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0例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0例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044-01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方法和临床治疗。方法:我院于2001年~2011年产科发生60例DIC患者,岁其临床表现及特点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一定量的抗凝血药物和补充血液制品等,经抢救成功57例,8例因原发病因素切除子宫;3例因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分娩过程中大量出血,且血液不凝,结合病史及综合因素分析,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等;临床针对引起DIC主要诱因进行防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早使用抗过敏、降压、扩容等药物治疗,能有助于提高DIC治愈率。

【关键词】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方法;临床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许多致病因素而导致形成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1]。我院产科2001年~2011年十年间共发生60例DIC,本研究就针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临床DIC的诊治水平,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1年~2011年共分娩15402例,十年间共发生60例DIC;患者的年龄在22~40岁,孕周34~40周;分娩方式:剖宫产27例,自然分娩33例;其中初产妇33例,经产妇27例;患者产前均有按时进行产前检查。

1.2 诊断 产前检查发现患者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病,或符合1994年武汉止血与血栓会议制定的DIC诊断标准,以下至少两项临床表现:①存在严重的多发性出血;②有广泛性的皮肤粘膜栓塞灶造成的缺血、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或着实不明原因的肝、肾、脑等脏器功能得衰竭;③不能用原发病所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④经过抗凝治疗无效[2]。

经实验病理诊断有下列至少三项出现异常:① 血小板呈现进行性下降20 mg/L;③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

1.3 治疗:对有原发病灶的患者积极进行对症治疗,60例患者经过诊断后,立即进行治疗。主要步骤如下:(1)迅速开放2~3条静脉通道,同时采取颈内静脉穿刺;(2)大量输注新鲜血液、补体、血小板及凝血因子;(3)给予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尽可能疏通微循环,改善全身症状;(4)早期尽快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如氢化考的松、地塞米松等;(5)对于妊娠高血压征17例,及时给予解痉、降压、扩容等治疗,其中2例因合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6)对于胎盘早剥16例,胎盘异位8例,尽快进行剖宫取胎,其中4例胎盘早剥患者因子宫胎盘卒中而无法保留子宫,予以切除,1例死亡;(7)对于16例羊水栓塞,纠正缺氧,解除肺动脉的高压,其中4例因大出血,补充血容量,输全新血并立即切除子宫;(8)对于胎盘植入大出血1例,给予抗休克、输血小板、新鲜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同时切除子宫;胎死宫内2例,尽快的排出妊娠物、控制感染。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以原发病症状为主,表现为妊娠前后阴道大出血,出血量为1600~5200 ml,且血液不凝:阴道分娩中18例、阴道分娩后25例、剖宫产术中17例,其他表现为肉眼血尿,皮下淤血或伤口及针眼渗血;患者出现中度或重度贫血及休克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肝、肾等功能的障碍。经抢救成功57例,8例因原发病因素切除子宫;3例因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2.2 诱因分析:妊娠高血压疾病17例,胎盘早剥16例,前置胎盘8例,胎盘植入1例,羊水栓塞16例,胎死宫内2例。

3 讨论

临床上容易诱发DIC的产科疾病包括了重度妊高征、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后出血、死胎、重度感染、重症肝炎等因素。对于分娩前后出现大出血、且出血不凝,伴有休克、栓塞等临床表现应该提高警惕预防DIC的发生。一旦出现DIC,患者通常在进入手术室时已进入休克状态,对此,应迅速采取各种紧急的综合抢救措施,临床建议应迅速开放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进行快速补血扩容,并同时给予大剂量地静注地塞米松,尽可能地抗过敏,并最大限度地改善微循环障碍状态,预防发生不可逆的器质性损伤,并给予面罩正压供氧,全程严密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其抢救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估,争取进一步的抢救时机,在上述抢救的基础上及时对照采取以下救治措施:①积极去除原发病因,治疗原发病是终止DIC过程最关键的措施。对于在分娩或剖宫产中的产妇,若发现有阴道出血或切口渗血等异常情况,应尽早对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尽快采取措施终止妊娠,必要时可切除子宫;对于产后阴道流血不止的患者即便在休克的状况下,也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行子宫切除;认真对孕妇进行出、凝血指标检查和产程监护;针对病因作抗白血病和抗癌治疗、抗菌治疗、抗休克治疗及保肝治疗等。③补充凝血因子,产科的DIC多为急性失血而致,其病情发展迅速,高凝期往往会不明显而迅速进入到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由于期间大量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被消耗或降解,所以选择在消耗性低凝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最佳时期,即可选择新鲜全血、也可选择新鲜的冰冻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④合理的应用纤溶抑制剂,DIC继发纤溶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措施,可以达到防止和清除微循环中的纤维蛋白栓塞、改善微循环、保护脏器等功能的目的,但在DIC的早期禁用纤溶抑制剂,而在DIC晚期发生继发纤溶亢进已成为出血的主要因素时,可以在抗凝血药物化的基础上使用抗纤溶药物[4]。临床针对引起DIC主要诱因进行防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合理应用一定量的抗凝血药物和补血制品有助于提高DIC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刘元姣,曹来英主编.新编妇产科疾病诊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8,336

[2] 梁心玲,朱坤仪.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36例临床处理结果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 (1):5

[3] 褚红女,黄荷风.肝素在产科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4):229-230.

[4] 王红霞,吴雪琴.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5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6):4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