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有效教学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有效教学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建议采取四项有效措施,改革高中文言文教学,使文言文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关键词:文言文有效教学高中语文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于漪曾说:“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地质层,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更有效,这是摆在全体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通常都采用教师分析讲解的方法,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讲,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因此必须改革高中文言文课程,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课程教学

一、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它推动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或许来源于一个有争议的字的解释,或许来源于对一句话的玩味,或许是受到一篇文章的触动,或许是受到一个古人高尚人格的吸引等等,总之,教师要借助于课内文言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认识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

二、主体感知,诵读思考并重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是古人思想的载体,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教授文言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这个载体来认识传统文化精华、陶冶美好情操,因此不必让学生过多地受字词句的牵绊,而应该教会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思想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涵,感受作者为文时的心里波澜,这样,才能汲取文化营养,受到美的熏陶。把学生引导到对文言文内涵的感知上,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文言文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改变他们认为文言文又旧又难的认识,萌发深入了解文言文的想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学习中,要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反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古人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他们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大声朗读也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是,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读出书中的味道。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诵读,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诵读,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进行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读《赤壁赋》时,将诵读与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旷达的内涵:文章第四段承上文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又希望“抱明月而长终”,所以本段苏轼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辨证关系,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的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之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这些可贵的精神正是学生必需的,也是学习文言文首要的目标,即:滋养精神,传承文化。

三、指导自学,提高自悟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了两方面的要义:一是知识经验的积累;二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字句,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悟能力。

下面以《游褒禅山记》为案例,看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1)生平(2)政治主张(3)作品简介

2、关于褒禅山

二、文本精读:

1、参照注释及工具书,标注课文中你不认识的字注音,然后朗读全文,直至读熟。

2、参照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并在积累本上完成词语的解释。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有碑仆道 而记游者甚众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有泉侧出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於是余有叹焉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读课文,参照褒禅山游览示图,找出作者的游踪。

4、本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读课文,填写下表。看看作者在记叙时怎样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后文的议论又怎样与前文的记游相照应。

记叙部分: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课,学生先自主学习相关知识连接和文本精读部分,然后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效果,纠正回答错误的部分。第二课,师生互动,提问、作答、解惑、讨论,气氛活跃。这样的自主学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悟能力,较好地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四、散发思维,鼓励多元解读

正如朱永新谈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树立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允许多元解读,尊重他们的价值关怀,尊重他们自己的情感、个性、人格发展的过程,在欣赏文章特色中,实现有效教学。

我们常常忽略学生个体之间的解读差异,忽略了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硬性地用自己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权威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结论,硬性地把学生的作为解读主体的个体体验从心灵上抹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对文本的领悟绝不只有一种解读方式,不同的解读理论和解读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和结论,或者同一结论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方式去体验,去解读。

如一教师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做了下面的尝试:

师:下面我们讨论点的志向和性格。谁先翻译一下?(学生翻译曾皙的志向,并讨论曾皙的性格。)

师:请用一个词表达对曾皙情趣的理解。

生1,生2,生3 :悠闲自得。闲云野鹤。淡泊、平和。潇洒。崇尚自由。

这样的探讨,教师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成对孔子思想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解读差异,学生们各抒己见,散发思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验与结论。而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越丰富,越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文本的理解就越到位,所发现的文意也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