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学传播途径的不断变化是文学演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体己成为当前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大众媒体的发展,使文学传播由外而内发生很大的变化,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新的格局。大众媒体不仅体现出文学传播的介质与载体,还表现出文学传播的情境,在扩大文学传播范围的同时,也扩大了文学传播的空间。文章主要针对大众与文学传播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文学传播;研究;大众媒体;传播学
从大众媒体的角度来说,文学传播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与趣味的研究话题;从历史文学的角度来说,文学传播是在不断发展的,发展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内容与传播途径两个方面。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有效改善了传统文学传播的本质、存在形式以及生产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大众媒体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进而也促进了文学传播的生存与发展。就目前的形式来说,文学传播借助大众媒体变得更加快捷、便利。
一、印刷媒体时代
古代印刷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文学传播难的问题。印刷作为媒体的第一次革命,一方面有效解决了文学传播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学共性化的发展与传播,扩大了文学传播的范围。在中唐时期,雕版印刷逐渐成熟;到了宋代时期,印刷由雕版印刷发展成活字印刷。
随着小说的不断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小说逐渐发展成为正宗的文学,进入印刷媒体时代。伴随着印刷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品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质量越来越好,价值越来越廉价。在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印刷媒体不仅推动了现代文学的产生,还引发了五四文化革命。并且在五四文化革命时期,文学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要阵地。自此,纸版媒体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文学品种逐渐成为当时文学发展的主要潮流。
二、电子媒体时代
电子媒体时代是指以电视、广播、电影为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电视媒体具有娱乐、资讯两大特征;广播的特征主要是传播资讯;而电影的主要特征就是娱乐。电视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视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普及发展阶段。虽然电视技术发展的时间较短,但却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体。电视技术在中国的普及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此,文学传播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阶段。
音像媒体的出现改善了纸版媒体的传播方式,使文学以一种轻松、愉悦的观赏方式出现在人们现前,增加了文学的渗透性与深度。此外,电子媒体时代,许多文学作家、剧作家将一些具有历史性的文学进行改编,以电子媒体的方式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以大众的形式进行传播。
可以说,电子媒体时代使文学转变为可视性的大众文学。电子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可视性文学传播,另一方面,使文学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粮食,促进了文学的普及。
三、网络媒体时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网络媒体时代的诞生,推动了新一代的传播技术革命,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工作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文学传播途径、便捷、灵活、无限制操作,例如网上一篇文学作品,可以经过多次下载、打印、复制等。而对于纸制的文学作品来说,虽然可以经过多次进行印刷,但每一次的印刷都是有限制的,且成本较高。除此之外,纸制文学作品的复制,必须是合法的机构所为,而网上文学作品的复制,主要是个人行为。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以网络媒体为传播途径的文学,其传播范围与传播效力是无限量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实现了文学作品在网络上的共享。网络媒体具有传播快捷、方便、灵活等优势,成为当前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
四、大众媒体时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大众媒体作为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文学传播的发展。大众媒体从印刷媒体、电子媒体到网络媒体,加速了文学传播速度,扩大了文学传播范围,使文学从高雅文学殿堂由步入普通的文化广场,一方面有效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另一方面降低了精品文学的素养。对此,大众媒体时代,文学传播应重视以下问题:(1)媒体作为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需要对文学传播的介质、内容、传播效果受众者以及传播者进行实际考察研究;(2)现代化社会,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物质生活,而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化较快的生活节奏,人们常常忙于事业,没有时间进行心灵慰藉,屈服于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下,精神空虚、盲目听从,只能接收较短、有利的信息,放弃了主动思考的意识与权利。而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文学传播的意义在于广大读者的主动思考、联想、观赏。
五、结语
从整体来说,在大众媒体的形式下,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扩大了文学传播范围,提高了文学传播效率,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数量,但文学的质量与素养却大大降低了。因此,在大众媒体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文学传播应保留其精神魅力与独特韵味,呈现出文学的美感与诗意,进而有利于文学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恩铭,李伟明,刘树林.时空视域的文本流动与文学传播研究的意义拓展-从柯卓英教授说起[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 王绍良,刘玉玲,李晓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改革与文学传播学的创建-评曹萌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系列著作[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6).
[3] 张广宁,李建强,张双城.科学传播视角下的大众媒体对中医的传播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4] 朱秀清,杨凯琳,秦玉凤.论“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特征-以传播主体与受众分析为中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5] 吴立斌,周国清,唐玉平.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