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小组成员的权力均衡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语文课堂学习小组活动较为普遍,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同时,也有不少教师只是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视了课堂小组教学的效益。因此,课堂小组学习如何掌控问题,颇值得关注。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与优势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法,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主要操作流程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教师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问学生:“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要在李白坐上船‘将欲行’的时候来送呢?”学生们立即展开热烈的小组讨论,答案可谓异彩纷呈:
生:可能汪伦出去买酒了,李白怕汪伦伤心,便不辞而别;汪伦回来没有见到李白,估计李白刚走,就赶紧来送行了。
生:也可能已经在汪伦家里告别过了,但汪伦想到李白喜欢喝酒,就又提着酒壶踏歌而来再送一程,希望友谊深厚久长。
生:我们估计他们两人原不在一起,汪伦刚听别人说李白走了,所以匆匆踏歌赶来送行。
生:汪伦是故意晚来,想给李白一个惊喜……
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绪得到了“自由”飞翔:汪伦踏歌送行的各种理由、各种情形,在学生眼里、心中都显得合情合理,学生的情感与个性也得以充分地彰显。正如孙老师课后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让学生自觉体验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学生自然而然会使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到得陶冶、人格得到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参与锻炼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和教师垄断整个课堂的信息源而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
然而在日常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课是热闹有余,深思不足;或是少部分同学热情高涨,大部分同学则为看客,明显存在着小组成员课堂权力不均衡现象。
据笔者归纳,当前课堂小组学习组织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师分配任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搭配与权力均衡问题;
2. 学习好性格外向学生发言多,性格内向学困生多保持沉默;
3. 学生天南海北东拉西扯,高谈阔论,多偏离教学内容之外;
4. 小组成员“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
5. 小组讨论过于放手,教师自己靠边站;
6. 小组间交流时师生没能给予小组代表的汇报以及时客观的评价;
7. 表面热闹,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8. 不利于“课堂安静”及独立、深层、个性化思考。
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未能对小组成员的权力进行恰当的控制。
在课堂小组学习中,教师的控制与学生的自主是相生互存的。没有控制学生自的课堂,就像是平安夜里放飞的孔明灯飘上天便了无踪迹;而过于控制学生自的课堂,则又变成了装着新娘的大花轿好看不自由。因此,新课改的自主课堂与学生自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左不得,也右不得,如何把握自主与控制的界线与分寸,这就是教学与管理的艺术了。
学生听课会有所听、有所不听,所学知识会有所进、有所不进,原因在其为着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而听课;同样,很多教师的教学也是为自己的。这也正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过于按既定预案赶进度的原因了。这正是课堂管理中“控制与自主”中“控制”占主导地位的结果。这样的课堂中的学生得到的一定不是真自主,即便有自主平台摆在那里,学生仍是始终被教师牵着“牛鼻子”往前赶,想吃的草没吃到,不想吃的草硬往嘴里塞,所以课堂效率不会高。
长期以来,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都是课堂权力的强势占有者,导致学生权力受阻,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自主、伪自主或干脆不自主,于是学生便永远失去了主动向前的精神,这将是最可怕的。当然,也并不是教师给了学生权力,学生就能够自主展示权力。因此,唤醒学生内在的自主精神,仍是教师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只有激发出学生自身真正的内驱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真正确立。
三、 小组成员权力的理性定位与策略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权力似乎总扮演着一个惩戒和压制的角色而与人的自主不两立,然而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控制是权力,自主也是权力,这正是教师与学生相处的逻辑关系。事实表明,权力的存在并不压制学生的自主,相反它会使学生自主更加规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怕给学生自主的权力,关键是课堂教学整个权力系统的建构是否科学与恰当,是否以学生的个体优化发展为前提。
例如笔者在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长春藤叶》时,为了激发每一位小组成员的自主探究能力,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仔细、深入阅读文本,小组讨论,正反探究,写下你的观点和文本依据,要求“正说正有理,反说反有据”:
1. 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着墨很多的看藤叶的琼珊?还是着墨较少的画藤叶的贝尔曼?
2. 贝尔曼一辈子作画无人欣赏,风雨夜中的最后一次作画,是否真能画出绝世真品?
3. 作为青年画家的琼珊,她内心里究竟是否知道那最后一片藤叶是有人画在墙上的?
4. 在肺炎来袭的日子,贝尔曼先生急病而亡,整天陪伴琼珊的苏艾却为何不曾患病?
5. 琼珊的病情好转,究竟是否得益于一片藤叶,还是得益于信念,还是医生的治疗?
6. 小说结尾写琼珊病情好转,贝尔曼急病而亡,究竟是歌颂生得伟大还是死得光荣?
……
这组问题顿时激发出了学生内心的探究兴趣,每位学生自觉主动地细读小说、搜罗证据、自觉判断、刨根问底,先是思索,一片沉静,而后又讨论得热火朝天……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探究成果时,甚至当场就有别的小组成员站起来反驳,汇报环节演变成了一场辩论赛,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选题,组员分工,人人参与,人人思考,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学习权力都得到了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生的认知是多元的:面对同样的文本,每一个学生都尽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运用自己独特的的认知方法,遵循自己的思维路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追寻着自己心中的理想答案。
再比如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问题:评判主人公的标准,不应该单纯的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该看其在全文中是否有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这篇小说通过讲述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因此主人公应该是老画家贝尔曼。
每一位教师面对教育的发展与多元演进,自当与时俱进,自觉适应教育的内在规律与外在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学情实际,摸索出最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小组权力控制规律和方案。无论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还是对于教师教学而言,都是一个道理:只有最适合学情的,才是最好的。
综上所述,教师组织课堂小组学习,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细化小组成员分工,对课堂学习小组成员的权力进行恰当有效的控制,同时处理好小组讨论活动的放与收的关系,方能如渔民撒网时手里攥着的提纲,放收自如,做到“落霞鱼满仓,心里歌欢唱”,从而立足根本,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