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CLIL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层次化分析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CLIL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层次化分析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即语言与内容的融会式学习,是指将一门或多门外语作为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语言,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和学科将共同发挥作用。CLIL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证明用外语教授非语言类课程无论对学生的外语能力还是学术交流能力的提高都有显著的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以往的教学研究,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法建立CLIL教学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层次化地展现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以系统的观点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重要程度,从而为更好地在高校合理化地实施CLIL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CLIL学习策略 解释结构模型法 层次化分析 对策

一、引言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即语言与内容的融会式学习,是基于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提出的,是指通过一种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另外一种科目,并且通过一种基于内容的科目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CLIL学习策略有着坚实的二语习得理论基础,它是实现语言多元化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将对未来的语言学习起到重要作用的教育工具。CLIL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全局观的推动力。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这种学习模式既能节约学习者的时间成本,又能提高师生的动机水平,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增强信心,提高自我期望值,并学习更加多样化的技能,增强文化和全球意识。运用CLIL学习策略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进程是符合学习规律的,具有理论基础。当今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需具备在专业领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CLIL是应全球化大趋势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未来的外语学习更加灵活、多样化。对于CLIL学习策略的高度关注必然使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向纵深发展。

二、建立CLIL教学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ISM分析法)是美国J.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一种用于分析复杂要素之间关联结构的专门研究方法。它根据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用图形和矩阵描述出各种已知的关系,通过对矩阵做进一步的运算,推导出解释系统结构的关系图,把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ISM分析法在揭示系统结构及分析教学资源内容结构和进行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教学过程的探索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ISM分析法的分析过程是,首先将构成系统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根据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再计算可达矩阵,进行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的关系分析,然后划分层级,确定解释结构模型图。

首先,本课题研究者与本校相关学院讲授CLIL课程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与访谈,将CLIL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划分为S1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S2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S3学生的英语水平、S4学生的专业基础、S5授课方式与手段、S6教材选定、S7课程课时安排、S8教学质量评估方法、S9教学效果等9个因素。

然后,研究者建立邻接矩阵,将上述9个影响因素分别设为行(i,i=9)和列(j,j=9),以问卷的形式请教师和学生作答。如果i与j有因果关系,那么aij=1(ij),如果i与j无因果关系或i=j,那么aij=0。

统计问卷结果,我们对于多数人认为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个要素给予确认,即标注为aij=1。最终各要素关系如图1所示。

将系统中所有要素,以可达矩阵为准则,划分成不同级(层)次,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Step1:写出各要素的可达集R(si)和前因集A(si),比较R(Si)∩A(Si),当R(Si)=R(Si)∩A(Si)时,R(Si)即为最高级要素层,如下表。

Step2:找出最高级要素,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继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次类推,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级要素,如图3所示。

三、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结果可以看出,CLIL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第一层中可以看出,影响CLIL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因素是S5(授课方式与手段)和S6(教材的选定),因此要想在CLIL教学中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所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能否提供优秀的教材,并且CLIL教师能否因“材”施教尤为重要。在第二层中,S5取决于S1(教师的英语水平)和S4(学生的专业基础),也就是说CLIL教师的授课语言能力制约着教学能力的发挥,语言能力强的教师在CLIL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充分地驾驭课堂;此外,CLIL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因为CLIL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即国际学术交流能力。S6(教材的选定)要受S2(教师的专业水平)、S3(学生的英语水平)、S4(学生的专业基础)和S7(课程课时安排)的影响,即教师要考虑到自身的能力选择适合的CLIL教材,才能保障顺畅地进行CLIL教学;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中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难度过大的教材会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取,因为CLIL课堂教学本身已增加了普通教学没有的语言负担,而且教材选择不合适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抵触心理。另外,学校规定的课时安排(S7)影响S6(教材的选定),规定的课时量应该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如期顺利完成。在第三层中,S8(教学质量评估方法)通过限定S1(教师的英语水平)、S2(教师的专业水平)和S7(课程课时安排)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结合以上模型结果,本课题研究者对于增强CLIL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学观念。

CLIL教学的实施不仅仅是用第二门语言教授专业课程,还需要教学方式理念的更新,因此CLIL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方式和教材尤为重要。模型的第二层可以看出这两个因素是影响CLIL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因素。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要解放思想,教师应排除偏见,突破学科壁垒,展开跨学科研究,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在CLIL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布置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学习与外语学习的统一。在选择教材上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可以优先考虑引进一些国外应用较广泛并能够反映国内本学科的需要的教材,另外也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积累自编教材或改变英文原版教材,这样在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既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知识,又增加符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形成适合本校校情的CLIL教学素材。

(二)加强对教师、学生的“两个能力”建设。

“两个能力”即指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上述模型结果我们可以看出,CLIL教学效果与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与专业两项能力联系很大,这就要求加强CLIL师资队伍建设,与提高学生基础教育相辅相成,进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CLIL教学。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建设开放性的CLIL教师梯队,这是内容与语言的双重学习目标,CLIL教学性质的跨学科性和开放性所带来的必然趋势。相关院校可以从“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双管齐下。“请进来”就是要加强引智力度,邀请国外专家,尤其是一流大学的知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走出去”就是加大教师海外培训力度,如果学校有条件,CLIL教师培训就可在国外进行。国外培训在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促进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同时,还应重点突出专业内容教学的培训;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要抓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两方面工作,在语言学习阶段不仅要注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在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专业背景,还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使教师和学生两者在“两个能力”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使CLIL教学事半功倍。

(三)创新教学质量的评估方法。

从纵向观察模型我们可以看出,CLIL课程的各个影响因素都不是孤立的,某个因素变动不仅影响上一层因素的变化,而且最终影响总目标——CLIL教学的效果。

CLIL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因素,因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完善CLIL教学管理方案。由于CLIL教学打破了单一的用母语教学的教育教学规范,冲击了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着眼于多种能力的提高,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适合国际化竞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制定CLIL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能完全沿用以往体系,而应该根据其特点和教学规律,形成独立的管理队伍和教学研究队伍,突破原有模式,选择多种策略,从多角度创新,分析研究CLIL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专门的CLIL语教学管理体系,从学生能力评估、教师能力评估、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益评估和CLIL科研状况评估等多维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四)营造开放式、互动式的学术交流环境。

实施CLIL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领域内双语言文化背景的贯通和双语言思维习惯的自由转换,开阔其学术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有必要提高自身的国际化办学水平,通过多途径的国际交流形式,如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邀请国外高校教师来校短期或长期任教、开展国际间的科研合作等途径,积极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开放的学术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中,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握学术前沿、凝练学术方向,促进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这些都有利于推动CLIL教学的各个影响因素向良性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CLIL教学质量。

四、结语

本文通过ISM技术建立高校CLIL教学影响因素的解释模型,清晰地反映出CLIL教学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模型反映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体现了CLIL教学中不同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层次,其中任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整个教学情景的转变。因此为增强高校CLIL教学效果,既要考虑其内部联系,又要统筹兼顾。对于其中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和具体措施是否有共同特征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Anderson,J.“Towards Integrate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edagogy for foreign and community/heritage languages in multilingual Britain”,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2008:36,1,79-89.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Promot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An Action Plan 2004-2006.Report 449, Brussels,2003.

[3]Coyle,D.“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Towards a connected research ba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07:10, 5, 543-62.

[4]李文丽.双语教学效果分析与改善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6).

[5]詹晓云,司华友.影响“双语教学”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6,(4).

[6]孙超平,高校双语教学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7]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