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小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小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还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小学数学课本中现有的数学符号运用较广泛,数学符号化语言要求精确而严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符号感,对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感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什么是数学?罗素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符号本身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它准确、清晰,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是接触符号的开始,是数学王国的开门钥匙。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呢?

一、在生活中逐步渗透,让学生认识符号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符号,比如标志“P”表示可以停车,铁路、公路、航空都有它们各自的标志,地图上也有各种标识,还有孩子们喜欢的KFC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符号,它们都表示特定的含义,而在数学中也是充满了符号。现行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各种数学符号的教学,并且贯穿整个六年12个分册里。面对如此多的符号,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符号化过程,使学生认识符号,逐步理解符号的意义。

1.借助具体情景理解。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学会创设情景,使他们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唤起已有的经验,经历把知识符号化的过程。

例如:儿童在学习1到5的认识时,教材并没有直接呈现1到5这些数,而是通过实物、画片,在具体情境中数出1位老师,2盆花,3个女孩,4个气球等,然后呈现对应的圆片和数字,这样使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这些数所表示的意义,它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再例如新教材第二册统计教学,教师创设“统计哪种小动物最受班级小朋友欢迎”的实际情境,有的学生用1、2、3来表示;有的学生用画、、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有的学生用打“√”的方法来表示。学生通过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使用自己的个性化符号解决了统计问题,感受到了符号的价值。

2.利用变元思想转化。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用“”或“()”代替变量x,让学生在其中填数。虽然这样的题目只要求学生在“空格”中填一个数,但教师应明白,若将符号换成x,则上述题就变成了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变元思想。可以说变元思想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学生一旦理解掌握了变元思想,那么对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将有很大的帮助。

3.挖掘符号本身的含义。在第一次教学加法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加号”的含义,教师可以首先呈现出场景图,问求一共有几个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学生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达感受到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教师顺势列出算式把两个数用“十”连接,板书3+2=5。教师可以继续要求学生说说加号的意思,让学生通过日常语言与数学语言间的互相转化,理解了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为正确使用符号打好扎实的基础。教师不能只把数学符号当作“一种规定的记号”简单地教给学生,应当把符号化思维渗透于教学的始终,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促进学生主动构建与优化符号意识

“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具体可以理解为: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和解释代数式的意义;用关系式、画表格、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关系式、表格、图像所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具体教学中可以这样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时要选取学生非常熟悉的,且有趣的素材,便于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实施中,用熟悉的知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必要的合作、对话、交流、质疑等给学生更多的探索和表现的空间,发展学生符号感。

(作者单位:山东阳谷县高庙王联校)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