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肥:融合集结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企业来说,两化融合是对智能化生产的更好诠释;而对城市信息化管理者来说,两化融合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让企业的生产管理、科技研发、营销等更具科学性,帮助企业发展提速,获得更多综合效益。
日前从合肥市经信委获悉,合肥企业信息化建设再度提速,启动了“智慧企业”建设,即用3年时间打造3000家“智慧企业”,2013年建设500家。智慧企业与两化融合的不谋而合,让合肥吹响了融合的号角。
示范的力量
从智慧城市到智慧企业,智慧的内涵被不断延伸和具化,智能化生产对于两化融合做出了更为形象的描述。对于“智慧企业”的相关政策,合肥市经信委给出的解释是,“智慧企业”的建设将侧重基础通信工程、营销服务信息化工程、办公信息化工程三个方面,重点向企业推荐并建设基于终端应用的信息化项目。合肥市经信委将优先遴选符合条件的“智慧企业”认定为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优先推荐优秀“智慧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并在扶持资金上给予优先支持。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合力”)是安徽省首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同时也是合肥市首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安徽合力总经济师张孟青认为,两化融合最大的动力来源于企业,企业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才有动力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2012年,安徽合力宣布全面部署端到端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整体平台,并由此拉开了“第五次管理革命”的第二幕。在此新一轮管理革命中,安徽合力计划进一步把信息化推广到各业务部门,使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部门实现更紧密的协同, 进一步提升合力的整体效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徽合力与实施团队共同设计了一套以IPD(集成产品研发)体系为指导思想、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整体平台为载体的“精益研发体系”整体方案。其中,IPD体系改变了以往“研发是研发部门工作”的传统观点,将研发管理的范畴从研发部门扩展到整个企业,提高研发效率,优化产品结构。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整体平台的首要目的也是支持研发部门将先进的研发管理方法和流程固化,提高企业的研发管理水平。整合IPD体系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整体平台,安徽合力的“精益研发体系”能够帮助研发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紧密协同,提高安徽合力的整体运营效率,加快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通过应用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系统,安徽合力实现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运行,企业制造费用下降7%,准时交付率达到100%,人均年产值上升到157万元。安徽合力是合肥市的传统机械企业,是行业信息化的尖兵,榜样的力量总是能从最实际的角度帮助行业提升整体两化融合水平。
融合新生态
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已经成为合肥市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向高端化、现代化发展,催生新产业形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
自2011年4月工信部正式批复合肥市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合肥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积极探索具有“合肥特色”的两化深度融合之路,推动支柱产业做优做强、新兴产业壮大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调净,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与此同时,必须要注意的是,合肥市两化融合仍处于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多数企业的集成应用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化带动工业,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合肥市实现从设计、管理到制造全过程信息集成运行的企业仅2%,处于部分系统集成应用阶段的占17%,处于单元系统应用阶段或没有开展信息化的占81%。
下一步,合肥将以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以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为切入点,分层分类推进,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包括: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夯实两化融合基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分类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实践。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改造,加快合肥工业转型提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升级,加快构建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知识创新的支撑作用。加速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以科技创新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广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积极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建材、采矿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等。通过有效措施,结合示范区示范企业的带头力量,从点作用于面,扩大示范企业的影响力,帮助实现传统向融合的成功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