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改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引向纵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改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引向纵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之后,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实施成果有怎样的回应与反思呢?作者结合农村小学学情与音乐素养评价谈谈对小学音乐课堂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评价 反思 课堂改革

我校处于城郊结合部,生源80%以上为外来农民工子弟。结合实际情况及课标的学段要求,教师对所教班级尝试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制定了一套音乐素养评价标准,并注意联系教学,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那么现行的小学音乐课堂模式的成效到底如何呢?我们由调查数据一看端倪。

一、研究对象

六X班全体学生43名,男生27名,女生16名。

二、研究内容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学科分段目标,确定了以下调查内容:

(一)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

(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三、研究结果

优秀(100-90分)——A类良好(89-70分)——B类尚可(69-60分)——C类加油(59分以下)——D类

(一)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

1.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A.24人56% B.13人30% C.4人9% D.2人5%

2.体验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不同情绪的音乐。

A.32人74% B.9人21% C.2人5% D.0人0%

3.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能说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风格。

A.9人21% B.14人34% C.16人37% D.3人7%

(二)表现音乐的能力

1.学习课堂乐器(竖笛)的演奏,能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A.14人33% B.13人30% C.9人21% D.7人16%

2.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符号。

A.8人19% B.19人44% C.11人26% D.5人 11%

3.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在情节性音乐表演中担当角色。

A.29人66% B.9人21% C.6人13% D.0人0%

4.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用自然的声音唱出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A.13人30% B.15人35% C.14人33% D.2人2%

(三)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1.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A.9人21% B.13人30% C.17人40% D.4人9%

2.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A.7人16% B.20人47% C.9人 21% D.7人16%

四、研究情况分析及反思

(一)横向分析

1.由调查表可以看出在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这部分中,“体验和描述不同情绪的音乐”是学生最容易做到,也是优秀率最高的。而带有记忆特征的部分,例如熟知各地民歌、民间歌舞、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情况就不容乐观,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他们听得懂音乐,也能浅显地理解音乐。后者由于受到地理、人文等知识的局限,加上音乐课程设置的特性导致欣赏过程都是“一遍过”,学生所接受的新知识没能得到巩固和拓展,因此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是浅薄贫瘠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三多”,即“多听、多看、多感受”,并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设计加深音乐记忆。

2.由表现音乐的能力这部分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学生既乐于参加又有非凡表现。对于知识技能(认识常用符号)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显然没有这么浓厚,因此得分率并不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能力掌握先行,在此基础之上再认识相应的知识符号。对于器乐及歌曲演唱的部分,由于缺乏表演环境和自信,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有展示演练的机会,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人前表现的自信心。

3.想象力是智慧的“翅膀”。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无所谓创造。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音乐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会想象、有智慧、很有个性。在艺术想象和创造力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其实是愿意表现和创造音乐的,但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创造它,而男生在这方面显得更欠缺,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如舞蹈、律动显然没有女生来得驾轻就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他们的思维创造空间。如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这首乐曲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片段:

师:在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哪些自然中的声音?(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风声、雷声、雨声等等)

师:我们能不能自己创造这些声音呢?小组讨论,用我们身边的物品创造、模仿出这些声音。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自备物品和教室里现有的音源,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这段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他们抖动塑料袋、纸张、书本表现风声,撩起水桶里的水模拟雨声,用铁皮的铅笔盒互相碰撞模仿雷声,教室里响起了风声、雨声、雷声等。)

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就是音乐的源泉,只要大家平常用心观察、发现这些声源和音源,并把它们运用于音乐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纵向分析

从学生的三类素养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的音乐能力表现呈金字塔状,即:

1.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在塔底,最容易掌握,这部分的优秀率也最高,这说明学生的内心是愿意了解音乐的也是喜爱音乐的,因此在难度不大的这部分,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色。

2.位于塔中的是表现音乐能力的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不只停留在聆听和感受上,而逐渐转化到愿意合作表演,用身体、声音或者器乐表现音乐,融入音乐。只是这时候的一些知识技能对很多学生来说还稍显困难,比如,在学习《跳柴歌》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可让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演这首歌曲:校合唱队的学生采取了演唱的形式;有的学生采取打节奏或打柴的形式,因为他们更擅长节奏的演奏;有的学生在歌曲前奏时采取朗诵的形式。这是学生从形式上与经验自觉联系的范例,在评价时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让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想要的“桃子”。这样,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更浓厚,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才能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3.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少,自然也就想得少、创造得少。因此,每每遇到需要孩子发挥具有童真的想象时,一个个课堂中的“精彩”都似乎变得可遇而不可求。当然,艺术想象与创造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学生的大胆协作,尝到了创造的快乐和甜头,学生才会明白什么是创造音乐,如何创造音乐。我们不该让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项目上,而应该让学生投入到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

其实,擦亮一根火柴,我们就可以点燃一片天空,新时代的音乐老师要走在教学的前沿,做那手持火把,带领学生进入音乐天堂的引路人。让快乐的音乐课堂能够还学生一个梦想舞台。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上海出版社.

[2]刘堂江.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三).中国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