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运用创设情境、抓住课堂生成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探究活动;实效性;情境;课堂生成

【中国分类号】G633.6

1、探究活动是什么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定义为:“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1]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博士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2、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

(1)弗氏的“再创造”理论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2]

(2)新《课标》对于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改革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3]

3、如何加强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1)创设合理有效的探究情境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其产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其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其参与学习的兴趣。

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创设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我设置了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比如说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画面的形成,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起始,教师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我出示了一个测量河宽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到解决全等三角形才能求出河宽,从而激发了学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2)探索目的的有效性

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探究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这必须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起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捕捉教学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合理的探究目的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可以使学生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设计的不好,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可用课前测试的方法合理设计学生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前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调整教学设计,使探究活动的目的更接近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从而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探究活动的价值更趋合理,更加具有实效性。

(3)抓住课堂生成的实效性

“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生成性”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自主探究的实效性来自探究问题的质量。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出发点。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提出适当的探究问题。再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进行科学的论证,得出正确结论。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调整,使解决问题策略得到提升。[4]例如进行“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时,让学生看屏幕上的运动的三角形的形状变化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没有变。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教师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说明什么?”接着追问:“那现在我们能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呢?”使得学生进一步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

课堂生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课前精心的预设。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有价值的问题是重要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引发学生的发现探索,使生成的问题成为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资源。二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产生的新的问题与思考。这种新问题、新思考与教师的课前预设不可分割。

教师要以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课堂生成,为课堂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来发现问题。教师要在短时间做出理性的判断,发现“生成”的价值所在,机智的筛选来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如何筛选生成并巧妙地利用生成,这的确对教师是个重要的挑战。“生成资源”用好了,可使课堂教学妙笔生花,用的不当会画蛇添足,影响学习效果。这种取舍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是分不开的,只有恰当的利用课堂生成才能检验教师是否是一位真正的“伯乐”。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p.23

[2]佛兰登特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