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代的新音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代的新音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汉代建立之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治措施,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民丰物富,为汉代新音乐的产生和兴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这一时期的新音乐在“乐府”机构中进行改变和修整,由俗入雅,形成了汉代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

关键词:乐府;汉代;新音乐

【中图分类号】 J6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04-01

一 汉代背景

汉代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及秦末以来的诸侯割据战乱纷争。经过汉代初年轻徭役重农桑、休养生息的政治策略,国家到汉武帝时期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包括整个社会统一认同感在内,国家疆域面积大为开拓,国家繁荣富足。这种良好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为马上就要繁荣起来的社会精神生产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之后,“王者功成作乐,治定治礼。其大功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新王朝建立,统治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政治制度的建立。随着政治制度逐渐展开成熟,以音乐为基础的“礼”便成为了下一步统治者要着力建设的事业。中国历来有“制礼作乐”的传统,以礼被于音乐,以比喻、象征等意义赋予音乐以人伦道德等伦理精神。如《荀子·乐论》中讲的:“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钥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钥,似星辰日月,鼗柷、拊鞷、椌楬似万物。”也即以丝竹乐器抽象的去象征周代伦理道德的理性精神。

二 新音乐的发展

1.汉初的音乐发展。西周初年周公在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建立起了一套完备且成熟的“礼乐”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同周宗族的天下制度密切相关:举凡政治制度、社会秩序、伦理教化、精神道德、民风民俗等都于此息息相关。它强调音乐与道德伦理的内在统一协调。这种统一主要表现在祭祀、宴飨等典礼上所奏的“雅乐”中。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社会身份地位,所配的音乐仪式和乐曲样式都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国家设置专门机构采集全国各地的民间乐曲,以“观民风”。这些民间乐曲如《诗经》,被集中收至中央音乐机构后,重新进行乐曲、曲辞方面的修整改造,使诗律协调、使乐调雅化中正平和,以新的姿态为国家各种典礼仪式服务。

西汉初年,原周代“雅乐”遗留下来:“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枪鼓舞,而不能言其意。”传统的“雅乐”大多在东周列国割据和秦朝“焚书坑儒”的书毁中遗失衰落了。春秋以来,各国的民间地方音乐逐渐兴起,冲击着西周“雅乐”的地位,加之汉初社会政治新建立时期,僵化的古代音乐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新的时代变革下,产生于汉人自己的“新音乐”势必会兴盛起来,以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形势。

汉初刘邦作《大风歌》,其曲辞样式完全是楚地音乐样式。《汉书·礼乐志》:“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僮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及至汉武帝扩大此音乐机构、建立乐府,“新音乐”在社会上的兴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汉武帝设置乐府机构。汉代最初出于“郊祀之礼”而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但在乐府的扩建过程中,国家的强势、物质资料的充足为它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而在音乐本身,音乐家李延年、宫廷文人司马相如等都在以俗入雅、雅俗交融的方式丰富着乐府的新兴音乐。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燕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李延年主持音乐乐调声律,所配之乐大多选自于“赵代秦楚”等地的新音乐。这些地方的歌谣正是春秋战国以来新兴歌乐的繁荣之地。

俗乐在进入乐府之后地位获得了提高。同时在音乐家和文学家的改造之下,其音乐艺术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进而适应了汉代社会礼仪典仪的需要,踏入所谓“雅乐”的殿堂。这种以乐府为中央音乐核心机构、以地方各地采献诗为基础、以整个社会歌舞娱乐消费为大环境的一套生产体系,在汉武帝时代逐渐形成成熟。以音乐技艺为本事进行娱乐表演的歌伎舞伎大量产生,“中山地薄人众,……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 踏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及至汉元帝时期豢养歌妓舞伎等已成社会之风,“豪富吏民,畜歌者至数十人”可见其盛况。

三 小结

秦汉以来,发达的丝竹管弦音乐为这一时期的新音乐注入了更广阔的条件和基础。与两周相比,汉代的丝竹之乐更能发挥新音乐的演奏和艺术。丝竹之乐在新音乐的演奏中音调声律千万变化,音调细腻婉转,乐律旋律游刃有余,且其演奏之声更能赋予浪漫抒情的特点,很容易的适应了当事社会钟情娱乐的消费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汉代宽松的执政政策、社会政治制度,对于乐府音乐的重视和提倡,以及乐器等基础性的条件,都为新音乐的昌盛繁荣奠定基础提供便利,使新音乐更好更快由俗入雅、成为汉代主要的音乐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2](南朝梁)沈约《宋书·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4](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陆侃如 冯沅君《中国史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