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道林·格雷的画像》释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道林·格雷的画像》释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道林·格雷画像》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该作品实践了作家“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追求。本文试图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探析主人公道林·格雷在他者欲望的影响下一步步堕落乃至毁灭的原因。

关键词:道林·格雷 镜像 欲望

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个仿若天神下凡的俊美少年。画家霍尔华德震惊于他的美貌,花费全部心血为格雷绘制了一幅青春画像。与画家的人生哲学不同,享乐主义者亨利·沃顿教导道连·格雷要及时行乐。在他的诱导下,单纯的道林轻率的起了誓:“要是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这画该多好!为了这个目的——为了这个目的——我什么都愿给!是的,我愿献出世上的一切!我愿意拿我的灵魂去交换。”[1]就如同与魔鬼签订契约一般,尽管岁月流逝,道连的美貌却毫无变化。从此,格雷陷入了无休止的与狂欢。可道林也发现随着他恶行的增长,画像会变得越来越丑陋和恐怖。小说以道林·格雷无法忍受日益丑陋的画像,用小刀向画像刺去,却最终杀死了自己而画像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结尾。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其核心显然是围绕在格雷、画像与两位导师之间对立而又相容的关系,这让笔者不由想起拉康的“镜像自我”理论,著名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大师拉康则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认为,人并非生下来就具有自我意识,人最初对自我的认识来源于婴儿时期从镜子中看到的自我的镜像,婴儿与镜子里见到的形象相认同,并由此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统一体。而这种对自我的认识只不过是一种由镜像所致的幻觉或想象,因而自我是不真实的存在。简而言之,拉康认为自我的认知与他人的想象有关,而非一个感知——意识系统,也不是什么理性化的认知主体。而且在拉康看来,自我与他人是同时出现在想象中的。婴儿在与镜像中的自我认同的同时,其心理就会产生的“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个样子”的想法,从而认识到镜子中的是我。这就是著名的“镜像说”。幼儿在镜中看到的自我形象其实是他人欲望投射下一种理想化了的形象。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画像在某种意义上也充当了镜子的作用,然而格雷却和画像中的自我完成了调换,这面“镜子”连接了主体格雷与自己的镜像,同时也试图表达格雷的欲望,这种欲望一开始就是他者的欲望,是一种希望被爱的欲望。小说中的道连·格雷通过与“画像/镜像”的转换成为他寻找自我和身份的象征。

“如果从主体自身看,主体对‘自我’的自恋关系就是一种想象关系;如果从主体与他人的关系来看,两个主体间的相似关系(如性吸引)也是建立在想象关系上的,因为这种心理上的相似性,在拉康看来,在某种意义上,自我就是想象中的他人,他人就是想象中的自我。”[2]拉康的“镜像理论”表明人只能借助于他者的欲望来认识自己,成为他人所希望的那个样子。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萨特在《禁闭》中曾有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可以看成是道林悲剧的一个注解。因为在萨特看来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判,那么他人的评判就是你的地狱。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固然重要,但也只能参考,不能依赖,不可看作最高裁决,更不是自己行为的最终目的。凡以追求他人对自己赞美的人,必定陷入精神困苦之中。道林在没看到画像前并没意识到他的美貌,在画像终于完成之时,道林“便倒退了几步,两颊泛起了愉快的红晕,眸子里透出喜悦之情,好像第一次才认识自己似的”[3]。画像就如同一面镜子让他对自我有了意识,然而这种认识还只停留在最初的自恋阶段,而正是亨利勋爵享乐哲学的影响,最终成就了道林对自我“完美镜像”的认同,既一种他人欲望投射下的自我塑造。

道林·格雷的悲剧和萨特的那句“他人即地狱”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是沉醉于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认同而无法认清真正的自我,就会像握着匕首刺向画像的道林·格雷一样,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cx12098]

注释:

[1][3]奥斯卡·王尔德著,黄源深译.道林·格雷的画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重印.第22页、第22页.

[2]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第486页.

吴强,男,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