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到徽州赏风光、品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到徽州赏风光、品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徽州,我们都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烟锁重楼》、《徽娘宛心》、《徽州女人》等许多影视作品的背景,都是在徽州。

当地人告诉我们,徽州之名起于宋代,当时统一府六县,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及江西省婺源县,安徽省的“徽”也由此而来。

虽然由于行更的原因,曾经一体的古徽州在名义上已不存在,但这片徽州地区,仍然是我们领略徽文化的好去处。在这里,我们可以――

看别具一格的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徽派建筑中的民居、祠堂、牌坊,是不能不看的“三绝”。标志性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令人印象深刻。徽派建筑讲究规格礼数,官商亦有别。除了富丽堂皇的徽商巨贾之家外,小户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致与讲究。

听源远流长的文化故事

徽派建筑的背后,蕴藏着徽州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古徽州人以出仕、经商闻名,明清时代,徽商更是称雄商界近三百年。官僚、徽商在衣锦还乡之后,以奢华精致的豪宅园林体现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大祖宗门面,或以牌坊褒奖徽州女人守夫的风骨。

尝名扬天下的徽州美食

徽菜是中国菜系之一,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重油、重色、重火功。徽州物产丰富,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地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徽州人崇尚外出做官经商,一批批徽州人走出徽州,便将饮食口味带到中国的各个地方。徽菜中有许多佳肴大名鼎鼎,如火腿炖甲鱼、清真石鸡、黄山炖鸽等,种类多达上百种。

徽州古民居,有故事的地方

在徽州地区,到处可见的白墙黑瓦,透露出的是一种传统、静谧的感觉。加上天空常会飘起小雨,还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身处烟雨江南的错觉,让心愈发平静下来。而欣赏徽派建筑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听发生在这些房子里的故事。在西递,有传说中流落民间的皇族后裔;在唐模,有为圆老母心愿自造“小西湖”的孝子……在这之中,最令人唏嘘的无疑是徽州女人。

导游告诉我们,徽州古民居的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些小窗不仅小而且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防止留守家园的女人被外面的世界撩动心弦。

有句老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人多地少,男人必定外出谋生,待有成就才会回家。十几岁的男孩才娶妻生子,就离家打拼,不做出一番事业绝不回来。被留下的妻子负责照顾孩子,撑起家庭。有些人一等就是一辈子,有些人等了几十年,回来的丈夫身边还有了别的女人。对男孩的母亲来说,送走的儿子可能遭到意外,可能没有飞黄腾达无脸回家,于是母子俩这一生都无缘再见。听了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我们忽然很能理解那些能够荣归故里的徽州人,要造高门大宅、树立牌坊来炫耀乡里的感情了。

同行的女同胞都禁不住对传统坚忍却又遭受不公命运的徽州女人表达同情。导游小伙儿倒是叹起了苦经:“以前的徽州女人撑起一个家,甚至对一个家族都有巨大贡献,所以有些地方还有女性祠堂。现在的徽州女人仍然很有地位,比如我家就是老婆当家。我在外面工作,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我的工资都上交,需要零用钱得向她申请。要是她给她爸妈买点啥,肯定轮不到我吱声。要是给我爸妈买东西,那得看我表现。”

我们听了都会心大笑。我瞅瞅正在一旁端着相机全心拍照的老伴,打心眼里觉得,虽然一家人平时免不了小吵小闹,但夫妻、家人能这样相守一世,就是最可贵的幸福。

重点推荐:有故事的徽州美食“打个巴掌都不吐”的毛豆腐

味道鲜美:很多看过毛豆腐原来模样的人,等真要下筷时肯定有些犹豫。简单来说,毛豆腐就是将豆腐发酵至“成熟”,豆腐长出浓密纯净的白毛后再下油锅。煎过之后,毛豆腐表皮呈虎皮状,外酥内软,淋上辣椒丁、香菇丁、葱粒炮制的三色芡料,鲜美无比。别看“白毛”有些吓人,正是因为发酵过程中,豆腐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毛豆腐才比普通豆腐更鲜美。当地人说:“口含徽州毛豆腐,打个巴掌都不吐。”

寓意吉祥:毛豆腐上桌时,每条豆腐约8厘米长、2厘米宽、1厘米高,六面金黄,热气腾腾。传说,毛豆腐的尺寸也是祖传规定。这尺寸乃古徽州金条的大小规格,加之毛豆腐炸制后“金黄其外、银白其内”的特色,能让人讨个“吞金咽银”的口彩,寓意发财致富、皆大欢喜。

毛豆腐与朱元璋:毛豆腐的来历众说纷纭,其中一个就与朱元璋有关。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饥饿难耐。随从只找到几块发酵长毛的豆腐,只得将其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鲜美,转败为胜后,朱元璋便下令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

“闻来臭吃来香”的臭鳜鱼

制法独特: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肉质比鲜鱼略紧,咸香可口。相传两百多年前,沿江一带的鱼贩将鳜鱼以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为防止鲜鱼变质,便采取铺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七八天后抵达屯溪等地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气味。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鲜香诱人,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

孝子故事: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孝子与臭鳜鱼的故事。古时徽州有个孝子,因为母亲想尝尝传说中的鳜鱼,便山长水远去沿江地区找新鲜鳜鱼。可是天气炎热,回程的路还没走一半,鳜鱼已窒息而死。孝子急中生智,把鱼刮鳞剔腮、剖肚去肠,在鱼身上抹上食盐防腐。回家烹煮后,竟别有风味,令母亲大悦。虽不知传说真假,却表达了徽州人民对臭鳜鱼的喜爱以及自古对母亲的拳拳心意。如今想吃臭鳜鱼,不再需要千里迢迢找鱼,而多用当地自产的桃花鳜。鱼用盐或浓鲜的肉卤腌制后,再以传统方法烹调,是到徽州不可不尝的美食。