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教学基本技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基本技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学中的对话,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独白式而言的师生间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手段与方式,是师生间借助语言进行的思维的相互转向,是对话主体心灵上的相互回应,也是人与文本、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理解和反思。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对话 技能

义务教育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主要是倡导让学生自己去“倾听”,维护读者(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言说”权。以往阅读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记”教师的分析和“思考与练习”的答案,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复核那些分析和答案,以至对分析和答案有所理解、体会。语文课标则要扭转这种模仿他人(教材编者、教参、教师)的阅读教学,要求语言教学摆脱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提倡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分享彼此的观念和人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在平等与合作的平台上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的过程。专家们指出,教学对话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互动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是向生活和生命开放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掌握教学对话的技巧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是教学对话的前提。真正的对话总是保持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意味着对人真诚的倾听、尊重和宽容。以往以教师为主体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论,都将师生放在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学生、知识都是一个个独立、封闭的个体。教学对话主张任何参与者都非个体而为客体,要建立起教师和学生双适应、双发展,交互性与平等性的教学关系,使师生共同承担对话主体的职责,由此避免单项传递式教学在课堂中的泛滥。

二、要创设对话教学氛围

这是教学对话的环境条件。对话教学需要在支持、信任和肯定他人的氛围中进行。支持是教学中的一种彼此协调互动氛围。参与者不需要通过竞争、反驳或扭曲意义进入对话,也无需讨论式的思想碰撞,只要感兴趣,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对话。信任是教学对话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对话教学要求交互性的存在,而保证交互性得以实现的关键则是信任。信任使对话成为平等关系,彼此得以开放与回应。离开了信任,教学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为家长式的操纵。肯定他人是交互性对话关系达成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意识到并珍视学生的独一无二性,对学生的价值与潜能要有深深的敬意,要有一种发现学生能成为什么并坚持使之潜能得以完成的意志力,以避免用任何其他的假设使对话落入“我——他”关系。

三、要把握教学对话策略

这是教学对话的重点。首先,引导学生树立对话的意识。不要过多的探讨教师首先提问的策略和艺术,而应更多的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首先提问可以摆脱教师首先提问带来的束缚,使问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明白,对话不仅是发言,也包括倾听,倾听才是关键。

其次,把握基本的对话规则。这是对话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真对话本身就是一种约束,一种规则。它要求对话者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主题的探讨。不遵守这种自我约束的规则就是对对话的一种挑战,就容易造成假对话的出现,对话的有效与深度就会出现问题。比如,为了各自利益而保留自己的部分意见,对话的深度可能就会受影响。

四、有效对话离不开知识的支持

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母语的认识,对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运用的规律的了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一般是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离开了语言文字知识为基础,读写听说知识作指导,学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感情就会浪费许多时日,观察力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对话不是削弱知识,而是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只要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就能够有效提高对话的质量。

五、有意识地与对话参与者共享阅读成果

个体的现实生活经验,总不免单调,而文本及对话参与者能够呈现丰富而复杂的人性。通过对话,参与者分享彼此的观念,检验他们的知识和理解,实现对现实人生有限经验的突破和超越。对话所提供的替代性满足,经验共享,让对话者诗意地栖居于自己的心灵。经验的唤醒与更新、交流与共享,实际上是教学对话中个体生命介入的重要标志。有意识地分享对话参与者的经验、阅读成果等,是教学对话的重要策略。

六、注意态势语言的使用

身势语(体态语或行为语),具有传授信息、表达、交流、诱感、控制调节教学进程和组织管理课堂功能。在对话中,教师要伴随教学言语的表达灵活恰当地使用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肢体语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对学生的发言适时表示肯定、赞同、应允、敬意、满意、理解、支持、惊奇、自豪、友善、热情、亲切、诚挚等,以缩短有声语言对课堂时间的占用,创设出更为和谐热烈的对话氛围,有效地组织课堂对话,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总之,教学中的对话应着意于在不同意见和见解之间建立一种互生关系。对话的理念和精神使师生在对话中精神相遇、心灵沟通,在思维同步、认知共振、情感共鸣中实现思想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