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主动作为:探索“两个舆论场”的融通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主动作为:探索“两个舆论场”的融通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州日报》近年来积极探索“两个舆论场”的融通之道,从最初的“潜意识”向主动作为转型,在内容选择、传播方式、团队管理等方面努力创新求变:以“视觉优先”的版面语言为突破口,以“让新闻站到前面来”的报道理念为选择标准,以打造有“文化责任感”的团队为抓手,用“策划、精品、创意”等关键词应对速度和手段的新挑战。

2012年12月14日,《苏州日报》刊登了一位“助学好人”的故事:大学退休老师张寿华16年来筹集400多万元、帮助了422名贫困大学生,如今老伴身患癌症,退休金仅3000多元的张老师陷入举债看病的困境。报道发出的“好心人落难,谁来帮一把”的呼声立即得到读者的热烈回应,当天就有不少市民到医院看望张老师夫妇,捐款超过10万元。同时,在@苏州同报的微博上,该内容的微博一天内被转发1300多次,评论数百条,大多是向张老师致敬并询问捐款方式。

随后,众多媒体相继介入报道。可以说,“帮助好人张寿华”受到了以报纸和广播电视为载体的主流舆论场和以互联网社区、博客、微博为载体的民间舆论场的共同关注,并在《苏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引导下,“两个舆论场”虽从不同角度各自发声,但总体实现了和谐互动。

业内有个著名调侃,说是“看半天微博,要看七天新闻联播才能治愈”。可见,所谓“两个舆论场”确实存在,而且很可能会长期共存。面对新形势,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保持自身影响力,必须主动作为,在认真研究另一个舆论场的特点中创新求变。

提供更多贴近百姓的有温度的报道

“两个舆论场”虽有主流和民间之别,但并非没有交集,而主动扩大交集是主流舆论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由之路。

民间舆论场与群众密不可分,而密切联系群众,也正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报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要以密切联系群众为己任。但在一段时期内,有些党报满纸领导活动、领导讲话,密切联系领导大大多于群众,这样的党报势必在“两个舆论场”的博弈中被边缘化。

密切联系群众,体现在办报理念上,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关注民生,多提供老百姓关心的民生新闻,多解决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力求每天出现在报纸上的新闻都是有温度、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

为此,《苏州日报》在每天的报纸上开设了很多贴近百姓的栏目,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稿件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比如2011年以来,报纸推出了以“家在苏州”为品牌栏目的一系列报道,涵盖了民生实事、文明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等多方面,讲述百姓身边的事情,着力体现正能量,如《开启下一代的天宫梦想》告诉读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副总设计师查学雷是苏州人;《辉哥光辉一生苏州有一页》告诉读者,在北京大雨中救出10多位灾民后牺牲的高大辉曾在苏州求学。等等。

到百姓生活中去采撷新闻,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要跑政府、跑会议,关键是如何从百姓的视角去报道。我们认为,党报具有绝对的政府资源优势,只要在报道中抓住百姓关注的新闻点,照样可以写出好新闻来。例如《苏州日报》精心策划的报道政府民心工程的专栏曾获江苏省好新闻专栏一等奖。而近年来荣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在苏民工领到了失业金》《苏州城乡低保并轨》等,从标题看都是“政策类”的信息。经过多年实践,《苏州日报》基本形成了从会议中挖掘新闻的报道理念和操作流程。

党报要树立公信力,舆论监督功能不仅不能缺位,在新形势下更要加强。《苏州日报》常年开设“苏报监督”栏目,以解决百姓民生问题为着力点,并增强了与微博的互动,力求在更广领域更大力度地进行舆论监督,有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同时赢得了群众口碑。

加强互动才能提供契合需求的报道

主流舆论场说“你们好”,民间舆论场说“亲们”,差别就在于有没有参与和互动。在互联网时代,党报联系读者的传统来信来电方式,是那样苍白无力、应者寥寥。

从传播效果讲,有参与和互动的传播总是优于单向度的传播。党报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首先要了解读者关心什么,这就必须加强与读者的有效互动。

2012年4月20日,《苏州日报》在新浪开通官方微博,经过精心维护,目前有效粉丝量达到1.6万名,成为苏州地区最具人气、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微博之一。据新浪微博“风云榜”的统计数据,在报纸类微博中,苏报官微的影响力进入前100位。在@新浪江苏约请前10位的报纸总编辑留言中,《苏州日报》的留言是“在互动中一起成长”。

在梳理微博信息源时,《苏州日报》依然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主要关注点。2012年10月以来,官微工作人员发现微博上吐槽“苏州通”卡的内容不少。这种信息卡曾在地方影响广泛。经记者深入采访,发现主要是“苏州通”实名制电子钱包最高额度突然从5000元降到1000元,却未对消费者做任何公告。于是《苏州日报》以较大版面刊登了《苏州通,你为何如此霸道?》一文,不仅提到了降额度不公示,还披露了该卡运营中的其它问题。见报后引起较大反响,而同步的微博也获得了近200次转发和50多条评论。不少网友对党报舆论监督表示全力支持。

2012年4月,一位出租车司机@苏州日报称,在一家五星级酒店门口候客,想借用酒店厕所竟被直言拒绝,令他很受伤。详细了解他的遭遇后,采访部门立即策划了一个体验式采访,由记者邀请一名的哥对苏州5家高档酒店进行能否借用厕所的实地探访。用事实说话的报道客观真实,令人信服,受到的哥和酒店的好评。

通过官微,网友能点题能报料,特别是看到自己提供线索的新闻出现在报纸上,不少网友欣喜不已,有的自此成为“铁粉”。更重要的是,通过官微,很多年轻网友认识了《苏州日报》,且发现这张报纸和印象中的党报“长得很不一样”。

此外,《苏州日报》还专门开设了一些参与度高的版面和栏目,让自媒体时代的“高手们”有机会在报纸上亮相。如“拍客”版、“全真像”栏目等。

构建适应新挑战的采编团队

“两个舆论场”的博弈,主流媒体主动作为,党报的团队管理甚为关键,特别是要加快培养一支突破思维定势、适应新形势挑战的年轻记者队伍。

要改变读者对党报的固有印象,首先要改变的是采编团队自身的思维定势。近年来,《苏州日报》一直在采编团队中讨论,党报应该登怎样的稿子,不应该登怎样的稿子?讨论中发现,很多记者编辑还没下笔,脑中已有了一个框框,哪些稿子党报不能用,哪些版式标题照片不适合党报。总编辑也常在微博上和微友讨论“党报该是啥样子”。

一条思路在探索中逐步明确:党报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党报要向都市报借鉴学习,只要舆论导向正确,所谓“都市报新闻”党报同样可以刊登。我们认为,“走转改”活动具有重要的新闻意义,基层一线有鲜活的新闻,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事实上,《苏州日报》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不少来自基层,如来自社区的《台账压垮“小巷总理”》,来自普通女工为台胞捐髓的《两岸生命火种接力》等。

为加快培养年轻记者的业务能力,《苏州日报》开设了“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等栏目,让年轻记者到一线去写报道,学会写老百姓爱看的报道。不仅写凡人小事受有可读性,写宏大叙事同样也要有可读性。比如,十召开前夕,《苏州日报》开设了“科学发展在苏州成就辉煌看十年”专栏,推出的稿件不仅占据了头版头条位置,而且在报道结构上做了很大创新,“苏州故事+纵深解析+数据备忘/惠民档案”的结构,不仅令读者对党报的成就报道耳目一新,对参与稿件采写的年轻记者来说也是一次全新体验。

为锻炼年轻记者团队,近年来《苏州日报》坚持做好两大品牌栏目,一是由75、80后记者担纲的“苏州调查”,每周一篇。围绕大民生话题,深入调查细致采写并重磅推出,凸显了纸媒的深度报道一优势,增强了社会影响力。二是以“行走”为主题的跨区域品牌报道活动,每年一次,至今已行走7次,多次荣获江苏省好新闻重大主题策划创新奖。

有人说,“两个舆论场”就像一条河的两岸。那么,主流媒体有责任主动担当通达两岸的“桥和船”。这也是历史的机遇,在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不进则退,只有激流勇进、主动作为,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作者分别是《苏州日报》总编辑,《苏州日报》编委、社会生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