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现象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现象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由来已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表面原因包括教材的分类化、资料的同一化、授课的肢解化、考试的程式化;根本原因表现在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回归诗意语文、关注情感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人文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在人文性的缺失。本来语文之“语”即语言,指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文”即文学,主要诉诸情感和美学特征。现今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也即失去了后一个维度。简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人文性缺失的弊端,本文试图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现状

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学能力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情怀,但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缺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要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语文的工具性即狭义上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人文性则表现为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前者忽视后者,从而导致人文性的流失。

“现在教育的弊端,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是一种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缺失的表现,是一种社会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人文性流失最明显表现为教师重视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更为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附加的可有可无的因子,语文教育正在日益远离人文性。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原因

引起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流失的原因可归纳为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两方面。

1.表面原因

表面原因主要是教材教师方面的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教材的分类化、资料的同一化、授课的肢解化、考试的程式化。

(1)教材的客观化。目前初中语文教材的章节划分是以作品类型为依据的,这样编教材的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某一类文体或某一种写作方法,但也易于导致以下问题。一方面,学生开拓思维的能力受到很大局限。客观化的教材规定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学完成后应达到的结果。在如此细致严谨的计划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很小,开拓思维的能力受到很大局限。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章节划分过于严谨,每一单元的学习任务非常明确,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老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使得他们过于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忽视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性的缺失是必然结果。

(2)资料的同一化。在教材客观死板的形式下,语文课程辅助资料也不出意外地出现同一化现象。辅导资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在解答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拓展而形成的。教材的客观死板、辅助资料的过分同一化,这些都必将导致语文教师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

(3)授课的肢解化。语文课给大多数学生的感觉大多总是无趣的,原因在于即使一篇很有人情味的文章在语文老师肢解化的教学下学生也很难有美的熏陶。多数语文老师把教学放在写作方法上,逐字逐句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使得一篇完美的文章支离破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深远影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语言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考试的程式化。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作文教学亦是如此。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思维活跃、喜爱创新是这一阶段学生的普遍特点,然而模板化的作文从内容到形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往往文学天赋很高的同学就因为不适应这样的模式化作文而在高考中失利。大多语文老师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使得语文教学在程式化的考试制度下一步一步丢失了人文性。

2.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表现在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两方面。

(1)传统观念的影响。“语文”,顾名思义,即语言和文学。近代以来,中小学堂开设“国文”课和“国语”课,“国文”课教授历代古文,“国语”课教材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点,开设的目的是宣扬白话文。全国解放以后才将二者合二为一,称为“语文”。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传统观念中并不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相对于人文性,传统观念更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这种观念是导致人文性流失的历史因素。

(2)升学压力的影响。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曾经受到质疑,但在目前看来,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在现阶段是最富现实意义、较为可行的。只不过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高考制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最为严重的影响就是使得教育越来越功利,出现了分数至上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语文理科化现象。何为“理科化现象”?也就是说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考试中的答案越来越标准化。有时学生的答案往往很有见解,但是在标准答案的限制下,不得不扣掉他们的分数。长期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判断力,甚至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归根结底,升学的压力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流失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扭转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方法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正如庞学光先生所言,教育是对心灵的唤醒,那么作为其他学科基础的语文教育更应该发挥唤醒心灵的重要作用。如何“唤醒心灵”?最为重要的就是保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具体说来有以下途径。

1.回归诗意语文

“诗意”指像诗一样给人以美的感受。“诗意语文”则是指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应该像诗一样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心灵的洗涤。回归诗意语文,本质上来说就是反对语文教学的功利化,使学生在诗意的熏陶下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这包括语文教师的语言美和作品的文字美两方面。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是感性的、有画面感的,赋予平凡的事物独特的美的感受。在语文教师具备使语言散发美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发现课本中文学作品的文字美,带领学生感悟体验文字所孕育的音律美。“作者寓课文中客观事物的美,能唤起学生美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2.关注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新课标中,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审美愉悦是由于作家输入而储存在作品中的情感力的形式发生异质同构感应的结果,审美愉悦在阅读中即表现为阅读愉悦,阅读愉悦的基本形式是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品味,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感悟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不仅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而且还应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强化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道德并举,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拓展想象空间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很多人都听说过,课堂上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呀?”学生们一致回答:“水。”然而有一个声音与众不同,她说:“雪融化了是春天。”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做法,如果这个小女孩的老师是个死板教条的人,那么她的这个回答轻则被老师忽视,重则引来老师的责备。反过来说,如果小女孩的老师是个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他会选择肯定小女孩的答案,并且让学生们发散思维,“雪融化了是春天,那么同学们还能不能想到其他有相似之处的比喻呢?”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来激励学生,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

4.营造创新氛围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就是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课题教学可以多样化,如课本剧形式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皆有利于创新氛围的营造。

“在阅读过程中,与其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读者的头脑,倒不如说是读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作者的作品;与其说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说是读物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我国学者曾祥芹在《阅读学新论》中的论述。人文性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与工具性同等重要的性质,人文情感是中学语文课堂应该培养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人文性的流失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关注并解决这一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J].1994(4):142

[2]潘宏.也谈如何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4):23

[3]庞学光.完整性教育的探索[M].重庆出版社,1994,5:132

[4]崔立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同创造美[J].教师之友,1997(4):34

[5]徐琦瑶.在阅读教学中推进情感体验[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1):12

[6]苏金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J].教育科学研究,2002(7):16

[7]邢永福主编.现代教育思想[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9

[8]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语文出版社,19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