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临床选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针灸结合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5例疗效观察
富 寅 李永华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针灸银杏达莫注射液 维生素B1、B12
近年来我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采用了针灸结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和维生素B1、B12。的方法进行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共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3~65岁,平均40.6岁;病程4~18年,平均4,5年。
纳入标准①按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②感觉异常。如肢端麻木、手套袜套感,刺痛、闪击痛或灼痛,冰冻样或踩棉花样感觉。⑧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背动脉搏动正常。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控制血糖标准:空腹血糖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在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达到纳入标准。西药给予维生素B1 100 mg和维生素B12 500 μg,肌肉注射,1次/d,连续2周。中药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连续2周。针灸治疗主穴分为两组:①气海、关元、丰隆、三阴交;②脾俞、肾俞、环跳、飞扬。余穴随症选配,瘀血较重者加血海、肝俞;痰浊明显者加阴陵泉、地机;足部麻木、疼痛为主者加太冲、太溪;腿部麻木、疼痛为主者加足三里、中都;手麻木、疼痛为主者加合谷、中渚;上肢麻木、疼痛为主者加曲池、外关。1次/d,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连续2周。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浅感觉及肌腱反射改善或恢复。②有效:症状减轻,浅感觉及肌腱反射好转。③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结果
显效8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57%。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消渴日久,久病入络,气阴两虚,血瘀阻络,络脉空虚,络失濡养而成。早期归属于痹病,属“血痹”,后期归属于痿病,属“筋痿”范畴。银杏达莫注射液是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是银杏提取物和双嘧达莫,银杏提取物中含有多种黄酮和萜类化合物,具有调解血管张力,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微循环灌注,改善周围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维生素B1、B12参与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合成,促进髓鞘的形成和轴突再生。穴位针灸可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运行气血,营运四末。三者联合起来既改善了肢体血液循环,又促进了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小儿内病外治之敷脐疗法总结分析
马长春 冯晓纯 马 丹
关键词 小儿 内病外治 敷脐疗法敷脐疗法
上呼吸道感染夏氏采用小儿退热贴(柴胡、栀子、细辛、金银花、胡黄连)敷脐,8小时换1次,72小时为1个疗程,并用常规抗生素及抗惊厥药对症治疗。小儿退热贴对小儿退热的疗效较好,且对患儿的白细胞、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孙氏等用金玉散(黄芪、防风、莱菔子、鸡内金、五倍子、乌梅、淫羊藿、山茱萸、女贞子、栀子、板蓝根、穿山甲、蜈蚣等份研末)与食醋调敷于脐部合左旋咪唑常规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
小儿腹泻杨氏等采用自拟中药敷脐散(五倍子50g,人参芦3枚,生地榆,30g,白胡椒20粒)治疗小儿腹泻100例,阳虚者加补骨脂、肉桂各5g,风寒证加白芷3g,湿热证加黄连3g,伤食者加莱菔子5g,研末用陈醋或植物油调和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
厌食陈氏等嘲运用自制运脾散(丁香、吴茱萸各3份,肉桂、细辛、木香、白术各1份烘干研末),加酒调成糊状敷脐,24小时换1次,7~10天为1个疗程。
腹痛侯氏等 用桂姜止痛散(肉桂、高良姜、小茴香、白芍、木香、香附、厚朴、乌药、甘草等量研末)治疗小儿腹痛,伤湿止痛膏将散剂固定,用艾条灸30分钟,每日2次,6天为1个疗程。
腹胀程氏 用消胀散(三棱、莪术、大黄、党参、黄芪,比例为1:1:1.5:1:1)敷脐,每次取药10~20g。治疗腹胀患者22例,其中热结肠腑者(13例)用蒜汁调成糊状敷脐;寒滞肠腑者(9例)用姜汁调成糊状敷脐。结果所有患儿腹胀消失,腹痛减轻,肠鸣音恢复正常,敷贴最少1次即愈,最多6次显效。
口疮 赵氏治疗40例口疮患儿,黄连10g,肉桂2g烘干研末,纱布包敷脐固定,若3天后未愈,再敷1次,结果30例患儿3天而愈,10例6天而愈。
便秘 李氏等用中药大黄100g,枳实100g,厚朴50g,芒硝50g研细末敷脐治疗习惯性便秘。
自汗 吕氏等用牡蛎糊(煅牡蛎10g,五味子、浮小麦、黄芪、党参各9g,麻黄根、白术各7g,研细粉,醋调成糊)敷脐治疗小儿自汗,24小时换1次,4天为1个疗程。
夜啼 任氏用夜啼散(五倍子6g,炒莱菔子3g,木香3g,白芍3g,朱砂0.5g,蝉蜕3g,甘草2g),研末,醋调成糊状,睡前敷脐治疗小儿夜啼,12小时后揭开,3天为1个疗程。
遗尿 张氏等用丁香10g,九香虫20g,益智仁20g,桔梗5g研细末,白酒调敷脐治疗遗尿证,每晚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并配合按摩治疗。
瘙痒性皮肤病 贾氏用加味止痒散(红花、桃仁、杏仁、栀子、荆芥、地肤子、蝉蜕、白术等量,冰片适量研末)2g敷脐,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讨论
目前敷脐疗法广泛应用于儿科各种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应用最广,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敷脐疗法长期不被重视,目前所用剂型多为自制,不易推广。故今后应对脐疗方剂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运用现代药学成果,制成成药进行推广,并结合现代手段(声、光、电磁等)创制脐疗新器具,以适应现代临床发展需要。
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58例疗效观察
许慧萍
摘要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确切,用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使用安全。
关键词 冠心病 黄芪注射液
笔者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5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2007年10月随机选择具有胸痹主症,诊断明确的108例病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8例,年龄65~92岁,平均72.9岁;病程6~31年,平均12.8年。对照组50例,年龄60~89岁,平均66.8岁;病程5~29年,平均10.6年。合并高
血压31例,高血脂23例,糖尿病18例,心律失常4例。
病例选择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心痛协作组1989年6月修订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充分休息,低脂饮食。西药常规治疗,口服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等药物。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律失常的患者常规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0~30mg静滴,连用14天。
观察指标胸痛疗效、心电图的变化,中医证候,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等,药物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7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②有效:静息心电图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15mV以上,但未正常,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③无效:未达以上标准。
结果
胸痛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77.59%,其中显效15例(25.87%),有效30例(51.72%),无效13例(22.41%)。对照组总有效率36.00%,其中显效6例(12.00%),有效12例(24.00%),无效32例(64.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心电图疗效试验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53.45%,其中显效10例(17.24%),有效21例(36.21%),无效27例(46.55%)。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22.00%,其中显效5例(10.00%),有效6例(12.00%),无效39例(78.00%),两组心电图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心悸、气短、头晕总有效率84.48%,其中显效21例(36.21%),有效28例(48.27%),无效9例(15.52%)。对照组总有效率56.00%,其中显效10例(20.00%),有效18例(36.00%),无效22例(44.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使用安全。
讨论
冠心病属祖国医学的“胸痹”范畴。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中老年人正气内虚,五脏渐衰,是冠心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其气虚血脉运行不畅,瘀于脉道,不通则痛,故治疗大法为补气活血。
黄芪甘温,入脾、肺经,善补益肺脾之气,主要含皂苷、黄酮等,能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现代药理分析,黄芪有明显改善心功能及抗氧自由基作用,可减少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害,保护心肌细胞功能,并能通过扩张血管而降低血压。因此,以补气为主,兼以养心通脉的辨证治疗,更符合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本研究显示,试验组使用黄芪注射液后胸痛、心电图变化以及胸闷、心悸等中医证候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黄芪注射液价格低廉,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通络益气汤合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血瘀气虚证30例临床观察
张 姝
摘要 目的:观察通络益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血瘀气虚证的有效性。结论:通络益气汤治疗中风病血瘀气虚证的恢复期患者总体疗效上优于脑安胶囊,为治疗中风病恢复期血瘀气虚。证的理想药物。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恢复期 血瘀
气虚证通络益气汤
近年来,我们采用通络益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血瘀气虚证,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观察病例60例,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中风,疾病分期为恢复期[(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辨证为气虚血瘀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75岁,平均51.34±8.23岁;病程为发病后2周~6个月,平均病程1.6个月。对照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5~72岁,平均53.41±8.56;病程为发病后2~6个月,平均病程1.8个月。上述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病情分布、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伴高血压者系统降压;伴糖尿病者系统降糖治疗。治疗组加用通络益气汤,1剂/d,水煎,分2次口服。方药组成:水蛭10g,黄芪30g,三七10g,丹参20g,川芎10g,甘草10g。两组用药时间均为4周。对照组加用脑安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判定的依据:①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②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0级: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1级: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2级:基本独立生活活动或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3级:部分生活活动或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4级:可站立步行,但需人随时照料。5级: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人照料。6级:卧床,有部分意识活动,可喂食。7级:植物人状态。③临床疗效判定分级标准:a、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b、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c、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d、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e、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数据采用Radit分析。
讨论
临床观察证实,中风病急性起病多见风火相煽、痰热壅盛、瘀血阻络、气血逆乱等实证,随着病情发展,邪实未除,而气虚已现。通过辨证,进入恢复期的中风病患者绝大部分为血瘀气虚证,气虚加重血瘀,血瘀又可阻碍气机,耗伤气血,二者互为因果。故治疗上治以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为法,恢复期病机仍以血瘀为主,故重用活血化瘀,兼以益气,使气旺血行。方中水蛭破血化瘀为君药,破血消痰而不伤阴
之良药。黄芪功兼益气扶正与通行血脉为臣药。三七活血化瘀、止血定痛,、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三药共为佐药。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相合补而不滞,祛瘀不伤正,标本兼顾,共奏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之功。
本研究证实通络益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血瘀气虚证有较好疗效,且安全可靠,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红花注射液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54例临床疗效观察
郭环宇 赵树华 王长宏
摘要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结论:红花注射液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红花注射液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4月~2007年6月住院及门诊治疗患者54例。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8~43岁,平均20岁。临床表现发作性肉眼血尿16例,镜下血尿24例,血尿合并蛋白尿14例。其中37例患者曾有典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史。
全部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①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和(或)托续性镜下血尿;②伴或不伴轻度蛋白尿(尿蛋白定量
治疗方法采用红花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1次/d。配合口服肾炎灵胶囊,6粒,3次/d,疗程1个月。要求病人休息,并根据病情予以六味地黄丸、复方雪莲胶囊口服,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治疗结束后连续3日,每日查尿常规,尿蛋白或红细胞均已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②好转:治疗结束后查尿蛋白及红细胞均消失,但劳累或其他因素影响后又复发,继续按原方案治疗后尿常规又转至正常。③无效:经2~3个疗程治疗后,复查3次以上尿蛋白及红细胞均未减少,个别病例反而增加,虽经治疗半年以上病情无变化甚至转变为其他类型肾小球肾炎。
结果
54例患者中痊愈39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治愈率72%。4例无效患者均为既有蛋白尿又有血尿者。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匿性肾小球肾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有着不同病理类型的肾脏免疫炎症性疾病。在肾脏免疫炎症过程中,各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参与,导致肾小球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正常的细胞凋亡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肾脏病理损害。肾实质内的高凝状态是各种肾脏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祖国医学虽无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应记载,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断思路,认为本病属“腰痛”、“虚劳”、“血尿”等范畴。其病因由于素体阴亏,感受外邪,以致邪毒扰。肾,损伤肾络或阴虚内热,迫血妄行,而导致血尿。精微物质储于肾内,由于肾失封藏,不能固摄,精微下注,故见蛋白尿。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故治疗以滋补肾阴,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本病缠绵,易反复发作,病久阴损及阳,亦可导致气阴两虚,因虚致瘀。久病则气虚,血运不畅,瘀血内阻而临床出现腰痛、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舌质暗淡或有瘀斑点、脉沉涩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能提高肾血流量,改善肾脏血液循环,促进纤维组织的吸收。治疗不能见血止血,应采取祛瘀止血的方法。
红花注射液是中药红花的提取物,其性辛温,归肝、心经,具有理气活血、祛瘀通经、散瘀消肿、降血脂、止痛、补心等作用。《本草纲目》指出其可“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其有效成分有红花黄色素、红花醌苷、红花素、新红花苷等,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扩张外周血管、使微循环障碍的血流加速等作用,有利于改善肾脏病患者的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和肾血流量,从而改善肾功能。
另外还有轻度兴奋心脏、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减轻作用,并使心率减慢,心电图ST段抬高的幅度显著下降。实验证明应用红花注射液可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和氧的供应,促进肾脏的修复,使肾小球滤过增加,防止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延缓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和发展。
本观察提示红花注射液可以延缓肾脏的损害,是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有效药物。
平衡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67例
孙东华 李晓春
摘要 目的:观察平衡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结论:本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平衡针 针刺治疗
资料与方法
本组67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年龄15~26岁。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行前后急性发作性小腹疼痛。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开始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呈阵发性下腹和腰骶部绞痛,重者可见面色苍白、冷汗、全身乏力、四肢厥冷乃至晕厥等。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治疗方法①取穴:痛经穴,即膻中穴。仰卧,在胸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正当两乳之间。②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胸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28号3寸毫针向前平刺,使针尖沿皮下向前刺入2寸左右,然后上下提插3次,在提插的同时嘱患者深呼吸3次,然后出针即可。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疼痛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②显效: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③有效:疼痛减轻,症状好转。④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结果
67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41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100%。
讨论
对于原发性痛经,中医认为,患者情志不遂、起居不慎,或感受风寒暑湿燥热六淫之邪,加之素体虚弱,则会引起痛经。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常见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和肝肾虚损5型。治疗时以通调气血,活络止痛为原则。
平衡针疗法突出了一病一穴,快速针刺,即时观察,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它以针刺为手法,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在大脑中枢的调节作用,依靠一病人自己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治愈疾病的目的。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认为膻中穴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特效穴位,对于各型痛经均可治疗。而且平衡针法简单易学,方便适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应用。
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慢性泄泻43例疗效分析
平 宋俊建
笔者应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慢性泄泻43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43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
23例,女20例,年龄19~65岁,病程8个月~17年,经中西医治疗35例,未治疗8例。诊断为慢性肠炎30例,过敏性结肠炎5例,肠道易激综合征8例。实验室检查:少数病例粪便中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9例培养霉菌阳性。除去其他原因导致的泄泻。中医辨证属湿热蕴脾,脾虚失运。
治疗方法清热祛湿,健脾升阳,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物组成:葛根9g,黄芩9g,黄连6g,秦皮12g,蒲公英24g,’党参15g,炒山药15g,炒薏苡仁15g,柴胡6g,陈皮12g,川厚朴9g,炒芡实12g。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7天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次数每日2次以下,大便形状恢复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下,大便形状基本恢复正常。⑧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大便次数稍多,每日3~4次,基本成形。④无效:临床症状、大便形状及次数均无好转或恶化。
结果
43例患者治疗4个疗程,临床治愈15例(34.9%),显效19例(44.2%),有效6例(14%),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1%。
典型案例
患者,男,41岁。2007年6月17日初诊,大便溏泄2年余,每日4~6次,晨后起便,每餐后必泄,夹有完谷,食油腻食物尤甚。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时有口干。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黄薄腻,脉缓弱。多次诊疗效果不佳,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中医辨证为湿热蕴脾,脾虚失运。治宜清热祛湿,健脾升阳。方药组成:葛根9g,黄芩9g,黄连6g,秦皮12g,蒲公英24g,党参15g,炒山药15g,炒薏苡仁15g,柴胡6g,陈皮12g,川厚朴9g,炒芡实12g,炒二芽各12g,白蔻仁9g。服药1个疗程,大便每日2~3次,腹胀减轻,饮食量增,乏力症状改善,续服3个疗程,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次。
讨论
笔者认为脾虚湿阻是发病的关键,脾主运化升清,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此即《内经》所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之意。泄泻日久脾虚益甚,湿邪内停,日久化热,湿热蕴脾,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这是泄泻缠绵难愈的病机所在。虚实夹杂之证,补虚而不祛实,实则更实;祛邪而废补正,虚则更虚;故本病的治疗应虚实兼顾,清热祛湿以祛邪,益脾升阳以扶正,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葛根芩连汤具有清热祛湿升阳止泻之功,方中葛根、柴胡升发脾胃生发之气而止泻,黄芩、黄连、秦皮、蒲公英清热解毒燥湿,党参、炒薏苡仁、炒山药健脾益气以培本,陈皮、厚朴燥湿理气宽中,芡实涩肠固本。湿热除,脾气健,清气升,升降复,则泄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