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改下历史有效教学之转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下历史有效教学之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打下坚实基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师;有效教学

一、中学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变化及特点

新的历史课程改变了原来课程“繁、难、深、旧”的现象,突出了中学历史课程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史学人才,而“应体现历史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

比如必修课程《历史Ⅰ》第四单元增加了“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现代生活的变迁”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

2.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从以上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历史教材的重新修订,我们便可以分析归纳出我国中学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

(1)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既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2)由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课程内容选择更具实用性,联系比较松散,不再强调学科的严密性。

二、新课改中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和要求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方法的探索: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方面),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索的结果……”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打破了学科的封闭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并携手联合加快学科教育在学生身上的整合作用。如果学生个体探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就必须组织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把问题解决。新课程要求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机会的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

3.进行开放式教学和评价的尝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应重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过程,切实提高历史思维的质量,为此,作为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介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其对某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进行评价时,更要注意采用宽松的开放性尺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观点。

三、展望历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场运动或一次事件,教育改革更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会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概念,尽快学会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担当起时展所赋予的重任,才能使新的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交相呼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不断优化,历史教学改革的春天才会到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7-27.

[2]宋忠芳.浅析历史课程素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教学,2006(6).

[3]秦克铸.课堂“调料”.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4-3.

[4]刘威.谈谈钻研课程标准问题.南宁三中网.http://.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王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