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学生活动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学生活动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高期望值与高校学生活动建设不容乐观的现状,形成了高校学生活动的困境。破解高校学生活动面临的难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活动教育观和政绩观。对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提出的建议:一是提升校园学生活动的品位。二是正确处理学生活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三是树立学生活动的精品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观 校园活动

高校学生活动是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也存着不少问题,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年初,《中国青年报》登载了《被活动耗尽的大学时光》一文,该文主要反映了大学生参加了太多的活动,耗费着本是读书的时光,到头来却一无所获,该文反映了高校学生活动存在的困境,也引起了教育界的热议和反思。如何对学生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引导、规范,成为当务之急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校学生活动面临的困境

当前,大学生自我成才意识强烈,一开始就对大学校园充满憧憬,大部分学生都热衷参加各类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希望在火热的校园活动中展示才华、结交朋友、获得认同、丰富阅历、提升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只靠正规的课堂教学途径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教育环境与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认为,课程以外之学校生活,即属于训导范围之种,以及师长持身、治学、接物、待人之一切言行举措,苟于青年不无几分裨益,此种裨益亦必于格致诚正之心理生活见之。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原校长张伯苓任南开大学校长期间积极主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种社团,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他认为从这里得来的学问,不比书本上的少。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思维内容,激发创造热情,产生创造灵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知”与“行”达到统一,完善个性发展,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一方面,从自身的成长成才的需要上,大学生渴望在大学校园活动中有所收获,甚至是很高的期望值,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学生活动建设状况却不容乐观,活动品位、档次不高,缺乏科学的规划、数量多、质量低,大学生参与其中,非但受不了锻炼,还浪费了本属于学习的时光,往往成为“吃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当前的校园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品位不高。组织者认为主旋律“曲高和寡”,为迎合学生口味,博取笑声、掌声,将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搬进大学校园,光有“下里巴人”,不见“阳春白雪”,造成校园文化活动格调庸俗、品位不高。二是缺乏科学安排。组织者或是依靠经验,或是“跟着感觉走”,在学生活动的安排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和规划。三是学生活动数量过多过杂。各级团委、学生会、社团、年级之间以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都举办学生活动,但由于缺乏协调和统筹机制,活动一个接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学生为参加活动疲于应付,学生干部更是成为了“活动家”,组织活动、参加活动成了主业,学习倒成了副业,大有舍本逐末之势。四是活动质量低。组织者为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活动本身没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形式缺乏新意,为了活动能顺利举行,只能强制学生参加,导致学生“被参与”。组织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活动对学生能力锻炼根本不起什么作用,还浪费了学习时间,对于被强迫参加活动,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五是形式主义,造成浪费。“一拉横幅二签名”已成了学生活动的“固定节目”,尤其是横幅“满天飞”,横幅内容空泛,如“预祝某某活动圆满成功”之类毫无意义的横幅不在少数,既造成浪费也影响校园文化的格调。六是活动没有特色。校园活动没有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培养目标脱节,与第一课堂脱节,一般的娱乐性活动过多,学术性活动少,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活动观

破解高校学生活动面临的难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树立正确的学生活动教育观和政绩观,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1.正确的学生活动教育观。学生活动是校园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学生参加校园活动,从效果来说,可以是正作用的,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也可以是负作用,干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参加活动存在着“机会成本”,即学生因为参加校园活动而放弃了学习带来的收益。过多过杂的、质量低下的学生活动,无助于学生提高素质和能力,甚至挫伤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反感,同时,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导致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成本”过高。

因此,要将学生活动作为一门课程来研究,学生活动虽没有一定规范,没有固定模式,但也存在自身的规律性,因此,不能仅靠经验来谋划、推动,更不能“想当然”随意安排,要深入探索和把握学生活动的规律性,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合理统筹,要扩展和丰富那些具有积极作用的“隐性课程”,尽量消除那些具有消极作用的“隐性课程”,真正发挥学生活动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

2.正确的学生活动政绩观。在学生工作的评价中存在两种错误的现象:一是过多地以“出成果”来衡量学生工作的成效。要正确认识学生活动“出人才”与“出成果”的主次关系。“出人才”是指通过开展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知识、增长见识、完善个性品质;“出成果”是通过学生活动,促使学生获得各类奖项。举办学生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出人才”,而不仅仅是“出成果”。二是单纯以数量来衡量学生工作的成效。“只管做了什么”,而不评价“做了,效果如何”。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浮躁的心理和功利性,搞活动不是真正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益,而是为了获取优秀奖项和扩大影响,是做给上级看的。于是乎,重视“轰轰烈烈”的出成果工程、面子工程,集中精力搞“拿大奖”的项目和有影响力的项目;对于真正让广大学生受益的、“和风细雨”式打基础工作则提不起兴趣。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慢工出细活”式的教育,这就需要学生工作管理者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要耐得住寂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长期积累,稳抓稳打,打实工作基础,才能达到“厚积薄发”之效。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学生活动政绩观,要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的最大评价标准,要以学生满意不满意为重要依据,“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评价。

三、提高学生活动质量的若干建议

质量是学生活动的生命线,高质量的学生活动才能受到大学生的真正喜欢。

1.提升校园学生活动的品位。提升学生活动的品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校园气息,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在高校的体现和延伸,是社会主义文化与校园精神相结合、在社会文化中层次较高的一种文化类型。坚持以高雅文化感染人、鼓励人,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抛开“难为”、“无为”论,要相信青年大学生的选择能力。只要工作方法对路,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来凝聚人、吸引人,是大有可为的。实践充分证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持久,才能真正赢得大学生的心。北京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之一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用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上海各高校推行“高雅艺术进校园”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自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受到高校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渐渐地,在大学校园,高雅开始流行,国粹变得时尚。当校园流行“武侠小说热”、“言情小说热”的时候,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就选编了一百部古今中外名著,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修身、成才”为主题的“读百书”活动,举办“读百书”征文比赛。当部分学生热衷于“卡拉OK”、沉迷于电子游戏时,上海各高校又鼓励学生开展“让京剧(戏剧)走向青年”的活动。当部分学生偏爱西方摇滚,崇尚颓废音乐时,上海各高校就邀请著名指挥家、音乐家、音乐理论家来校作音乐作品介绍,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举办“春天的经典”和“秋日的韵律”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团体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到高校为学生作专场演出,让大学生们体会经典艺术作品的魅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高校的实践也表明,只有不断弘扬高雅文化艺术,才能使校园文化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才能使美育真正起到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达到目标。

2.正确处理学生活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组织适当的校园活动有利于活跃校园气氛,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增才干、长见识,但要把握“合适的度”和节奏,正确处理学生活动数量与质量,既要丰富校园生活,也要保持校园生活的宁静。宁静是大学的一种境界,一种状态,是大学精神的真实写照。上大学,“主业”是学习专业知识,只有保持宁静,才能潜心向学,探索真理,思考人生,宁静才能致远。广东某高校领导认为,大学生需要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多彩校园,也需要一个安静的适合学习研究的校园。他回忆当年在法国读书时的情形,巴黎塞纳河左岸是大学区,在那里经常看到的景象不是热火朝天的学生活动,而是咖啡屋里年轻人安静地在一本书和一杯咖啡的陪伴下度过一个下午。

3.树立学生活动的精品意识。组织活动的过程,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有目的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施加给教育对象的过程。学生参加校园活动过程,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举办一次活动就如上一次课,要象课堂教学一样,既要有基本的规范,也要讲究方法、技巧,精心组织,才能获得好的效果。精品意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学生活动中培育精品活动,以点带面,利用精品活动的“点”效应带到整体。二是在学生活动过程,追求内容、形式、过程的完美结合,把每一项活动当作一件“精品”来经营,精耕细作,精雕细刻。高质量活动,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高质量才会带来高效率和高信誉。因此,在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要加强指导,不能“放任不管”,教育者要与学生一起,共同努力,力求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活动内容富有教育意义,形式生动活泼、新颖,过程规范、严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真正受教育。

参考文献:

[1]梅贻琦.大学一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1).

[3]林钧敬等.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