在。她还会送给我一个鳄鱼皮的香烟盒,告诉我:“它以后会有用的……”同时脸上会流下泪水。阿妮的朋友们都是什么人?他们在一起究竟在做什么?她为什么有时很严肃,有时会流泪呢?……我的心里有着很多的疑问。但忽然有一天,所有的大人都消失了,家里来了警察进行搜查,从警察的话中知道大人们都被捕了。没有人告诉我,他们为何被捕。我和弟弟只能一边装作在花园里玩,一边等着有人来接我们。

这个小说虽然不足4万字,然而作者选择了一个他少用的新的角度,即采用了儿童视角进行创作。所谓儿童视角,就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1)的一种叙事策略,它通过从成人到儿童的角色置换,以儿童的别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展现不易为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

小说《缓刑》以一个孩子的目光来描写周围的环境、人和事,以无数细微的迹象来回忆童年时代,暗示他的父亲和周围大人的命运,充分了体现了儿童视角的特点。如,描写小埃莱娜,因为她曾经当过马戏和杂技演员,这使得她在我们中间很有威望,这体现了孩子对有一定技能的人比较崇拜的特点。又如,我和弟弟非常喜欢父亲讲述的现已无人居住别墅和它曾经的主人的故事,很想在夜间去巡视别墅,这需要等大人睡着不被发现的时候再去。我们准备了手电筒,在睡衣外边穿上毛衣,为了不睡着,我们谈论、想象着见到别墅主人的情景,到11点25分我们踮着脚下楼,空旷的街道、寂静和需要永远离开家的感觉使我们只走了50米就回来了,此时闹钟指着11点40分,我们回到床上感到一种轻松。可以看出,这时期的儿童善于想象和用语言表达,但实际做起来却不一定能达到自己说的标准,而且,虽然喜欢冒险,但对于夜晚没有大人陪伴的独自行走还是有恐惧感的。还有,对于阿妮的朋友,我关注的是他们开的美国汽车、骑的大摩托车、戴着的有许多按钮的手表,这体现了孩子对细节的关注以及男孩子对于机械类东西的喜爱。另外,由我对大人们的身份、所做事情等的众多疑问可以看出儿童对成人世界关注和好奇。可以说,这众多的描写非常生动地体现出孩子思维和行为的特点,而作者的这些描写,不是为了创作儿童文学作品,而是在呼应了儿童世界的单纯稚真同时,借助儿童的特殊感知,展现儿童眼中不易为成人所体察的很少经过道德判断加工和意识渗透的原生态的社会面貌。

但是,成人作者不可能对他用儿童视角建构的叙事文本全然放纵,不作任何的干预和介入,正如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所说:“就小说本性而言,它是作家创造的产物,纯粹的不介入只是一种奢望,根本做不到。”那么,作者莫迪亚诺通过儿童视角究竟要展现什么呢?小说中,我的内心充满各种疑问:爸爸是谁救的?阿妮的朋友都是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被捕?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对于这许多疑问,书中只有暗示、想象而没有答案,而小说的内容似乎与题目“缓刑”没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只能留给读者去想象了。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联想,从“我”的父亲的经历可以看出,在德国占领时期,法国人,尤其是犹太人,时时生活在危险之中,面临着可能发生的“严重的事情”;似乎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其他大人们的经历:小说以真实可信的故事来表现人类生活的不安和危险,“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事故”,“有的东西一不小心就会从你的生活中消失”。而作者当时由于是个孩子,才得以免除大人们的焦虑和警察的盘问,才得以“缓刑”。

总之,这篇小说运用儿童视角展示了既真实又充满疑问的世界,这样既体现了文本的独特性,又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2]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缓刑》.刘自强 严胜男译.花城出版社1992版.

[3] 译本序.吴岳添.花城出版社1992版.

作者简介

王录(1965—),女,学士学位,黑龙江省佳木斯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