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6层螺旋CT在诊断上颌窦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6层螺旋CT在诊断上颌窦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诊断上颌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79例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上颌窦疾病患者用飞利浦brilliance16层螺旋CT按颌面部常规条件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组成像、容积成像技术、CT仿真内窥境等图像后处理,并由2位以上CT诊断医生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 79例患者中,慢性炎性病变59例,良性病变4例,上颌窦癌2例,上颌窦外伤14例。16层螺旋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率89.87%。冠状位重组图像是观察上颌窦解剖结构、软组织、骨组织、病变的显示情况最佳成像方法。结论 16层螺旋CT重建能提供上颌窦的空间关系信息,可作出定性定量诊断,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

【关键词】 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上颌窦;多平面重组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16-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s about maxillary sinus

XIONG Xiao-qiang,LIU Bao-liang,ZHOU Le-fu.Department of Radiology,Henggang People’s Hospital in Shenzhen City,Guangdong 51811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ed value of 16-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s about maxillary sinus.Methods 79 cases with maxillary sinus diseases confirmed by surgery or follow-up,All cases were performed in volume scan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maxillofacial scan by philips brilliance 16-slice CT and three-dimensional(3D) imaging including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CT virtual endoscopy,all the picture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by two radiologists.Results Among 79 cases,there were 59 cases with inflammatory diseases; 4 case with benign tumors; 2 cases with m alignant tumors and 14 cases with fractures.The diagnosis accordance rate for location was 100%,and for the nature of the disease was 89.87%.Coronal images reorganization of the maxillary sinus is the best imaging method to observing anatomical structure,soft tissue,bone tissue and the disease situation.Conclusion 16-slice CT could provide valuable spatial information of the maxillary sinus,to make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iagnosis,clinical value,and help clinicians choosing treatment.

【Key words】 Tomography;X-ray computed;Maxillary sinus;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由于上颌窦的解剖关系以及病变情况对疗效评估及手术方案选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CT扫描已经成为治疗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笔者尝试回顾分析2006-2008年收治的79例上颌窦疾病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探讨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诊断上颌窦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2月至2008年8月在深圳横岗人民医院治疗的79例上颌窦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颌面部肿麻木、鼻塞、鼻异常分泌物、鼻出血、嗅觉障碍,头痛,上牙痛或松动,有明确的颌面部外伤史等。79例患者中,男 44 例,女35例;年龄18~78岁,平均46.5岁。经手术病理证实 25 例,临床随访证实54例,所有病例在行CT检查前均摄有华、柯氏位X线片。

1.2 扫描设备与方法 使用荷兰飞利浦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额窦上缘至上齿槽骨,扫描参数为:层厚1 mm、层距0.5 mm、螺距0.667、每圈时间0.5 s、KV120、MA220,探测器宽度16 mm×0.75 mm,矩阵512×512,将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颌面部光滑算法(smooth A)]及高对比[骨算法(bone D)]薄层(层厚≤1 mm)重组,利用后处理软件多平面重组成像(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成像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CT 仿真内窥境(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以上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对上颌窦病变发生的部位、类型进行分析和统计。

1.3 观察方法 用原始轴位、冠状位重组、VRT、CTVE观察上颌窦解剖结构、软组织、骨组织、病变的显示情况,图像质量标准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优:软组织轮廓锐利,密度分辨率好,骨质层次结构清晰分明,骨小梁显示清楚,无伪影,图像质量好,不影响病变的诊断,良:软组织轮廓清晰,密度分辨率较好,骨小梁大部分显示,有少量伪影,轻度影响病变的诊断,差:软组织轮廓模糊,密度分辨率差,骨质轮廓及骨小梁结构显示不清,影响病变的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对原始轴位、MPR冠状位重组、VRT、CTVE4种成像模式显示上颌窦解剖结构、软组织、骨组织、病变的图像质量采用Ridit分析,P

2 结果

2.1 上颌窦疾病的病变性质 79 例患者诊断炎性病变 59 例,其中上颌窦炎(图1)52例,或伴息肉(图6)12 例,粘膜下囊肿(图4)7例,上颌窦真菌感染 3 例; 良性病变4例,其中上颌窦牙源性囊肿(图2)1例,内翻性状瘤2例,骨纤维结构不良 1例; 上颌窦癌(图5)2例; 上颌窦外伤骨折(图3)14 例。所有病例均进行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16 层螺旋 CT 对病变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9.87%,定位诊断符合率为100%。

2.2 上颌窦解剖结构、软组织、骨组织、病变的显示情况 受检者的原始轴位、MPR冠状位重组、VRT、CTVE均能显示上颌窦解剖结构、软组织、骨组织、病变的显示情况,但由于成像原理和方法不同,因而对其的显示情况也有差别(表1)。

以上数据经Rid it分析,MPR冠状位重组图像与另外三种成像(轴位像、VRT、CTVE)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1682,P

2.3 上颌窦病变的CT表现 本组病例中59例为上颌窦炎性病变,CT表现为窦腔被增厚的粘膜及渗出的液体充填,多呈水样密度,但据笔者观察,有些窦腔内粘液密度较高,CT值可以达到50~70 Hu,可能与分泌物蛋白含量有关,部分病例中伴有息肉,CT可以显示软组织肿块影,粘膜下囊肿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边界光滑,呈凸起的半球状,密度均匀,CT值平均为20 Hu。3例真菌感染表现为窦腔扩大,窦腔内密度不均匀的结节状影并有斑点状钙化。1例上颌窦牙源性囊肿表现为上牙槽骨内囊肿,囊肿与病牙根尖相连,囊肿边界光滑,骨壁变薄,并突入上颌窦内。 本组病例中的2例上颌窦癌表现窦腔内充填软组织密度肿块,窦壁骨呈溶骨性破坏,肿块突破窦壁向周围侵犯。增强扫描后,肿瘤呈轻到中等程度强化,其中囊变、坏死区域不强化,MPR能判断上颌窦癌浸润的方向和范围,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上颌窦外伤骨折表现为上颌骨多处骨质连续性中断,上颌窦窦腔变形,骨壁可见多处骨折,VRT显示上颌骨前侧壁等多处横纵斜行骨折线。

3 讨论

3.1 上颌窦的解剖与常见变异 上颌窦左右侧各一个,前壁有一犬齿窝,是前壁最薄的部分,上缘有眶下孔; 后壁与翼腭窝相邻; 下壁为上颌骨齿槽突,窦腔与牙齿之间仅隔一层薄骨板,因此,牙齿与牙槽的炎症或感染可以引起上颌窦的炎症; 上壁与眼眶相邻,上壁内有眶下管,有眶下神经及血管从此穿过; 内壁上半部是中鼻道的外壁,上颌窦的开口开于内壁上部的半月裂隙内,下半部是下鼻道的外壁。此外,上颌窦还有侧隐窝及上陷窝,侧隐窝是上颌窦扩展至颧骨部分,上陷窝是上颌窦向上扩展,位于眼眶后下。上颌窦的常见解剖变异包括上颌窦过度发育、发育不良、两侧上颌窦未发育、上颌窦内有分隔等[1]。

3.2 16层螺旋CT诊断上颌窦疾病的优势 多层螺旋CT以其扫描范围广、速度快、X 线剂量减低、扫描层厚更薄等优势得到了影像工作者及临床医生的广泛赞誉与认可。特别是近年来问世的技术十分成熟的16层螺旋C T,其超薄层扫描实现了“等体素” 成像,即每一体素在冠状位、矢状位及横轴位三个方向均相等,保证了MPR影像上任意层面空间分辨率的一致,真正做到了高分辨率的“各向同性成像”(isotropy imaging)[2],其中MPR冠状位重组图像完全能够保证质量,据文献[3-4]研究,可以替代且优于常规冠状位扫描,能够清晰的显示窦道复合体区域的解剖结构,笔者观察特别是轴位图像上不好定位的病变,MPR 冠状位重组图像往往可以准确定位,例如本组病例中因颌骨根尖囊肿突入上颌窦内,结合冠状位重组及曲面重建能够清晰看到囊肿从颌骨向上凸入,并见囊肿与病牙根相连[图b]。

3.3 16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成像方法特点

3.3.1 多平面重组成像(MPR) 由于图像层厚薄,间距重叠50%,图像具有高清晰度和连续性,结合冠状、矢状位,对上颌窦病变了解更全面。在观察图像时需要调节窗宽窗位,最佳显示上颌窦各壁及其毗邻关系,国内大部分作者认为冠状面扫描是副鼻窦扫描中最重要的切面,因为冠状位 CT图像和手术入路一致,符合手术医生的视觉习惯,同时冠状面图像对许多重要结构显示最佳[5]。MPR重组图像可以得到符合耳鼻喉科实际需要的鼻窦标准冠状位解剖,对鼻腔内窥镜术前检查和术后复查具有重要意义[6-7]。

3.3.2 容积成像技术(VRT) 所显示的上颌窦与人体解剖结构形态相似,辅以色彩后图像立体、逼真,一目了然地显示整个骨性轮廓的所有结构,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用薄层VR方法,既选定观察的层厚一般在2~10 mm左右,在观察图像时可以随意旋转、剪辑,有利于多个角度观察,尤其在显示外伤骨折方面最佳,与临床医生手术环境非常相似。

3.3.3 CTVE CT仿真内窥镜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CT 检查技术,它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将螺旋 CT 连续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经处理后获得的类似纤维内窥镜检查效果的空腔脏器内表面成像。可显示正常解剖结构,病变位置、范围与功能性内窥镜所见类似。由于CTVE 可任意穿过骨壁进入窦腔,并可在窦腔内以任意角度、方向及距离观察病变,对窦腔内病变的显示非常完整。不同的观察方向对了解病变的大小、阻塞情况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各窦口的观察也采取了有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两种方向,分别观察额窦、蝶窦、上颌窦,这些都是功能性内窥镜检查无法做到的。有人认为 CTVE 对副鼻窦内肿瘤,特别是小的肿瘤的显示能力超过功能性鼻内窥镜,因此,在对副鼻窦病变的检查中,CT 仿真内窥镜成像可作为主要方法运用临床手术[8]。

综上所述,16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能够清楚的显示上颌窦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提供具有丰富直观立体感的图像,在上颌窦炎性反应、肿物、外伤以及观察上颌窦底与牙齿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为临床诊断及手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印,仁青次旺.副鼻窦的CT解剖与疾病诊断.医药杂志,2002,23(4):69-71.

[2] Rydberg J,Buckwalter K A,Caldemeyerk S,et al.Multisection CT: scanning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radio Graphics 2000,20 (6):1787-1806.

[3] 罗德红,梁颖,吴宁,等.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冠状面多平面重建与常规扫描图像的对比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917-920.

[4] 陈松果,明路民,孟凡华,等.眼眶副鼻窦区多层螺旋CT扫描冠状位重建与直接冠状位扫描图像的对比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1):1150-1151.

[5] Zinreich SJ.Functional anatom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Am J Med Sci,1998,316 (1): 2212.

[6] 周汝环,谢金.鼻窦 CT 冠状位扫描对鼻内镜手术的价值.安徽医学,2006,27(1):42-43.

[7] 李院华,胡爱生,康红祥.螺旋 CT 多平面重组在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放射学实践,2004,19(12):899-900.[8] 何亚奇,漆剑频,王承缘.CT 仿真内窥镜对鼻腔及鼻窦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放射学实践,2002,17( 5) :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