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提高小学生科学兴趣为视角的有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提高小学生科学兴趣为视角的有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常见方式,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展智慧。那么,课堂上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体现提问的适时性、指向性、严密性、启发性、强效性、价值性,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激发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有效;提问;启发性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就是求知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也说过:真正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科学兴趣,才会想学好科学。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特别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而且能持久地、深入地去探索、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探究欲望,还能激发思维,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掌握时机,体现提问的适时性

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唤起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积极思考,发展思维。科学课上,教师提问的时机不是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随心所欲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学生能不能回答,首先要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要有科学探究的实践经验作基础,否则问早了,学生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会出现断层,则欲速不达。问迟了,提问的结果可能会皆大欢喜,但却使提问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其次还要受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情绪饱满,充满求知渴望,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此时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怎样加快溶解》,吃糖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加快溶解的不同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体验。在提出吃糖的不同方式会获得怎样的感受之前,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时机,把学生的兴致勾起来。想吃吗?爱吃吗?着急吗?想知道这块糖到底是什么味道吗?但是吃糖是有讲究的,这时向学生介绍四种不同的吃糖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大家一定要在吃糖的过程中,在运用不同的方式吃掉这块糖的同时,看看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个时候已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而且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问题或活动要求,学生会很出色地完成。

由此看来,提问的时机很重要。那么,在一节常态的科学课中,提问的最佳时机有以下几个时段:

1、学习情绪需要被激发调动时。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想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开课时)

2、研究、探讨新知识时。在学生尚不明确新知或对新知未知的时候,代表性的问题可以指明学生探究的方向,突出重点。 (探究过程前)

3、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时。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受阻时,及时的问题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开启他们的思维的闸门。 (探究过程中)

4、自我学习感觉满足时。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拓展性的问题可以启示他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课结束时)

二、目的明确,体现提问的指向性

设计问题时要精心,不仅要注意难易程度,使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还必须问题明确,不能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当然还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准备对策。所谓“提问的指向”,是指教师提问的内在意图,即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导向。提问指向明确,问题就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抓住要点,思维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运用感官》:导入提问之前先营造一个学习的环境,教室后边坐了很多位听课的老师、屋子里喷了一些香水、同时放一段音乐,才让大家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个学习环境的营造,有一定的目的性,再加上问题:今天的实验室和平时你们上课的时候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个问题设置的指向性就是让学生通过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与以往的不同之处说出来,同时引到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感官”。

《一杯水的观察》:观察前有指导性的问题和要求: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这杯水。观察后,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会说出很多很多观察过程中的新发现。教师就要在这个时候不断地提出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水的基本性质。比如:有的同学说拿起这杯水的时候,可以通过水看到书上的字,还可以通过水看到对面的同学,这说明水有什么特点呢?共同总结“透明”这一性质。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看到老师在学生观察前已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在学生观察后交流时,又通过一个个指向明确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来不断完善学生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所以,我们说课堂提问要讲究明确的目的,提问必须为教学要求服务。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引出新课?还是为前后联系?或者其他?我们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性明确的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科学的动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语言精炼,体现提问的严密性

教学提问语言的严密性直接决定着其科学性。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科学的表述是非常严谨的,提问语言一定要经过推敲,要有界定性,语言严密,才不会使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科学课中教师提问语言的严谨规范必须从日常的教学中不断锤炼。

《声音的传播》:为了完成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来传播这个环节,我做了这样一个学具:一个集气瓶塞上橡皮塞,钻一个小孔,插入玻璃管,下端拴一个小铃铛,玻璃管上端插一根胶管,用两用气筒把瓶里的空气抽掉后,用夹子夹住胶管。

引导学生玩这个瓶子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在玩的时候,一定要在不改变这个装置原样的情况下,摇一摇,玩一玩,你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呢”。这个不改变原样就是这个问题中的一个限制语,如果不这样说,怎么玩的都有了,就不会引出,为什么看着铃铛在动,却听不到声音呢?声音到底是怎样传播的呢?这种提问语言的严密性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指向。

在我们备课时不仅仅要设计好教学过程、教学器材,更要设计教学提问语言。备课时不仅思考课堂中知识点的表述,而且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提问中尽量多的使用:“你看到什么,你是怎样做的?”这类针对事实理性的提问,而少提“这象什么?你想到什么?”这类感性的问题。

在课堂中有些教师经常不自觉地整句重复学生的发言,即耽误了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降低了课时效率。教师有效的倾听,应对学生的话语有选择的概括性的复述。例如:“你想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朵花呢?”“我们可以看看它的颜色,还有它是什么样的。”那么教师就可以简练的复述:“颜色、形状!”而不能整句重现。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不仅仅要注意力集中,而且思维上要条理清晰,要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引发思维,体现提问的启发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其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通常,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针对他们思维困惑之处提问,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显性状态,刺激学生去想问题、研究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学生思维的“启发剂”,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导入部分可以这样设计:就是一个冲糖水的事:小明家里来了客人,想给客人冲杯糖水,他打开白糖罐,选了一个结成块的白糖,倒了一点凉水,冲好了。可是过了一会,看见糖只溶解了一点点,这样的水怎么给客人喝呢?同学们快帮小明想想办法,到底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在这个小情景设置的前提下提出的。那么,这个问题足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小明冲糖水这件事的启发下,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于是会提出很多方法。那么,学生说出的这些方法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怎样加快溶解”。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促使知识内化,从而推动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把握重点,体现追问的强效性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结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对学生回答的进一步提问。 “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科学本原的手段。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动态的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电单元中有一课“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共有四盏小灯泡,想知道哪两个灯泡之间是连接的这个问题时,经过大家的讨论,每两个灯泡之间都要用导线连接一次。于是提问:一号灯泡共连接几次?学生很快回答是3次。再提问:那么4号灯泡呢?学生中间有了小争议,有说“0次”的,有说“3次”的,课堂里热闹起来。然后请说“3次”的学生具体说明理由,进而达成思维共识。

在这个案例中,关键是那适时的第二次提问“那么4号灯泡呢?”,将学生置于认知冲突中,才有了学生思维间的碰撞,成就了课堂精彩的一瞬间。

追问有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的思维深度,要求不仅知其一,又要能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老师们经常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说出具体的方法之后,继续提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就是追问,目的是要展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他第一次回答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思维后的结果,而经过追问之后,呈现出的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

追问运用得当,对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完整性、准确度,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独特的价值。

六、注重评价,体现提问的价值性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评价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科学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我们可以激励,如果答错了,我们可以鼓励,如果答得很有创意,我们更可以大家表扬。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可以不用语言加以评价,可以用肢体语言,点头,摇头,竖起大拇指等等,这样也能节省教学时间。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回答一概不作表示,让学生认为回答与否都一样的感觉,大大降低了老师提问的收效。

中肯的评价可以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学习的兴趣,能鼓励和督促及时的消化和复习,还能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得到及时调整和改变。因此,提问中的评价,应注意以下三点:(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疑;(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科学,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也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效,同时也是一项细致的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每一位科学老师都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入地思考、细致地揣摩,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提问,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课堂教学细节的不同切入点引领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带着活跃的思维状态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亮.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