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穷财商,富财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穷也财商,富也财商。我们不仅要问,该如何看待中国古老的理财文化?中国人普遍的理财性格缺陷又是什么?
一位头顶博士帽、领取高薪却视金钱如粪土的父亲,终其一生,疲于奔命,仅为儿孙留下大堆的债务;另一位学历不高但擅长理财的父亲,敢作金钱的主人,最终实现了财务自由,生活温馨又从容。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穷爸爸”和“富爸爸”的故事,两位父亲之所以钱途各异,正是因为各自财商的不同,投资理财能力的差别。这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成为本世纪初很多中国人的理财启蒙读物。之后,“财商”的概念逐渐被人熟悉,并成为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
当然,中国人的理财实践并非始于“财商”概念的传入、兴起,而是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理财传统。从古代的范蠡、邓通到具有地域特色的晋商、徽商,即使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亦不缺少投资高手与理财明星。可问题是,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财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投资的知识与经验。基金火爆时,连基金为何物都不知道,竟也加入基民的行列;股票飞涨时,有的甚而用房屋抵押贷款去炒股,全然一幅“赌徒”心态。
穷也财商,富也财商。我们不仅要问,该如何看待中国古老的理财文化?中国人普遍的理财性格缺陷又是什么?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中国文化有绵延几千年的历史,这自然包括关于理财、经商的文化传承。但是,这种理财文化也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缺陷。梳理中国历代的经济思想,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理财故事、名言、心得,都跟经商或者与创业相关,真正涉及到投资理财的却很少。无论“夏置皮袄旱聚舟”这样的经营之道,还是“吃亏是福”等口口相传的商业法则,都是讲述如何经商的,对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中国古财文化更多是一本商业教科书。并且,从商业发展史来看,又表现出浓厚的官商特色。从范蠡、邓通到近代的胡雪岩,众多商贾富豪都跟政府资源相关,而他们总结出的商道,对大多数缺少权力资源的人来说,又有多少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到今天,也是这样:在十几亿人中,像张茵、黄光裕等一样通过创办企业致富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不大可能走上经商之路。因此,一部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并且带有一定的官商特色,对普通百姓的理财行为,可以说指导意义并不大。另外,中国古代的理财传统,往往着眼大处,很少顾及到个人和家庭。如认为“理财是政治的唯一内容”的北宋王安石,可谓理财大家,但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都属于政府理财的范畴,跟个人理财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再如,《红楼梦》里的理家高手王熙凤、贾探春,无论责任到人,还是包产到户,面对的都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和资金规模,这样的经验对平民百姓来说,也没有多少借鉴价值。
有着几千年传承的中国理财文化,确切地讲,更多是关于经商与机构管理的,而非个人、家庭理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是一个缺少理财传统的国度,所以整体财商水平较低。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的理财行为既有勤俭、量入为出等优点,缺点也十分突出。而这些缺点,则成为妨碍投资理财的“绊脚石”。
首先,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中国人重“节流”轻“开源”。像适度储蓄,避免过度消费等,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节余下来的钱除存银行外还能做什么,却很少考虑。即使有投资意识,但又不知如何去执行。而这些“懒惰”习惯的后果就是,中国人理财的动力不足。
其次,由于缺少真正有效的理财教育,人们在投资理财实践中易于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固守原有的片面认识,不愿意积极学习;要么没有主见,看到别人赚钱,不分析自身的情况就盲目跟进。前者是理财的阻力,后者则是完全没必要付的学费。
再次,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人行为谨慎,非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缺少风险控制的经历,以及风险防范的经验。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信奉的是养儿防老的自然保障法则,所以往往在理财规划的保险环节上“掉链子”。这样,很多人缺少有效保障的意识,就为投资理财行为埋下了隐患。
当然,不仅仅是以上3个方面,还有像只看到收益,对风险视而不见,不懂得分散投资等缺点,都是正确投资理财的性格敌人。既然已经知道了妨碍投资理财的因素,那接下来,我们就应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把缺的东西补回来。对于理财习惯中好的东西,应当保持并发扬光大,对于不好的东西,则应当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