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汉市5209名高中毕业生恒牙发育状况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汉市5209名高中毕业生恒牙发育状况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780.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68-01

【关键词】 牙;生长和发育;牙畸形;学生

做好中学生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对提高全民口腔保健水平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武汉市高中毕业生恒牙形态和数目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分布特点,笔者于2008年3月对武汉市口区5 209名17~19岁高中毕业生的恒牙发育状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早期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武汉市口区2008年参加高考体检的学生进行牙齿数目和形态异常的调查,共计5 209人,其中男生2 617名(50.24%),女生2 592名(49.76%);平均年龄17~19岁。

1.2 方法 在自然光线下直接观察口内牙齿的数目和形态,询问病史排除治疗和外伤等因素造成的后天牙齿形态改变者。先天缺牙为口内恒牙缺失( 第三磨牙除外)且该牙位无拔牙史,并经拍摄X线片明确诊断为无恒牙牙胚者。恒牙形态异常的诊断标准参考《牙体牙髓病学》[1]。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不同性别和不同牙位发育异常的患病率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男生共检出各类牙齿异常者141名,检出率为5.39%;女生105名,检出率为4.05%。总计检出人数为246,检出率为4.72%。男生锥形牙、畸形中央尖、先天缺牙和多生牙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缺失牙数为1~4颗。291个发育异常的恒牙中,上颌多于下颌。上颌侧切牙最多,共131个,占45.02%,显著高于其他牙位,主要表现为锥形牙和先天缺牙。其他牙位发生畸形的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下颌切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尖牙>上颌中切牙。磨牙区未发现发育异常牙。

246名恒牙发育异常者中39人左右对称发生,占15.85%;患牙82个,占患牙总数的28.18%。上颌对称发生者27人,占69.23%;下颌对称发生者10人,占25.64%;上、下颌及左、右侧同时对称发生者2人,占5.13%。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各种牙齿数目和形态异常检出率、性别间差异和好发牙位与以往的研究基本相符[2-7]。但恒牙发育异常的检出率低于吴华等[5]的报道结果。调查还发现男生锥形牙、畸形中央尖、先天缺牙和多生牙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吴华等[5]报道女生锥形牙、畸形中央尖和先天缺牙的患病率均高于男生,可能是由于选择的调查对象不同所致。

本调查的各类发育异常牙中,锥形牙最常见,占43.30%;并且主要发生于上颌侧切牙,占90.48%。先天缺牙的发生率为32.30%,好发于下颌切牙,占53.09%。畸形中央尖的发生率为18.21%,均发生于前磨牙,下颌多见,并且好发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占49.06%,与《牙体牙髓病学》中描述的“多见于下颌前磨牙,尤以第二前磨牙最多见,偶见于上颌前磨牙”[1]完全一致,与焦建军等[3]报道的畸形中央尖好发于下颌第一前磨牙的调查结果不一致。

恒牙发育异常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凡能影响牙胚发育的各种外来因素,如外伤、压力、放射线照射、化学药物中毒以及病理代谢产物感染等均可导致牙齿发育异常[7]。应积极开展孕期保健,以预防发育异常牙的发生。高中生相对于同等人群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爱美心理明显增强,应重视学校口腔卫生保健,以及时发现、治疗发育异常牙。

4 参考文献

[1] 樊明文,主编. 牙体牙髓病学.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119.

[2] 张晓霞,冯海兰. 多个牙先天缺失的病例分析及临床分型.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4):266-268.

[3] 焦建军,张学强,陈京奕,等. 邯郸市中学生恒牙形态发育异常调查报告.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1,11(5):339-340.

[4] 高原,段银钟.西安市青少年融合牙状况调查分析. 口腔医学研究,2007,23(3): 336-337.

[5] 吴华,冯海兰. 6 453名17~21岁青年人恒牙发育异常的调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40(6):489-490.

[6] NORDGARDEN H,JENSEN JL, STORHAUG K. Reported prevalence of congenitally missing teeth in two Norwegian counties. Comm Den Health,2002,19:258-261.

[7] 吴奇光,主编. 口腔组织病理学.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3.

(收稿日期: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