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迅速发展,招生人数陡增,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招生政策的改变,各学校实施了单招自主考试,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更显重要。下面就高职学生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76-01

一、高职学生现状

新形势下学生的入学分数较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散漫,还经常逃课,课堂秩序欠佳,考试成绩较差。由于招生生源的职高毕业生接触社会实践较早,所以独立意识较强。当他们进入到高职院校以后,社会中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学生中都得到了体现,给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调查目前的高职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一)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自控能力较弱

这些学生在入学前普遍具有思想活跃,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独特,较一般学生具有独特的见解,而入学后由于课程安排的特点,高职学生又能较早地进入工作单位实习,在接触社会的各种新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成熟与发展,他们表现出崇尚自由,个性张扬,其中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在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因为一时冲动,容易走极端,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二)学习的动力不足和学习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又一特点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起点较晚,大部分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还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彰显高职教育的特点,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社会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了解不够,使有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到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明确,部分同学觉得迷茫,学习缺乏动力,往往养成上网、酗酒滋事、逃课等不良嗜好。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因起步较晚,在办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在学生日常管理和学生的素质拓展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在学生工作人员的配备上还不够合理,在学生活动场地和设备的配备上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等。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机构和人员进行调查我们发现:部分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构不够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主要的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状况堪忧。下面我们把调查现状分析如下:

在我国好多的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或者是由其他类院校转型而来,在学生管理的机构建设上或多或少保留着原院校的痕迹,不能适应现有的工作需求。而辅导员有一部分是由原来中专学校的班主任过渡而来,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招聘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这些老师在从事专业的学生管理时由于经验的不足,在开展工作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及建议

(一)科学架设学生管理机构,增加对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投入,加强学生课外活动

机构健全是开展管理的前提,只有机构健全才能使各级的管理人员高效地开展工作,使各级的管理人员有归宿感。我们要多开展对学生管理人员的各类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我们的管理者了解和熟悉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明晰现代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再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引领和掌握学生思潮,在为学生服务的前提下开展管理工作。

(二)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和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感

在学生入学的第一时间展开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这些活动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思想教育和在学生中树立标杆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生活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增强其学习动力。

(三)明晰高职教育的特色,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

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在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职业类顶岗实习和专业培训,使学生在校三年真正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成为本行业的行家能手。

(四)严格要求,加强培训,奖惩分明,建设一支思想过硬、敢打“硬仗”的辅导员队伍

首先,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考核,明确责任,制定出适合本学校的相关考核文件,用分类考核的办法对辅导员进行严格的要求。其次,因为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量,应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待遇和落实相关政治待遇,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

学校各级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是各级单位的学生自我管理者,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把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适当下放给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去做,有目的地去锻炼和培养他们,通过选好班长、学生会主席等各级学生干部,使他们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样既提高了我们的管理效率,也锻炼了学生。

总之,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多思考、想办法,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和整体素质正在发生改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在充分了解学生和为学生服务的前提下开展工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