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气候:哈拉帕文明的兴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然而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只知道印度历史上的雅利安人和吠陀文明,以为它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后来考古材料证明,整个史前时期直到文明出现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
19世纪中期,来自英国的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一种新的远古文明——哈拉帕文明。由于其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故又称印度河文明。经科学测定,这是一些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的远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了1000多年。
1922 年,印度考古学家在现在的巴基斯坦信德省的一个古代佛塔下面,发现了被尘土湮没、沉睡了几千年的古城遗址——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都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代表。这一文明的兴起借助了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并因此发展了上千年,但最终却神秘消失了,只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谜团。
布局完善的古代城池
摩亨佐达罗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哈拉帕位于印度旁遮普邦拉维河左岸。这两座遗址面积均约2.5平方公里,人口估计各为3万~4万,可能是两个独立国家的都城或城邦联盟中心。
这一文明虽以哈拉帕命名,但保存最为完整的还是摩亨佐达罗。此城规模之大让人惊奇。全城明显由东西两大区构成,西区是卫城或城堡,东区则属居民区,建筑风格和水准殊异,但均有城墙护卫。“卫城”全用窑砖砌成,不仅有高墙护卫,还有深壕环绕,且在道旁建有塔楼。
卫城里的最醒目遗迹为“大浴池”,位于卫城北部中央,南北走向,呈长方形,池长12米、宽7米、深2.5米,用窑砖把窑缝紧砌而成,池底和四壁使用涂了胶泥的灰泥板,四壁另加一层沥青以防渗漏。大浴池南北两头各有一台阶,人们可以沿台阶而下。大浴池由一个专门的大水井供水,用过的水可顺西南角的排水沟放出。大浴池四周都有走廊,走廊旁边有8个专用小浴室,有通道与走廊相接,各房间亦有上下水道。
大浴池是用于世俗目的,还是兼有宗教用途,学者们至今说法不一,不过从附近发现寺庙遗迹看,它很可能与宗教仪式有关,是供祭司贵族净身沐浴的。与大浴池并排的是十多个大谷仓,总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卫城内还有一处占地超过750平方米的巨大建筑遗址,其上有20个巨大窑砖砌成的方柱,这些柱子分为四排,目前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会议厅”。此外,这里还有寺庙、住宅等其它建筑。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这些遗址中都有非常完整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就连我们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比。
哈拉帕的规模和结构与摩亨佐达罗几乎完全一样。全城由卫城和居民区构成,但在许多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其西部有部分城墙以土坯砖砌成,而外墙却是用烧砖加固。在一些地方,墙高出周围地面15米左右,里面则是7米高的土砖垒成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再造建筑物。建在城墙外的塔楼与摩亨佐达罗城也不同,不是圆形而是矩形。哈拉帕的谷仓已发现了10多座,但不像摩亨佐达罗那样建在卫城之内,而是建在城墙之外。此外,在哈拉帕谷仓附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冶金炉和工人的工棚,而在摩亨佐达罗却未见到这样的设施。
另外一个非常令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感兴趣的现象,就是在今天印度境内发现的众多遗址的布局与结构都与上述两城十分类似。例如,位于拉贾斯坦的卡利班根,也有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一样的设计模式:“卫城”在西,“下城”在东,城堡由7米厚的土坯砖墙围绕,并每隔一段有一个防卫塔楼。又如,位于古吉拉特的苏尔戈达德,也由一座城堡和下城组成,且也是前者在西而后者在东,整个城市由高达4.5米的城墙围绕。但位于坎贝湾的洛塔尔却与上述几个城址很不相同,事实上,它更像一个海港城市,虽然它也有自己的城堡和城墙,有一个总面积达238平方米的仓库,但它有一个所有别的遗址没有的船坞:长216米,宽37米。这表明,还在这一文明兴起之初,它的创造者就已卷入印度洋的竞争了。
发达的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当地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人。从生产力来看,这些文明的创造者还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发现了发达的青铜冶金业,发现有青铜或铜制的斧、镰、锯、凿、剑、刀、矛、箭,以及少量的金、银制品。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石制的刀、罐、秤锤等。
从遗址所反映的情况看,当时已存在明显的阶级分化,但还没有发现像古代两河流域或者古代埃及那样的王陵,也没有特别富丽堂皇的宫殿遗址。在摩亨佐达罗的下城,即位于东部的居民区,富裕之家往往楼房数层,下层作厨房和盥洗间,上层用作寝室;而普通居民一般只有一间陋室,更无上下水道的设施。
从哈拉帕那些成排的工棚来推测,奴隶的使用在当时已不是个别现象。这个文明的创造者不仅生产小麦、大麦、瓜果、椰枣、棉花等,而且还饲养狗、马、猪、牛及大象和骆驼,在制陶、编织和造船、雕刻等方面也拥有很高的技艺。从这里已发现数量不少的巨大谷仓,可推测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被驯养的牲畜品种繁多,仅牛就有两个品种:一种是称为“泽布”的驼背牛,另一种是称为“乌鲁斯”的平背牛。
考古学家在哈拉帕等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红色陶器,这些陶器是用磨细和耐火的黏土作原料制造的,有些陶器上还用黑颜料画着多种花卉、飞鸟、动物、人物图案。哈拉帕文明中有一种赤陶小雕像,雕塑着短角公牛、人物头像、妇女形象,技法有很强的写实性。其中一个被称为“”的青铜小雕像十分精美:她身材苗条,右手叉腰,左手上戴着20余只手镯,再加上项链和椭圆大花饰,反映了当时已有了非常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和艺术。
在这些艺术品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当时的一种雕刻印章。这种印章一般用皇石作材料,每块有20毫米~30毫米见方,其铭文属象形文字,目前已辨认出近400个符号。这些铭文,一般按从右到左方式书写,但每换一行,书写方式就变换一次方向,这说明其文明已进入了很高的阶段。但由于至今未释读成功,我们还不能从这些文字中得到关于当时社会的信息。雕刻物中还有一种是砝码,它通常以燧石为原料制成立方体,按1、2、4、8、16、32,直到12800的级数制作。而丈量尺则用象牙或贝壳制成,以33厘米左右为“1尺”,以50厘米左右为“1腕尺”。
此外,哈拉帕文明已经有了非常齐备的陆路、水路交通工具,如牛、骆驼、驴以及车、船,在一些遗址还发现了陶车、陶船和铜车等模型。在印度河地区和两河流域地区出土的发运货物的印章和封泥,在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均有发现,这也足可看到这一文明的对外贸易不仅局限在对印度河流域的其它地区,而且还通过陆路和海路发展到了伊朗、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
哈拉帕文明的发现表明,古代印度河流域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它为后来印度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哈拉帕文明的衰落
哈拉帕文明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地处热带,全年温度变化很小。据研究,在地球的气候变化史上,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气候大体是温暖稳定的,只是偶尔会出现小冰期,那时地球正处于竺可桢先生所说的第四纪冰川后的“温和气候时代”,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长着茂盛的热带森林。所以这一时期印度河流域的气候适宜,自然环境平衡,人们生活在稳定、祥和的大地和森林的怀抱中。正如大约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希腊人、古巴比伦人在茂密的森林之基上建树了璀璨的青铜文明一样,哈拉帕文明也是在热带森林环境中创造出的辉煌文明。
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文明在兴旺发达了几十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却突然衰落,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之光便熄灭了,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学者们也有各种不同的推测。
有学者认为,哈拉帕文明的衰落是雅利安人入侵的结果,这种学说曾经盛行一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在公元前1500年以后,而哈拉帕文明在此以前就已经衰亡了。所以有学者认为,哈拉帕文明的衰落,与当时的生态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哈拉帕文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增长,制陶业和青铜冶炼业的进步和发展,迫使这里的人们更加变本加厉地烧林开荒,当越来越多的森林被耕地和烧荒地所取代时,水土流失的现象产生了,再加上由此引起的区域气候变化,使得这里的气候和生态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哈拉帕文明也就日益衰弱了。到了后来,他们再也无法抵御雅利安人的入侵,哈拉帕文明也因此走到了尽头,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