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博弈如何破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博弈如何破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并将其作为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被正式写入“十二五”规划,中国海洋经济加速前行。

自2010年4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开展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2011年初,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此前,广东和山东,亦分别成为国家海洋经济试点,再加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珠海横琴岛等,我国已经形成了贯穿南北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格局。

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然而,海洋经济在加速前进的同时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海洋经济主打重化工

9月10日,广东湛江东海岛,在一块面积达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机器隆鸣,一阵海风吹来,黄沙滚滚,天空暗黄一片。

这里是宝钢钢铁基地项目的工地现场。这个巨无霸重工业项目承载着湛江海洋经济崛起的希望。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的西部,是广东省最著名的海洋渔业捕捞、生产基地,作为广东海洋经济产业“第三城”,湛江长期占据着广东海洋经济第一梯队位置,多年来,其海洋经济总产值仅次于珠三角地区发达的广州和深圳。

广东海洋强省战略提出之后,湛江成为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急先锋”。2011年,湛江先后引入的两个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和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这两个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的项目将给湛江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革命性的意义。根据《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到2015年,湛江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将可以优化为8:76:16,以临海重工业为龙头的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将得到显著提升。

湛江着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的冲动在于改变其在广东省内并不匹配的经济地位。尽管其拥有发达的传统渔业经济,但单一的经济结构令湛江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市。2011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综合经历实力排名中,湛江仅以1650亿元的生产总值位列全省第八。

“湛江是传统的海洋大市,但其海洋产业主要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海洋第二、第三产业仍然发展落后,比如装备制造、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还很低,海洋产业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两个投资超千亿项目的落户投产,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带动湛江经济的发展。”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海洋经济管理与研究中心主任朱坚真教授表示。

但同时令朱坚真感到担忧的是,大项目的落户也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他认为,东海岛进驻如此大的项目后,针对岛上原有的一些生态,比如红树林、珍稀物种等,理应划分一个保护区,“但接近15平方公里的一大片土地被推平之后,只剩一片黄土,被扫的一干二净,连规划图纸上都没有(保护区规划)。”他认为,湛江对大项目可能带来的环保问题考虑仍有欠缺,缺乏具体的举措。

对于类似的这些担忧,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曾表示,在大项目落户方面,湛江一方面要求投资方必须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环保技术,同时环保部门也会对项目实施最严格的环保监测和管控,项目与居民区严格按规定划定安全防护区。

尽管上述两个项目建成投产仍需时日,其将来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有待评估,但在建设初期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足够引起警示。

重化工布局港口

湛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冲动不过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各地海洋产业谋求破局的一个侧面写照。

朱坚真介绍,在海洋经济的激烈竞争下,我国海洋经济的粗放式增长特征突出,沿海地区为了在海洋产业谋求破局,纷纷引进重化工企业,促使大型冶金企业、机械企业和石化企业加速向沿海地带的非理性聚集,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以广东为例,广州、珠海、惠州、茂名、湛江等一线以临港开发区为载体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

在长三角,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摆放了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在环渤海,天津塘沽临港工业区提出打造具有世界级规模、现代化水平、国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国家级石化基地和工业园区;在东北,大连准备全面提升石化、重型机械等支柱产业“大石化、大钢铁、大船舶等重化工业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工业的主导格局。”

在河北沿海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所辖行政区。根据规划,“十二五”末,河北沿海区域将形成年产3000万吨炼油,同时建设大型乙烯、己内酰胺等配套项目,构建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与京津一起融入世界石化产业的大格局中。

可以说,从大西南出海口北部湾开始一直到北端的渤海湾,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大码头、大化工、大钢铁、大电能”的重化工企业林立。

据悉,目前重化工业加快转移的局势还没有完全结束,“十二五”期间还有相当多的产业,包括电力、矿石、钢厂、炼油企业还将向沿海港口布局,例如像原油加工产业,预计未来还有3亿吨的规模向沿海转移。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曾公开指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沿江、沿河、沿海规划布局了大量石油、化工、钢铁、能源、造纸等重化工项目。

对此,广州市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航运经贸学院院长黄小彪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重化工向沿海港口布局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这些重化工企业依托港口,运输便捷,最为经济合理,而且他们所需资源主要来自于国外。”

因此,他认为,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的和谐发展、如何实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应该被提上日程。

海洋战略需统筹规划

黄小彪表示,无论是重化工过度布局港口,还是近海无序和过度开发,所有的问题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中国整体海洋战略的缺失。

他认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不能各省制定各省的规划、各省干各自的,国家要有统一的规划。海洋资源开发要统筹安排,海洋产业发展要统一布局。

对此,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政法教研部主任、法学教授张柱庭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一直对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重视不够,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别提到了土地、山川、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等自然资源,却没有提到海洋,由此可见一斑。

“十一五”规划首次将海洋作为专门一章来规划部署,而“十二五”规划对海洋经济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加,提出了业界俗称的“百字方针”。这一“百字方针”,可以看作是国家层面对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指导性文件,但时至今日,业界期盼的“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仍没有下文。

海洋问题专家王佩云也曾表示,“国家首先要有一个战略定位——中国是个海洋国家,而不仅仅是大陆国家,在战略指导下进行海洋规划,然后是相应的执行计划,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果没有国家整体的海洋战略,靠地方自己管自己是管理不起来的,因为诱惑力太大了。”王佩云说,而一旦管理缺位、开发失控,结局极有可能是“糟蹋完了陆地再去糟蹋海洋”。

对此,朱坚真建议,国家海洋战略应该充分考虑“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建立陆海统筹战略、根据陆海统筹来制定海洋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海洋产业政策和制度系统,促进海洋产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